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業鋒
(廣東省西江林業局仙菊林場,廣東 云浮52732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對于木材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桉樹作為木材的主要供應樹種之一,在我國的林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因而,如何有效提高桉樹種植管理技術,從而提高桉樹的產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桉樹又稱為尤加利樹,屬于常綠高大喬木,共有600余種品種,多生在山坡、平原等陽光充裕的區域,目前廣泛生長在我國的西南部及南部。桉樹樹冠及蒸騰作用較小,具有較高的透光率,因其為節水樹種,因此不需要對其進行經常澆灌,僅在500~1000mm年降雨量區域便可以正常生長,假如高于1000mm的年降雨量,那么生長速度還會得到相應提升。桉樹比較適合生長于酸性土壤中,例如黃壤和紅壤等,在排水較好、疏松、土層深厚的區域適宜生長。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屬亞熱帶、熱帶氣候,常年熱量及光照充足,年降雨量高達1500~2000mm,因其水、光、熱條件最貼近于桉樹生長特性,是我國目前最適合種植桉樹的產地。本文以廣東省丘陵山區為例,簡要分析了桉樹種植管理技術。
桉樹的生長速度快,對水熱條件及肥力要求較高,因此應選擇坡度在35°、海拔高度在600m以下,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林地,光照條件差、積溫低的地段,盡量避免大面積種植。
林地清理通常采取免煉山和火燎煉山兩種方法。免煉山是在跡地上按造林設計的株行距,清理出1.2~1.5m的種植帶,將帶內灌木雜草清理干凈,同時保留林地枯落物,起到保溫保濕、維護地力的作用,有利桉樹的后期生長;火燎煉山的前提是,跡地中灌木、雜草特別多,清理難度大,費時費力,同時不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林地。其方法是人工砍除全部雜灌,待其曬干后即進行火燎作業,將林地清理干凈,這項工作最好在當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份前完成。
合理的種植密度,是確保桉樹產生最大效益的關鍵,確定初植密度要充分考慮立地條件、經營水平、經營目標、培育周期和萌芽代經營以及自然災害等各種因素。如經營目標是培育大徑材,用于加工刨花板的,其密度一般為100株/畝,株行距在(1.5~2.0)m×(3.0~4.0)m;如經營目標是培育小徑材,用于切片造紙等用途的,適宜密植些,密度一般為130~150株/畝,株行距在(1.5~2.0)m×(2.0~2.5)m(圖1)。
結合實際坡度,酌情選取墾地方式,如果坡度低于15°,可以機耕全墾;如果坡度在15°~35°,則需人工挖坑。其方式有明穴和暗穴,對于坡度較大、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地,應采取暗穴墾地,其余應明穴墾地。穴規格一般為60cm×50cm×35cm。挖明穴時應將表土置于穴的上側,并將樹樁樹根、石塊等揀出,清理干凈,然后回表土至半穴,放入氮磷鉀含量不少于20%的桉樹專用肥0.5~1.0kg拌勻,再鏟下穴1m半徑范圍表土至滿;挖暗穴時,先開好丫雀口,然后大鋤翻土并打碎,揀出石塊、樹根,將肥料均勻施放在植穴的表面,然后用大鋤翻動穴土將肥料和穴土充分混合均勻即可。
在雨后植穴充分濕透后即可種植。種植時要求用小鋤開小穴植苗,種植深度以回泥后泥土超過容器基質2~3cm為宜。栽植時要確保根系平直,舒展均勻,并將苗木扶正,回泥要細,回泥后壓土時用力要均勻,切忌用腳踩踏,以免折斷苗木根系。夏秋季種植桉樹,需要將穴面鋪上一層厚度約1cm的松土,從而對其起到保水作用。造林后2個月內每隔20d左右對造林地進行一次踏查,發現有缺株、死株的要及時補植,確保造林保存率達到95%以上。
控制住雜草是確保桉樹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造林當年。由于廣東氣候的特性,雜草生長快,如果采用人工鏟草,所投入的財力和人力較大,且控草效果不理想,現在普遍推廣使用除草劑進行撫育,一是能有效保護林地,防止水土流失;二是除草徹底,控草時效長;三是提高工效,減少用工。除草劑一般選用41%草甘膦溶液,采用農藥噴灑機噴施,視林地雜草情況,如果種植前雜草的蓋度達40%~50%左右,可考慮噴施后再種,效果更理想。如果種植后噴施,則要對桉樹幼苗采取保護措施,避免遭受藥害,其方法通常是利用塑料桶裝好藥液,三人一組,一人用容器先將幼樹樹冠罩住,兩人噴草。使用容器罩幼樹時要有一定的面積范圍,以防止藥液飄移傷及幼樹,施藥后要及時將容器罩揭除,以免幼樹萎焉。假如雜草的密度較小或者剛剛生長,則可以采用背包式15L噴霧器進行噴施,從而降低除草的成本,在桉樹的生長周期內一般需要撫育3~4次。
為確保桉樹達到高產出,追肥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桉樹的生長周期內,對氮磷鉀元素的需求較大,對培育大徑材的,一般在第一、三、五年各追施一次,總肥量達2.5kg/株以上;培育小徑材的,一般在第一、二年各追施一次,總肥量達1.5kg/株以上。追肥技術遵從“施前控草,適當深施,覆土嚴實”的原則,追肥時應從林地最遠的區域開始,打好肥料坑后開始施肥,保證每個坑肥量充足,隨后回土蓋嚴,確保不漏施。
桉樹的病害主要有桉樹紅葉枯梢病、焦枯病以及青枯病等,蟲害主要包括桉小卷葉蛾、白蟻、小地老虎、大蟋蟀、印度黃脊蝗、油桐尺蛾等。對于病害,防治方法以預防為主,“扼殺于襁褓”,即在苗圃管理過程中要選用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做好苗圃衛生,加強消毒殺菌和檢疫,將病菌消滅在出圃前;病害如發生在2年生以上林分中,應立即從基部伐除并清理出林地,伐樁可用泥土覆蓋壓實,以防病害蔓延。對于蟲害,一是加強撫育,改善林分衛生狀況,二是根據不同的害蟲,采取化學方法施藥防治。
廣東省地處沿海,臺風和局部強對流天氣較多,桉樹因生長快,木質化程度不高,因而抗風能力較弱,在大風天氣中,極易倒伏或彎曲。出現風害時,應立即組織人力進行扶正固定工作,1年生的一般采用打固定樁綁扶、根部高位培土壓實和適當修枝的方法;2~3年生的由于樹冠較大,應采用拉繩法進行扶正固定,即將繩子套在植株重心偏上位置,然后在上坡將植株拉直并固定;3年生或以上受害林分難以扶正且連片面積達到一定數量的,宜全部伐除讓其萌芽。如果不扶正,將導致桉樹淪為“廢材”,效益大幅降低(圖2、圖3)。
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摸索和改進,影響桉樹產量的主要因素依次為:苗木、撫育、施肥。可見,選擇良種壯苗是基礎,撫育及時、施肥量足是保證。桉樹種植管理技術,必須以科技為支撐,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獲取最大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目的。
[1]張富元 .桉樹種植管理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2(6):124~125.
[2]張昌仁 .桉樹的生長特性與種植管理技術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10):391.
[3]梁甫年 .廣東桉樹種植管理方式探討[J].吉林農業,2013(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