馬永珍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人民醫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是指將護士編入醫療小組,護士與醫生密切配合,共同為固定的同一組病人提供連續、全面、全程、安全、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的責任制護理模式[1]。他是195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護理系李式彎教授到我國講學時,介紹的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制度。本研究筆者在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中,實施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不僅保證了護理的質量,改善了醫護之間的關系,還提高了患者和醫護人員滿意度。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普外科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為兩組,合作組30例患者,全為普外科患者;護士10名:其中主管護師6名,護師2名,護士2名;醫生5名:其中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3名。對照組30例患者;護士11名:其中主管護師6名,護師3名,護士2名;醫生6名:其中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4名。兩組在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及根據Barthel指數評定分級經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治療方法:合作組在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中,實施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對照組實施舊護理模式。
舊護理模式:每天有5名護士上班,分別上主管班(2名)、治療班(2名)、電腦班(1名),護士分工明確,均根據本班次職責完成工作。2名主管班護士分2組,分別負責管理全病區患者,每人分管5~6例患者,包括輸液、病情觀察和護理記錄書寫;治療班不分管患者,負責對病區進行基礎護理,協助醫生給患者創面換藥;電腦班負責處理全病區患者的醫囑。各班次的護士不固定,護士頻繁輪班,每天不同護士護理不同的患者。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2]:根據醫療小組(5名管床醫生),將在崗護理人員按年資、職稱、工作能力、經驗等進行合理分配成5組責任制護理小組,每組4名護士,每個責任制護理小組固定跟一名管床醫生管理患者(從入院到出院)。責任病區設組長2名,由高年資、高職稱護士擔任,護士長全面負責本病區工作。每天(白班、中班)安排6名護士上班,分為質控班(責任病區組長1名),責任班(責任護士5名,即每組1名)。一般情況下,當班責任護士只需負責自己組的患者。每個夜班安排2名管床醫生和3名責任護士,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除了負責自己組的患者之外,“代管”其他責任組患者,于第二天交班給相應組的值班責任護士。病區護理組長根據醫護同組,合理安排責任護士分管患者,每個責任護士負責分管同組管床醫生的2~3例患者。晨會后責任護士參與同組主管醫生查房與診斷治療,以更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醫生與護理人員共同討論和制訂疾病臨床護理路徑,并在臨床實踐中嚴格執行。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全部護理和健康宣教工作,包括及時執行醫囑,協助管床醫生為患者創面換藥,了解創面愈合情況,書寫護理記錄。病區護理組長質控班,不負責管床,不安排夜班,負責病區的護理會診、護理查房、下達護囑以及護理質量監督與指導等,對護理措施進行效果評價,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方法,指導護士工作。實行醫生護士同組管理患者,患者自入院到出院,由相對固定的責任制護理小組提供連續的護理。
1.3 評價方法與數據采集:采用自行設計的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表、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表和醫生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病人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入院接診、護理操作技術水平、康復指導、護士服務態度、提供生活照顧等15個項目;護士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包括工作負荷、個人成長與發展、同事關系、工作被認可、工資與福利、家庭與工作的平衡等15 個項目;醫生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責任心、正確執行醫囑、病情觀察報告、業務能力、配合搶救等15 個項目。每個項目設計了“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 個選項,滿意即選前2 項,不滿意即選后2 項。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數據來自醫院護理部的檢查結果。護士對護理工作和醫生對自身工作的滿意度調查數據來自科室的自行調查結果。護理服務質量,如最滿意護士的人次數、病人感謝信中點名表揚護士的人次數、醫患糾紛、病人投訴等方面的數據來自醫院紀檢辦公室的記錄。
1.4 統計方法:將所有數據輸入SPSS16.0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方差”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方差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表示并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使用Wilcoxon秩和檢驗、雙變量相關分析并計算Spearman 等級相關系數。P<0.05為統計學有差異。
合作組實施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后,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及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對自身工作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最滿意護士的人次數、病人感謝信中點名表揚護士的人次數也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表2 兩組護理服務質量比較
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使每個護士有相對固定的患者,護患之間比較熟悉,密切了護患的關系。他使二者共同承擔與病人提供連續、安全、優質、全面、全程的醫療護理服務的責任,使醫護患之間的聯系、溝通與合作變得更加具體、方便和直接,從而容易實現“病人滿意、護士滿意、醫生滿意”的目標。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醫護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療護理水平,消除了疾患,優化了病人康復的狀況。
傳統的醫護工作模式中,醫療組與護理組無固定搭配,雖然每位患者每天都有責任護士分管,但由于護士頻繁倒班,難以連續掌握患者病情,無法做到連續、全面地護理患者,各項護理質量質控指標及患者滿意度尚不理想[3]。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不僅使得護理工作質量和護理服務水平得以提升,還能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此外,由于責任護士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不僅能夠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為醫生救治病人贏得寶貴的時間,而且在執行醫囑時還可以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4]。
綜上所述,在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中,實施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地密切醫、護、患的關系,促進初級責任護士的成長,充分發揮高級責任護士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達到“病人滿意、護士滿意、醫生滿意”的目標。這樣不僅能減少護理糾紛與投訴的發生,讓醫護與病人及家屬的關系更加和諧,還能優化服務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 陳翠榮.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在臨床中的應用及分析[J].醫療裝備,2014,05:103-105
[2] 梁杏,王雪蓮,譚未燕.醫護同組責任制護理在燒傷ICU 的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3,11:507-508
[3] 蘇瑜,劉利華.醫護合作小組工作模式應用效果分析[J].新疆醫學,2014,02:111-113
[4] 石英,楊輝,展淑敏,任曉芳.醫護合作型責任制護理模式的實踐及效果[J].中國護理管理,2013,0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