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杉杉
實踐活動是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實踐自身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彰顯青春,發揮自身力量的平臺。
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社團建設的根基,也是高校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邁向社會前的一個過程,是了解社會現象,社會群體,學會關懷社會,關心民生的一個有意義的活動,學生針對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通過對活動的策劃、安排、執行,這個過程不僅是對學生自身組織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學生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工作的熱情、積極性,調動學生觀注社會時事,觀注弱勢群體的意識。從組織到實踐落實的過程,是學生從思想上到行為上的過渡,通過實踐活動的這個形式,學生會履行責任和義務,學會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學會如何去適應環境,學會如何付出自己的關愛,學會如何對待事情,學會處事做人的原則。通過這樣的途徑,不僅展示的是學子們的青春風采,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擁有崇尚的道德情操,擁有善美的愛心。所以,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
大學生社團的建設要全面、深入,要想建設好一個社團就要盡快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干部的性格愛好、興趣特長、個性特征、學習的特點和脾氣,要掌握好學生的特點,才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安排適合的崗位,使學生的長處能夠發揮到最大化。這樣會有的放矢的開展社團工作,創造最佳的學生團隊。做好每一個社會實踐活動。
要想落實好社團的社會實踐活動,就要以尊重和愛為前提,給學生表達意見和創新工作的空間,學會傾聽學生的呼聲和意見,要給予學生每一次進步的肯定,對于他們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與瓶頸,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引導。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你會發現這樣的做法會使學生的工作達到更好的效果。
落實好社團的社會實踐活動,還要注意的就是要尊重全部的學生,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不同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體驗,而遇到這些個性差異不同學生,我們都要同樣善待他們,要從學生的個性差異出發,因勢利導的去引導和教育,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學生能更好的成熟發展起來,揚長避短,更好的開展社團工作。
在社團的工作中,我們要對學生工作成績的突出給予贊美和表揚,這是他們進步的墊腳石,當學生開展工作時候遇到挫折時,我們要當他們身后的那一只手,給予他們幫助和鼓勵,為他們排除困難與障礙,在他們獲得點滴進步的時候,我們要由衷的表達對他們的肯定,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心生溫暖,更是對他們工作熱情的一種激發,對學生工作的一種激勵。
大學生社團的建設還離不開教師,要培養學生過硬的心理素質,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才能更好的去開展工作,才能更好的去面對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不會因為遇到困難而退縮、沮喪。教師要經常開展心理輔導,要開展一系列有關心理素質建設的活動,增強心理抗壓能力,形成良好平和的心態,面對困難或者緊急的時候,使學生臨危不亂的心理狀態,冷靜的處理好所面對的情況。還要引導學生開朗大方,避免羞澀怯場的現象。教師要針對這些方面做好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不僅是大學生完成工作的必備教育,也是他們人生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學生社團的開展更離不開教師對社團的建設,要以每個部門為單位開展學習討論交流會,經常開展對學生干部的各種培訓工作,教師要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鍛煉學生策劃、組織能力,增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凝聚力,增強整個大學生社團的融合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好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創新性,增強整個大學生社團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社團的建設離不開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分為校園內實踐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在學校學生可以通過校園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驗,更好的學習如何奉獻,如何從事實踐活動。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經驗,學生社團可以將實踐活動拓展到社會中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將自己的能力奉獻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邊,用大學生自己的方式去詮釋當今無私奉獻、關愛社會的精神。
新時代下,青年學生從事的實踐活動,要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社會實踐活動要結合創新的精神,學生需要將自己的正能量傳遞給別人,將自己的熱情、熱心、奉獻給予到社會實踐中去,社會實踐活動的舉行,不僅是學生鍛煉自己奉獻愛心,彰顯學校風采,更重要的是再這樣一個活動中學生會收獲良多,是心靈教育重要的重建方式,使學生感悟更多的愛與責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這種愛與奉獻。幫助還稚嫩的學生重新建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社團建設的根基,是高校素質教育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成長、成熟的重要途徑,是高校精神文明教育的實踐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