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欣,唐旭東
(天津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天津 300457)
萘并吡喃類材料具有良好的光響應性、有效的著色性以及較好的光穩定性,是有實用價值的光致變色材料[1-5]。將光致變色化合物加入到透明的樹脂中,可用于太陽鏡片,光學鏡片等;還可做成透明塑料薄膜嵌入汽車擋風玻璃上,起到保護視力,調節室溫的作用;在軍事領域可作為軍事人員的服裝和外罩的隱蔽材料[6-10]。

Scheme 1
早在20世紀60年代,Becker發現天然吡喃類化合物在紫外光照下具有光致變色性能,但是其穩定性及循環性能較差。之后研究者合成出光致變色性能較好的2,2-二苯基萘并吡喃類化合物,但其呈色體衰減速率較快,光密度值過小,實用性不好。鄧繼勇[11]等合成了一種螺萘并吡喃化合物,其具有良好的光致變色性能,但存在收率過低及實用性受限等不足。Barry[12]等合成了一種萘并吡喃光致變色產物,但缺乏對其收率及光致變色性能的深入討論。
本文按文獻[12]方法的合成路線合成了萘并吡喃(7),但對工藝條件進行了改進,使合成7的總收率從1.31%提高至16.3%。以四丁基溴化銨(TBAB)為催化劑,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1)與乙炔鈉經親核加成反應制得1,1-二(4-甲氧基苯基)-2-丙炔-1-醇(2)。以 4,4'-二甲基二苯甲酮(3)為原料,經3步反應制得中間體 5-羥基-3,9-二甲基-苯并芴-7-酮(6)。6與2經脫水反應合成了萘并吡喃(7,Scheme 1),總收率16.3%,其結構經1H NMR和IR確證。并利用UV-Vis研究了7的光致變色性能,討論其光致變色機理,并測定其耐疲勞性。
X-4型數字顯微熔點儀(溫度未校正);UV-255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Bruker AMX-400型核磁共振儀(DMSO-d6為溶劑,TMS為內標);Vector22型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KBr壓片)。
所用試劑均為化學純,其中,甲苯使用前用鈉除水。
(1)2的合成
在反應瓶中依次加入1 5 g(0.02 mol),乙炔鈉3 g(62.5 mmol),TBAB 1 g和甲苯100 mL,氮氣保護,攪拌下下回流反應24 h。冷卻,加至去離子水(100 mL)中,分液,水層用10%鹽酸調至中性。過濾,濾液用乙醚(3×30 mL)萃取,合并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鎂干燥,蒸除乙醚得黃色油狀液體2,收率 84.0%;1H NMR δ:2.80(s,1H,OH),2.90(s,1H,CH),3.82(s,6H,CH3),7.24 ~ 7.35(m,8H,ArH);IR ν:3 491,2 062,2 836,2 955,1 247,1 033,1 607 cm-1。
(2)6的合成
在反應瓶中加入叔丁醇鉀25 g和甲苯100 mL,加熱至回流。攪拌下加入TBAB 4.85 g,滴加3 21 g(0.1 mol)和 1,4-丁二酸二甲酯 19 g(0.1 mol)的甲苯(20 mL)溶液,滴畢(30 min),回流反應8 h。冷卻,加至去離子水(200 mL)中,過濾,濾液用10%鹽酸調至酸性,析出暗黃色固體。過濾,濾餅干燥得黃色固體 4,收率 78.7%,m.p.173 ℃ ~175 ℃;1H NMR δ:2.24 ~2.31(m,6H,CH3),3.01(s,2H,CH2),6.93 ~7.15(m,4H,ArH);IR ν:1 708,2 872,1 609,3 024 cm-1。
在反應瓶中加入4 9 g(27 mmol),乙酸酐30 g(0.29 mol),無水醋酸鈉 5 g和甲苯100 mL,攪拌下回流反應12 h得紅色油狀物;加入10%NaOH溶液20 mL,回流反應8 h。冷卻至室溫,用10%鹽酸溶液調至中性,析出紅色固體,抽濾,濾餅減壓干燥得紅色粉末5 5.0 g,收率55.5%,m.p.173 ℃ ~175 ℃;1H NMR δ:2.39(d,J=2.8 Hz,3H,CH3),2.46(d,J=2.8 Hz,3H,CH3),3.39(s,3H,CH3in Ac),7.13 ~7.32(s,8H,ArH),12.43(s,1H,COOH)。
在反應瓶中加入5 5 g(15 mmol)和磷酸溶液20 mL,攪拌下于194℃下反應1 h。冷卻至室溫,加入10%NaOH溶液調至呈堿性,過濾,濾液用10%鹽酸溶液調至酸性,用乙酸乙酯(3×20 mL)萃取,合并有機相,旋蒸除溶得紅色粉末6 2.3 g,收率 56.0%,m.p.210 ℃ ~212 ℃;1H NMR δ:2.28(s,3H,CH3),2.51(s,3H,CH3),7.60 ~8.49(m,7H,ArH),11.02(s,1H,OH)。
(4)7的合成
在反應瓶中加入2 2.5 g(10 mmol),6 3.0 g(11 mmol)和甲苯60 mL,攪拌下滴加3滴十二烷基苯磺酸,于50℃反應5 h。冷卻至室溫,加入5%NaOH溶液調至堿性。分液,有機相經減壓蒸餾除溶,殘余物用丙酮重結晶得天藍色固體7 3.9 g,收率 79.5%,m.p.287 ℃ ~290 ℃;1H NMR δ:2.37(s,3H,CH3),2.53(s,3H,CH3),3.68(s,6H,OCH3),6.48(d,J=8.0 Hz,2H,CH=CH),6.86~7.45(m,11H,ArH),8.00 ~8.47(m,3H,萘環 H);IR ν:1 034,1 246,1 607,2 835 cm-1。
將7 配成 1.0 ×10-4mol·L-1的 DMSO 溶液,置于石英槽內,用254 nm紫外光照射5 min。分別測定其紫外光照射前后的吸光度以探究其光致變色性能。
(1)2的合成
在2的合成中,本文采用TBAB作為相轉移催化劑,并且考察了其用量對收率的影響,結果見圖1。由圖1可見,在未加TBAB時,收率較低。隨著催化劑用量的增加,收率逐漸提高。這是由于乙炔鈉不溶于有機相,無法與1充分反應,而TBAB可以與炔基負離子結合,并利用其自身對有機相的親和性,使反應物轉移到有機相中,促使反應的發生,從而提高了收率。從圖1還可見,當催化劑的用量超過2 g時,收率變化不大。因此較佳催化劑用量為2 g。相較于以Cu為催化劑的合成方法收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13]。

