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輝
(福建省南安市羅東鎮林業站,福建 南安362300)
濕地松(Pinuselliottii)原產于美國東南部,因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較快的苗木早期生長速度,較優質的木材質量及較高的松脂產量等優點,而被亞熱帶、熱帶一些地區大量引種種植。濕地松是福建省南安市20世紀80年代以后主要引種的外來樹種之一,給南安市的林業產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從苗圃起苗到運往造林地定植的整個過程中,濕地松會發生失水、停止吸收養分及停止光合作用等現象,且定植后根系也難以與土壤良好接觸[1]。通常情況下,造林地所具有的條件與苗圃條件差別較大,這也不利于苗木成活及后期生長。目前,對福建省南安市濕地松移植時苗木損傷程度及生長中實際恢復規律還未有相關報道。本文針對該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和總結了濕地松移植時苗木的損傷情況、水分變化情況和再生能力等規律,以期為保證該地區今后的濕地松移植造林質量提供依據。
試驗地點是福建省南安市羅東鎮,地理位置為東經118°,北緯25°,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20.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 400~1 8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年日照時間為1 891.9h,全年無霜期為290~330d[2]。
2.2.1 濕地松大苗和小苗不同部分失水趨勢
從濕地松試驗地起苗30棵,依據大苗、中苗以及小苗這3種規格進行分組,每組里10棵,將其中5棵的根全剪掉,余下的5棵不剪根作為對照[3]。然后測定每組苗木鮮重,每自然干燥一定時間稱一次失水后重量。失水程度為失水重除以鮮重的百分比。
2.2.2 不同失水程度對苗木移植后成活率以及長勢的影響
濕地松苗木起苗后,將其分成9組,每組27株,測定每株苗木質量,任選一組測完后馬上打漿栽植當作對照,其他8組自然干燥,每組苗木應失水到總質量的95%、90%、85%、80%、75%、70%、65%、60%,然 后 再進行打漿栽植,經過40d以后起出,測定每株重量、芽均長度、長出的新根數量以及每組苗木死亡數和芽均重,通過算出每組苗木株增重、芽均長度、芽均重及長出的新根數對成活率影響進行分析。再采用相同的方法對失水程度為100%、90%、80%、70%、60%等的苗木進行處理,經過兩個月后起苗,測定株重、新根數量以及芽重量和芽長度,分析對長勢帶來的影響。
2.2.3 苗木移植后的生長規律
濕地松起苗后應立即測定各株重、芽長度以及地徑,并打漿栽植,而后每過5d起出30株苗木,共起出10批苗木。依據測定的每批苗株重、新根數量以及芽長度。
大苗、中苗及小苗全剪根與對照失水狀況,見表1。濕地松苗木初期失水速度較快,然后慢慢減慢。全根系失水量多于全剪根,且失水速度較快。小苗失水速度最快,而大苗和中苗差不多。
不同失水程度苗木成活狀況,見表2。不同失水程度苗木長勢,見表3。不同失水程度對苗木成活及長勢的影響規律是:失水量為0~10%,苗木成活率銳減,長勢受影響較微弱;失水量為10%~20%,其成活率減小速度放慢,長勢受影響變大;失水量為20%~30%,其成活率較低,長勢受的影響變大;失水量為30%~40%,苗木成活率為0,長勢非常弱,接近死亡。
3.3.1 苗木株增重率具體變化規律
苗木快速失水階段,是苗木移植后的0~5d。該階段內,苗木重量迅速減少,由于苗木移植之后其根系損傷還沒有愈合,當失水率變大的時候其成活力會迅速下降。成活力指標主要有株增重、長出的新根數量、芽均長度和芽均重量等均會在失水增加的條件下減少,在快速失水階段的后期失水增加對苗木生長產生的抑制作用也會減小[4]。然而對苗木長勢產生的影響變化則相反,初期影響不大,后期失水增加產生的影響會變大。當根系處于新土壤里面的時候,不能夠有效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而苗木地上部分因蒸騰作用迅速消耗掉植株內部水分,導致植株水分不平衡。含水量不斷減少,使得株重不斷減小。

表2 不同失水程度苗木成活狀況

表3 不同失水程度苗木長勢狀況
快速復重階段,即苗木種植后的5~10d。苗木根系吸水能力逐漸復原,植株開始和新環境相適應,根系與土壤之間的接觸更加緊密,可以有效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苗木新陳代謝能力增加,需要充足水分來保持苗木的生長活動狀態,因而株重增多。
緩慢復重階段,即苗木種植后的10~30d。此時苗木含水量達到穩定狀態,該階段是苗木舊器官及新器官緩慢生長的時期,植株體內含水量達到相對平衡狀態。
株重快速增加階段,即苗木種植后的30~50d。該階段內,若外部溫濕度適合,隨著苗木舊器官開始正常生長、光合產物的積累及新器官的快速生長,苗木重量不斷增加。若受到氣候因子的影響,苗木生長比較緩慢。
3.3.2 苗木芽的具體生長規律
相對靜止以及萌動階段,即苗木種植后的10~20 d。剛移植的苗木因植株受損尚未恢復,就不可能進行正常的生長活動,芽的增長主要靠苗木體內積累物質[5]。當植株損傷愈合后期生長開始恢復階段,植株芽就開始萌動。
芽長度生長較慢階段,即苗木種植后的20~25d,芽開始抽稍,也就是舊器官恢復以及新器官產生階段,苗木恢復原本新陳代謝水平,體內開始積累營養物質。當氣溫升高,苗木結束休眠,芽開始緩慢生長。
芽生長較快階段,即苗木種植后的25~40d。該階段,若外部條件適合,苗木芽長度增加速度較快,是株重快速增加時期,不斷長出新器官,生長活動非常旺盛,產生的光合物質較多,芽增長速度加快。
芽增長減慢階段,即苗木種植后的40~50d。若該階段氣溫較高、雨量較少,就會影響苗木的高生長,但徑向生長以及針葉加粗生長受影響較弱。
濕地松移植過程中,其根系部位、小苗失水較快,對其移植成活及早期失水較慢,因此濕地松苗木在苗圃起苗時應減少植株的損傷程度做到壯苗上山,確保成活率,促進幼苗生長。
濕地松因具有生長速度較快、材質好等優良品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被福建省南安市廣泛引進種植。濕地松造林有效推動了當地的林業發展,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木材。因而,分析探討濕地松移植狀況、提高造林成活率、縮短其生產周期、培育大徑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以濕地松移植試驗對其初期生長以及成活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提高濕地松種植成活率提供可參考的資料。
[1]于永根,蔡開鋒,徐庭標,等 .濕地松芽苗移栽育苗技術[J].江蘇林業科技,2010,37(1):40~41.
[2]陳水聯 .濕地松芽苗移栽育苗技術探討[J].園藝與種苗,2014(3):60~62.
[3]余婉芳 .濕地松種子芽苗容器移栽育苗技術[J].河北林業科技,2010(4):98~98.
[4]王華玉,韓云艷,馬海峰,等 .國外松芽苗移栽育苗技術[J].湖北林業科技,2013(2):78.
[5]羅盛健 .濕地松切根育苗及其造林對比試驗[J].防護林科技,2006(4):22~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