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喜
一、教學內容分析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因此,在整個政治課教學中都應始終貫穿這一內容,而且民族精神也在近幾年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重要作用及各時期的具體表現。
2.過程與方法:
能夠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對于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偉大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中華民族精神對于民族生存與發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認識到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案例描述
課前播放歌曲《愛我中華》,渲染氣氛,
(一)創設情境,話題導入
1.播放歌曲《紅旗飄飄》,配以視頻“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瞬間,通過播放這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我們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師:看到這樣的場景,聽到這樣的歌曲,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生1:心情很激動,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生2:中國真了不起,中國真棒,我愛中國。
生3:很激動,很興奮,感到非常自豪。
師: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我為我是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感到無比興奮。其實,中國的偉大成遠不止這些,請大家再舉一些例子。
生1: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生2: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生3:奧運會在北京舉行。
…….
師:成就使我們感到自豪和驕傲。大家可曾想過:中國是靠什么精神支撐才有今天的成績呢?
學生齊回答:是靠中華民族精神的支撐。
(二)課堂情境,活動設置
合作學習,共同感悟民族精神
1.多媒體投影課件:主要從中國的服飾文化、戲劇藝術、書法藝術、繪畫藝術、飲食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等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師:想一想,為什么中國文化能夠源遠流長,不中斷?
生:中華文化中深深熔鑄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并且在組內討論“什么是民族精神的內涵?”
師:哪位同學可以回答民族精神的內涵是什么?
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活動:填寫下表,共同感悟民族精神
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學生討論交流,補充下面表格:
學生交流完成后,各組派一名代表本組展示,由全班進行評選,選出3名做得最好的同學。
【教學思路:通過情境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民族精神的內涵理解的更深入,引導學生思考,認識民族精神的特點;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
2.交流討論,共同感悟民族精神的作用
播放視頻:2008年汶川地震全國人民抗震救災的精神;抗日戰爭勝利的片段。讓學生思考,而后提出問題。
師:抗震救災的精神內涵是什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為有中華民族精神作支撐,中華民族精神是積極的、向上的,為我們國家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三)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師:既然民族精神對我們國家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呢?
(一分鐘討論時間)
生:培育民族精神,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內容。我們要不斷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求知精神、服務精神、開拓創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優秀傳統的同時更具有現代氣息和時代風貌。
師:下面老師來總結一下如何弘揚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只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才能明確傳統文化中哪些是應該拋棄的,哪些是應該繼承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四、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1.導入達到了預期效果,播放了歌曲《愛我中華》,利用汶川地震救援視頻,給人震撼的力量和振奮的精神,順勢導入課題,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情境,明確學習主題。
2.對于本課的重點解讀的到位,讓學生收集名言警句,歷史典故,通過收集和交流,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
3.材料的選擇具有代表性,2008年“地震”、“抗日戰爭”、“神舟七號”無一不展現著民族的偉大精神,學生歷歷在目,恰恰能加深對民族精神內涵與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本節課還存在著不足之處:
1.課前可安排學生搜集更多體現民族精神的事例;
2.引導學生思考民族精神作用時,語句欠斟酌;
3.可啟發學生從自己的實際行動做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