圖1 TBAB用量對收率的影響Figure 1 Effect of amount of TBAB on the yield
另外,溶劑的種類對反應的收率影響也較大。文獻[15]方法選用四氫呋喃為溶劑,由于四氫呋喃的沸點為65.4℃,反應溫度較低,致使收率較低,且雜質含量較多。本文采用甲苯為溶劑,于110℃回流反應,提高了反應溫度,殘余雜質較少,收率可達84%。
(2)4的合成
在4的合成中,丁二酸酯在堿性催化劑的條件下能夠與酮基進行羥醛基縮合,生成不飽和酯4。由于叔丁醇鉀為強堿性縮合劑,堿性優于甲醇鈉,故采用叔丁醇鉀為催化劑。該步反應采用TBAB作為相轉移催化劑,使該步的收率由45.1%[12]提高至78.7%;另外投入原料時采用原料溶于甲苯滴加的方法,增加了反應物的接觸幾率,進而提高了收率。
(3)5和6的合成
在5的合成中,4在乙酸酐的存在下進行環化脫水,形成乙酰氧基萘類的混合物,采用10%NaOH溶液進行水解,將文獻[12]方法中的1 h延長至8 h,使該步反應的收率由42.6%提高至55.5%。
6通過4經過磷酸脫水成環而得,磷酸屬于中強酸,對溶液有著一定的緩沖能力,即少量水分或者是堿性物質對溶液的pH值影響不大,穩定性較好。而濃硫酸屬于強酸,完全電離,少量的水和堿性物質會對其體系造成明顯的影響,進而影響收率,因此磷酸的脫水效果強于濃硫酸。
(4)7的合成
7通過2與6的兩個羥基間脫水呈醚鍵,再進行克萊森重排[15]而得,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起著催化作用;控制好反應溫度有利于提高收率。
綜上所述,通過路線優化,7的總收率由1.3%[12]提高至 16.3% 。
在紫外光照射下,吡喃分子中C-O鍵發生異裂,C-C鍵自由旋轉,分子的構象和電子排布發生很大的變化,吸收相應的波長發生紅移,閉環體開環后生成兩性離子和醌式化合物組成的呈色體混合物,如Scheme 2。C上取代基的位阻越大,電荷的分離程度越大,萘環平面和苯的夾角也就越大,開環產物就越接近醌式結構。由于端基雙鍵上,兩個取代基不同,順醌與反醌結構仍存在不同的同分異構體,但目前仍無法區分順反異構體的最大吸收峰位置。

