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顯磊,李炎,胡良波,王忠,王孟,謝玲珍
推土機齒輪裂紋形態各異,既有原材料裂紋、鍛造過程中裂紋、熱處理過程裂紋,又有齒輪加工過程裂紋、服役過程中失效裂紋。這些裂紋形態各異,宏觀上很難區分裂紋的產生根源,對于每一種裂紋的分析必須綜合考慮鍛造、原材料、熱處理工藝、加工工藝及服役條件,并結合金相組織、電鏡掃描圖像科學分析,才能正確地找出產生某類型裂紋的根源,從而反饋到生產過程并合理地調整工藝、加工過程。
該齒輪材質為S48C,采用中頻感應集中淬火,淬火后齒輪掉齒。圖1金相照片顯示,該裂紋兩側無脫碳層,裂紋周圍無明顯氧化物,裂紋末端呈尖角形;圖2金相淬火組織為中碳馬氏體,級別2級,呈粗大針狀;材料合金計算DI值36~37;晶粒度6級。現場調查,該件生產采用感應加熱功率過高、時間過長是導致產生裂紋的直接原因。但是誘發淬火裂紋的要因往往不止一種,從以上檢查分析材料合金的DI值達到37,過高DI值也是誘發淬火裂紋的又一要因。
分析建議:
(1)對于每批投入工廠生產的齒圈,在不知材料具體成分的情況下,應用光譜儀檢測其化學成分,并進行首件參數試驗。
(2)合理配比材料的合金含量,合金DI值應控制在24~36,并根據現場齒輪的模數、齒厚等參數按現場的實際試驗情況詳細劃分區間段,并采用不同的淬火參數,比如對于DI值在高限的可適當降低加熱功率、減少加熱時間,提高淬火冷卻介質濃度等參數。對于DI值在低限的可適當提高加熱功率、延長加熱時間,降低淬火冷卻介質濃度等參數。
(3)坯料的存放不當易混料,對齒輪材料管理,應嚴格做到材料澆注、鍛造、正火、調質、感應淬火等每道工序都應有相應的檢測報告,并有材料標識卡管理。鍛造后應嚴格做到無帶狀組織、魏氏組織及嚴重的偏析組織;鍛造比≥6;正火后,要保證正火充分,奧氏體晶粒度≥5級。
鍛造折疊是齒輪鍛造過程中的一大危害質量問題,如不能及時發現,正確地分析產生根源,將給企業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

圖1 裂紋尾端(100×)

圖2 淬火部組織(500×)
就我廠發現的齒輪鍛造折疊問題主要集中在齒輪的輪輻折疊、齒頂折疊、齒根折疊等。如圖3所示,該齒輪經車間調質粗滾齒后,在齒面發現裂紋,剖檢后用金相顯微鏡觀察裂紋的形態及走向,如圖4所示。裂紋的周邊具有明顯的氧化脫碳現象,裂紋末端呈樹杈形(見圖4b),放大裂紋的末端呈圓角形,可判定該齒輪在鍛造過程形成的鍛造折疊。
鍛造折疊的形成有各種原因,一種是由于相鄰金屬充填速度不均形成折疊空腔,高溫下在空腔的邊沿發生氧化脫碳;另一種是由于毛坯表面不清潔,存在毛刺、氧化皮等污物,鍛造時就易包裹在鋼件中, 形成折疊。還有一種常見形式,即在設計鍛造毛坯料時形狀不均,過大或過小,在鍛造過程中極易形成折疊。
分析建議:
(1)鍛造前要將毛坯表面清理干凈,去除毛刺、污物,可拋丸處理。
(2)要合理設計鍛造毛坯的尺寸。
(3)嚴格控制現場操作流程,加強鍛造后的超聲波無損檢測,避免宏觀觀察不到裂紋的質量問題件流入下道工序,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該齒輪淬火后沿齒頂產生橫裂紋(見圖5a),剖檢裂紋觀察裂紋形態圓鈍,裂紋兩側晶粒粗大,圖5b顯示晶粒較為粗大,且裂紋中填充氧化物夾雜。主要原因是始鍛溫度接近熔點,爐氣中氧化性氣氛進入晶界,造成氧化,晶粒粗大,在后續淬火過程中材料的淬透性也越高,淬火應力越大,加上氧化物夾雜,故產生了淬火裂紋。
分析建議:在鍛造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始鍛溫度與終鍛溫度。
該齒輪為某機型推土機在惡劣工況下,服役2500h后發生失效斷齒,斷齒宏觀斷口如圖6所示,從宏觀斷口看具有明顯的疲勞源、疲勞區及瞬斷區,為典型的疲勞斷裂。圖7掃面電鏡具有明顯的河流花樣、舌狀花樣,判定該齒輪斷裂為脆性斷裂。從宏觀斷口看,齒輪的齒面具有明顯的點蝕,且集中于疲勞源區,齒輪在嚙合服役時裂紋亞穩擴展過程中斷面處不斷摩擦擠壓,顯示光亮平滑。疲勞區是判斷齒輪疲勞斷裂的重要特征,從該齒輪斷口看,斷口比較光滑且分布有貝紋線,主要是由于齒輪嚙合服役時,偶然過載引起載荷變動,使裂紋前沿線留下的弧狀臺階痕跡。從瞬斷區看,瞬斷區較大,說明材料的韌性較差,脆性大。

圖3

圖4 裂紋(100×)

