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
過了一年,報紙的讀者又年長了一歲,人數逐漸減少。市場調研機構Borrell追蹤報紙讀者多年,稱美國報紙讀者有2/3的年齡超過55歲。當年長的讀者逐漸減少,報紙的讀者就越來越少,廣告也相對減少,特別是年長的人需求有限,購買意愿不高,更使廣告商卻步。多年來,這一現象原本是大家的假設,現在越來越接近事實了。
難道年輕人就不讀報甚至不讀新聞嗎?也不是。新聞雖然還是一大消費品,卻依照年齡分級了,年輕級的新聞展現方式是結構簡單、能快速翻閱,不像報紙長篇敘述需要細讀,也不像報紙網站層層鏈接的繁瑣。快速翻閱對年輕人和廣告主同時有吸引力,這類非典型的新聞網站應運而生,近年來發展迅速。很多人也許沒聽過名為麥克風“Mic.com”的新聞網站,其60%的讀者年齡都在18~34歲,類似新聞網站的同齡讀者也占很大部分,像Vice(57%)、BuzzFeed(56%)、Upworthy(43%)、Vocative(32%)。對這些新聞網站不熟悉的讀者,建議瀏覽體驗一下。
McClatchy是美國大報業集團,擁有30家日報,從28個分散的發行地區取得的讀者年齡資料,與Mic. com讀者的年齡比較,傳統與非典型的差異就立見分明。如果讀者的年齡分配與全國人口的年齡分配相同,指數為100,超過100就表示這個年齡層級的讀者多于全國平均人數,少于100正好相反,表示讀者少于平均人數。
比較結果:Mic.com的指數普遍高于全國平均人口的1.5倍以上,18~24歲層級的指數為156,25~34歲層級的指數為171。McClatchy除了34歲以下的指數低于100之外,其余都高于100,35~44歲層級為108,45~54歲層級為117,55~46歲層級為126,65歲以上為125。
從報業轉向硅谷的資深媒體顧問,也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研究所教授的Alan Mutter認為,報紙沒有與時間的流動同步,是導致今天報業衰退的主要原因,具體得說,就是沒有與18~35歲的80后共鳴,以致彼此越離越遠。至于有人把報紙現狀歸咎于網站收費,那只是借口,網站收費是近幾年的事,80后早就開始漸離傳統新聞了。
80后的思維與行為究竟有哪些特點?Mutter教授引述了一家報紙在策略討論會上對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的描述:
◇非常在意社交網絡,從中可以知道朋友們的動態以及有趣內容的線索;
◇與媒體的報道相較,更聽信朋友說的話;
◇在網上以獲得趣味為主,對新聞、娛樂、廣告不做區分;
◇喜好圖畫式的內容,影像、影視、動畫、圖表,不喜歡閱讀文字;
◇購買書籍、唱片、實體文物,但大多僅作為收藏;
◇對隨處可得的免費頭條新聞不屑一顧;
◇心情讓傳統媒體的平靜所冷卻,被有感性的回應所喚起;
◇聰明、專注,在重要議題上需要“多種立場”的報道;
◇移動設備永不離手,盡全力選擇所有可能的動作;
◇非常果斷,如果不喜歡被動獲得的內容,就自己制造。
以目前報紙的報道方式看來,與80后的思維確有很大的差異。Mutter教授說現在的問題是,報紙是否有企圖心與時間來扭轉這一局面。
賓州費城的《費城日報》報道圣路易非裔青年被白人警察槍殺引起的暴動事件時,午夜先在Twitter刊出第二天報紙頭版的照片,一個非裔年輕人把警方的催淚瓦斯罐回擲警方,但網絡反應激烈,認為有種族對立的暗示,第二天見報卻換了一張年輕婦女舉牌讓人同情的照片。《費城日報》不算是一個大報,更換照片卻引發新聞界的討論,報紙的編輯部與社交網絡究竟應該維持什么樣的關系?
也許舉例不太恰當,但現在卻好像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報紙是否應該順從80后編報?
80后的活潑不無可取之處,報紙在編排的形態與網站的結構上確實可以改進,但新聞倫理的傳統價值,求證、分析、評論,尤其是高價值的調查新聞,如何融入80后的思維,恐怕是報業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