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蒙,江 川
(南昌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33000)
制度經濟學中關于契約理論的主要內容便是委托-代理理論,其研究的委托-代理關系是指一個以上的行為主體根據一種明示或隱含的契約,指定、雇傭某些行為主體為其服務,同時授予后者一定的決策權利,根據后者提供的服務數量、質量為其支付相應的報酬。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財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的是財富、收入、消費和休息時間等綜合程度最大化,因此會導致兩者之間的利益矛盾[1]。
伴隨著環鄱陽湖經濟圈工業的發展,其在江西省工業之中的比重越加顯現重要地位。其中產生的委托-代理問題在經濟生活中普遍存在。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江西省三大產業總量所占比為11.8∶53.6∶34.6,其中工業占比45%。這其中,環鄱陽湖經濟圈內6座城市在全省工業中占比6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 312.1億元,占江西全省總量的59.3%。在模塊化中,各個當事人擁有具備不對稱特點的信息,使得核心工業企業與直接相關的輔助企業容易產生相關問題。供應商擁有信息優勢,采購商卻處于信息劣勢,一旦工業采購者沒有良好的方法辨別供應商的產品質量,這樣就會產生很多嚴重的問題如:①出現劣質產品以次充好,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問題;②供應商也可能采取不誠信行為,存在“欺詐行為”。環鄱陽湖經濟圈工業模塊化委托-代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進入經濟全球化以來,消費者的需求特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環鄱陽湖經濟圈中經濟一體化與模塊化的特征這一現象也慢慢顯現,這些變化對環鄱陽湖經濟圈中的工業企業增加了更多的競爭壓力,以前的管理思想已經過時,急需經濟圈內的企業快速轉變新的思想。這樣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另外更大的問題--環鄱陽湖經濟圈中工業產品線時間的推遲以及變大的空間,這樣也使得更加復雜化的信息的交流和傳遞,企業間因為利益間的問題也隨之擴大,更容易產生激勵上的沖突。
由于工業模塊化企業之間存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現象,伴隨著模塊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復雜性,從一些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外包失敗和合作上的沖突都是因為激勵協調的失敗所致。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核心業務這是模塊化管理最需要注意,從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環鄱陽湖經濟圈的工業公司可以同步與全世界規模內的各種企業需要的各類企業建立起戰略合作關系,工業企業的合作企業一般都是去完成企業的的非核心業務,業務外包使得這些工業企業有更多的精力去提高自身的核心優勢,這樣相比以前往往會使得成交額有巨幅增長。但是,業務外包也會增加自身的風險,如企業對于非核心的業務監控會比較缺乏,會導致增加代理成本,若要合理限制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企業如何設計激勵相容契約,是其面臨的突出問題。
以鄱陽湖地區的工業為例,要使得儲蓄收益最大化,模型滿足IR和IC條件下建立。設工業投資的需求量為x1,居民消費的需求量為x2,企業對員工生產的需求量為x3,在產品由制商到達消費者手里的過程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p1,單位居民消費水平p2,單位全員勞動生產率p3,付出的努力為ai,p1與a1有一定的聯系,他們選擇的a1與企業給予的激勵pi有關,如果pi越大,ai就越大,由此可得企業的收益為:
其中,v(ai)=γ(γ>0)是企業的成本系數。這里以消費者和生產企業之間的關系為例,來說明環鄱陽湖經濟圈工業模塊化中的委托-代理問題,模型的表述為:
根據工業需求結構模型:
代入所構造的委托-代理模型,再把IR和IC帶入
目標函數中,則對p2的最優化問題一階條件為,得到。
通過將環鄱陽湖經濟圈工業模塊化的數據帶入構造的模型中,從而進行實證分析,可以用以下策略對其中產生的委托-代理問題進行有效的控制。
通過實證分析,環鄱陽湖地區的工業模塊化可以展現出一個關系模型。以其中的工業企業為例,與本企業相關的信號發射是由處于信息優勢的企業向處于劣勢的企業發射,在這種合作關系下代理方與委托方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以南昌的任一工業企業為例,生產商發出特殊信號,再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對供應商的特定要求,設計有自己特點的評價方法與符合自身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的這套評價指標機制尋找合適的代理企業,并同時將所有備選代理企業進行歸納隨機組合,使得所有代理企業擁有相等合同數目的報酬合同集,同時將這重新制作的合同集提交代理企業,代理企業可以從中甄選,最后選擇符合自身要求的的合同與委托企業簽定合作合同,同時雙方按照該合同內制定的相應措施實行。
在環鄱陽湖經濟圈工業企業的顯示運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能夠順利得到跨組織的真實信息,但是因為企業一般的合作公司過多,所以其中各合作企業都會最大可能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效益化。因此,為了使企業間利潤分配均衡,建立一種公平的收益分配機制成為這些企業選擇的必然。確保模塊化合作關系的穩定,需要設計適當的模塊化收益分配機制,在據此確定的利益分配協議的限制下,各模塊化成員才能夠得到本企業預期的回報,同時為之后的經濟活動中還想保持合作。在若失去利益協議的限制,很可能會產生工業企業利益間的沖突,導致模塊化中未達期望利益的企業之間會產生不滿情緒,更甚者嚴重的會使得合作關系徹底破裂沒有修補的余地。所以及時注意已經發生的利益沖突,并按照之前簽署的協議去協調以實現利益的公平分配,這樣可以確保收益分配在模塊企業中的各個企業都能完全按照最開始建立模塊化時利益分配機制的規定標準內執行。
[1]李善良 .供應鏈企業間的委托代理分析:成因、特點及模型[J].物流技術,2004(6).
[2]侯若石,李金珊 .資產專用性、模塊化技術與企業邊界[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
[3]陳建勵,張 碎 .產品模塊化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中國情境下的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9(3).
[4]劉曉東,張桂戎 .基于博弈論的供應鏈管理分析[J].物流技術,2005(6).
[5]王 勇,陳俊芳 .基于牛鞭效應的供應鏈最優委托權安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5).
[6]李治堂 .現代服務業研究成果評述[J].商業時代,2007(15).
[7]徐 旭 .現代服務業理論分析框架初探[J].生產力研究,2010(1):24~26.
[8]王云霞,李國平 .產業鏈現狀研究綜述[J].工業技術經濟,2005(10):59~63.
[9]鄭大慶,張 贊,于俊府 .產業鏈整合理論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64~68.
[10]何 一 .休閑產業鏈整合的影響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09.
[11]筒明杰,李 想 .網絡狀產業鏈構造與運行[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12]曹 群,姜振裹 .產業鏈的內涵及特征分析口[J].商業研究,2008(11)133~136.
[13]劉明宇,翁 瑾 .產業鏈的分工結構及其知識整合路徑口[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7):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