Scheme 2
7在UV-Vis光照前后的UV-Vis譜圖見圖2。由圖2可見,在λ>450 nm的可見光范圍內,7沒有任何吸光度,溶液呈無色。經過紫外光的照射后,溶液由無色變成藍色,表明7經過紫外光照射后共軛體系增大,發生了開環反應,生成了呈色體混合物。去掉紫外光的照射后,溶液又能變回無色的狀態,說明其光致變色性能良好。
為考察光照時間對7的光致變色性能的影響,將 7 配成 1.0 ×10-4mol·L-1的 DMSO 溶液,分6份放入暗箱室,一份不用紫外光照射,其余分別用254 nm紫外光照射30 s,60 s,120 s,300 s,240 s后,測試其吸光度,結果見圖3。從圖3可見,經紫外光照射后,在450 nm左右有著明顯的吸光度變化,證明紫外光照射后C-O鍵發生異裂,出現了碳碳共軛的生色基,并且隨著紫外光照時間的延長,最大波長的吸光度顯著增大。這是由于隨著光照時間的持續,醌式化合物呈色體物質的濃度逐漸升高,吸光強度變大。

圖2 7在紫外光照前后的UV-Vis譜圖Figure 2 UV-Vis spectra of 7 before or after UV irradiation

圖3 7在不同的光照時間后的UV-Vis譜圖Figure 3 UV-Vis spectra of 7 at different illumination time
將7 配成濃度為1.0 ×10-4mol·L-1的 DMSO溶液,在254 nm紫外光下照射1 min后,迅速測量溶液的吸光度,然后放于自然光下消色,不斷重復,記錄重復次數與吸光度的關系,結果見圖4。由圖4可見,隨著光照次數增加,吸光度總體變化不大,表明7的光致變色性能的耐疲勞性能良好。

圖4 光照次數與吸光度的關系Figur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bance and illumination times
以1,3,乙炔鈉和丁二酸酯為起始原料,高收率合成了7。以甲苯為溶劑,采用TBAB作為催化劑合成2;采用原料溶于甲苯后滴加的方法,并以TBAB為相轉移催化劑,延長水解時間,選用磷酸為脫水劑合成6,通過工藝改進,使合成7的總收率由文獻方法的1.3%[12]提高至16.3%。
7具有良好的光致變色性能,且其耐疲勞性能良好。
[1]談延風,付億方,韓杰,等.2,2-二芳基取代萘并吡喃類光致變色化合物的合成與性能研究[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6,27(1):75 -78.
[2]楊為華,肖國民.新型光致變色材料的合成研究[J].精細化工,2002,19(3):155 -157.
[3]Nakatani K,Delaire J A,Reversible A.Photo switching of second-order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in an organic photochromic crystal[J].Chem Mater,1997,3(9):2682-2684.
[4]Delairej A,Nakatan I K.Linear and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photochromic molecules and materials[J].Chem Rev,2000,3(100):1817 -1846.
[5]Balzan I V,Cred I A ,Raymo F M,et al.Artificial molecular machine[J].Angew Chem Int Ed,2000,56(39):3348-3391.
[6]Feringa B L,Jager W E,Langede.Organic materials for reversible optical data storage[J].Tetrahedron,1993,49(37):8267 -8310.
[7]Knowles D B.Photochromic naphtha pyrans[P].US 5 238 981,1993.
[8]Gemert B V,Bergoni M P.Photochromic naphtha pyran compounds[P].US 5 066 818,1991.
[9]申凱,李曉蓮,崔東熏.一種含螺吡喃和肉桂酸酯雙光功能基團的光致變色染料的合成與性能[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5,26(5):935-938.
[10]楊淑蕙,郝曉秀,馮群策,等.光致變色涂布防偽紙及防偽性能研究[J].中國造紙學報,1999,(1):104-107.
[11]鄧繼勇,廖云峰,謝智民.光致變色化合物螺萘并吡喃的合成及光譜性質[J].精細化工,2007,24(3):221-224.
[12]Barry V G,Murrysville.Photochromic indemo-fused naphthopyrans[P].US 5 645 767,1997.
[13]劉林,單書香,余俊梅.末端炔與醛酮加成制備不飽和醇的新方法[J].四川化工,1966,(1):4-6.
[14]Barry V G,Murrysville.Photochromic naphthopyran compounds[P].US 5 274 132,1993.
[15]Galindo F.The photochemical rearrangement of aromatic ethers a review of the photo-claisen reaction[J].J Photo chem Photo bio C:Photo Chem Reviews,2005,6(3):1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