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玥君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以灌輸知識為核心,俗稱“一言堂”。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語言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下降,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把“一言堂”轉變成“多言堂”、如何把被動學習轉變成為主動學習等解決這些問題須從教學方法上做起。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近年來,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
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人為本,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改變。教師由教學的主體轉變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設計的任務能將英語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并精心組織學生在任務活動中自然地使用。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監督者、協助者、評價者等角色。相應的,學生由教學的被接受者變成課堂的主體,這就需要學習者積極調動知識儲備,并根據任務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扮演問題的發現者、探究者、解決者等角色。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的這一過程,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并形成了良好的課堂互動。此類教學法主要關注二語教學的認知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力圖為學習者提供機會,通過課堂上以意義為焦點的活動,參與開放型的交際任務。其課堂操作程序表現為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注重語言交際的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交流獲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務,學習過程是沿著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任務型教學法的任務設計必須遵循如下幾個原則:真實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連貫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真實性原則要求任務設計所使用的輸入材料必須源于真實生活,同樣,履行任務的情景以及具體活動也應貼近真實生活。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和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同樣能得到有效的應用。實用性原則要求任務的設計不能僅注重形式,而不考慮其效果,所設計的任務必須服務于教學。因此,在任務設計中,要避免為任務而設計任務。任務設計者要盡可能為學生的個體活動創造條件,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互動和交流的機會,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可操作性原則要求在任務設計中,應考慮到它在課堂環境中的可操作性問題,應盡量避免那些環節過多、程序過于復雜的課堂任務。連貫性原則要求所設計的任務與任務之間應有連貫性。即怎樣使設計的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達到教學上和邏輯上的連貫與流暢。任務型教學并非指一堂課中穿插了一兩個活動,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動在課堂上毫無關聯的堆積。任務型教學是指教學通過一組或一系列的任務履行來完成或達到教學目標。在任務型教學中,一堂課的若干任務或一個任務的若干子任務應是相互關聯、具有統一的教學目的或目標指向,同時在內容上相互銜接。趣味性原則是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之一。通過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因此,在任務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考慮任務的趣味性。機械的、反復重復的任務類型會使學生失去參與任務的興趣,因而任務的形式應多樣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務的趣味性除了來自任務本身之外,還可來自多個方面,如多人的參與、多向的交流和互動,任務履行中的人際交往、情感交流,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后的興奮感、成就感等。
任務型教學法要求學生在給定的時間內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教師設定的任務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于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任務型教學法課堂教學效果不錯,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一是教學進度不易把握。此教學法的課堂更為開放,但是容易“放”不容易“收”,每一組的探究程度和進度教師很難把握,實訓結束時,有的組提前完成,可有的組只能草草收場,還有一些組沒有完成任務,影響效果。教師應采取一定的措施,要既能保證探究效果,又不影響進度。二是課堂秩序管理有待改進。開放的課堂更為活躍,這也導致個別學生干擾他人。對此須采取措施在行動上約束學生。三是評價上有困難。有個別學生混水摸魚,享受團隊成員的勞動成果。
總之,任務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結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了監督者、協助者、評價者等,完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實處,讓每個學習者將學習當作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