圖5

圖6 齒輪斷口宏觀照片
從圖8來看,齒輪在斷裂前齒面發生了明顯的點蝕,在齒輪嚙合過程中,由于接觸面最大綜合切應力反復作用,在齒輪的接觸面若材料的抗剪屈服強度較低,則將在該處產生塑性變形。推土機在作業過程中,尤其是在礦山、沼澤等環境中,齒輪嚙合時受到較大的沖擊,由于損傷逐步積累,直到齒輪表面最大綜合切應力超過材料的抗剪強度時(該齒輪材料的抗剪強度在450MPa),在齒輪嚙合的表面形成裂紋,裂紋的主受力側與齒面形成<45°的傾斜角,如圖9所示。隨著液壓油的壓入,在齒輪再次嚙合時,液壓油被密封在裂紋內,并形成高壓,迫使裂紋延伸擴展,裂紋擴展到一定長度后,裂紋的尖端受到嚙合齒輪的重復摩擦、沖擊造成裂紋尖端應力集中,就會產生二次裂紋,二次裂紋方向與原裂紋方向垂直,最終造成裂紋尖端脫落,形成點蝕坑,如圖10所示。
圖11為斷齒齒塊局部放大圖,可看出齒輪的倒角不規則,并存在毛刺,齒面的加工精度不高,也易造成麻點剝落。圖12為剖檢斷齒后淬硬層分布,從圖上可以看出齒輪的齒部已完全淬透,且淬火后回火溫度較低(160℃),造成齒部脆性較大,沖擊性能較差。
綜上所述,造成推土機終傳動齒輪斷齒的主要原因有:
(1)推土機服役工況惡劣,操作者使用該設備移動超負荷物體時,反復撞擊,造成推土機終傳動齒輪受到超過材料本身抗剪強度的切應力,長期累積會在某一瞬間造成齒輪斷齒失效。
(2)裝配時,兩嚙合齒輪裝配不良,造成在嚙合過程中齒輪偏載,長期使用過程中局部受力不均而失效。

圖7 斷口形貌

圖8 齒輪斷口側面照片

圖9 齒部主受力側齒面裂紋狀況(100×)

圖10 斷齒部形成的麻點剝落狀況(100×)

圖11 斷齒齒塊倒角
(3)齒輪表面加工精度不高,降低了接觸疲勞壽命。
(4)淬火過程中,齒部淬透,而齒部心部沒有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增加了脆性,而回火又不夠充分,造成齒部沖擊性能較差。
(5)齒部麻點是裂紋的起源點,接觸應力大、摩擦力較大或表面質量較差(燒傷、淬火不足、夾雜物)時,尤其是經過中頻感應淬火后的齒輪,因淬火冷卻介質攪拌時產生泡沫附著于淬火工件表面,淬火時易產生軟點(淬火部表面硬度低點),都易產生麻點。
該裂紋齒輪為某機型推土機一級滲碳齒輪軸,材質如附表所示。其生產流程為:鍛造→車加工→粗、精滾齒→滲碳→高溫回火→精加工→淬火→低溫回火→磨齒加工→成品,裂紋產生在最后一步磨齒加工工序。
從宏觀照片圖13看出,齒表一側有一條長約50mm的裂紋。通過圖14取樣看出裂紋為距表面2mm;在硬化層與基體交界處垂直于表面有一條10~15mm的裂紋。從微觀照片圖15看出裂紋處表面有一條白亮帶(0.10~0.15mm),通過顯微硬度測量,白亮帶硬度為618HV0.3,白亮帶以里硬度為396HV0.3。從硬度看:表面白亮帶表面為磨削過程的二次淬火組織,裂紋再次產生,并且產生裂紋一側均有白亮帶出現,金相組織判斷分析該齒輪軸滲碳層的殘留奧氏體量達到5級(JB/T 5944—1991),判定此裂紋為磨削淬火裂紋。

圖12 齒輪剖檢淬硬層分布

20CrMnMo滲碳齒輪軸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
圖16齒輪表面磨削裂紋為常見磨削裂紋,裂紋呈龜裂狀,裂紋方向與磨削方向垂直,且裂紋深度較淺在0.3mm左右,該類裂紋多為磨削應力性裂紋。由于滲碳工件在滲碳淬火后回火不夠充分,應力沒有完全釋放,再加上磨削加工時進給量過大,以及磨削熱等因素造成工件在磨削后表面產生拉應力,超過材料抗拉強度而產生裂紋。
圖17為滲碳齒輪沿晶界產生的裂紋,該種裂紋也比較常見,主要是滲碳過程中保溫溫度過高造成晶粒長大,淬火時沿晶界產生裂紋。該類裂紋比較明顯,往往淬火后宏觀檢查時就能發現。
綜上3類滲碳齒輪裂紋,產生的主要原因為殘留奧氏體過多(30%以上)、磨削進給量過大、磨削熱過高、砂輪選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方法為:
(1)滲碳時采用多用滲碳爐,嚴格控制爐內碳勢(根據不同材質的合金系數計算而得,如20CrMnTi最高控制在1.0左右),避免使用老式井式滲碳爐(即使采用也要增加碳勢自動控制系統)。
(2)降低磨削時的進給量(最后一步工序精磨控制在0.03~0.04mm)。
(3)確保磨削冷卻效果,時刻檢查磨削液噴灑位置,避免磨削液與磨削位置滯后現象。

圖13 裂紋齒輪表面

圖14 裂紋顯微照片(50×)

圖15

圖16
(4)合理選擇砂輪,在保證加工精度要求下,盡量選用粒度較大、硬度較軟的砂輪。
(5)滲碳淬火后,回火溫度不宜過低,在保證硬度要求下可適當提高回火溫度,回火時間上確保在4~6h。
(6)滲碳過程中保溫溫度應嚴格控制,溫度過高會造成晶粒長大,增加淬火裂紋的風險,一般多用爐滲碳保溫溫度控制在900~920℃,淬火溫度控制在830~840℃。

圖17 滲碳齒輪晶界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