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
2014年11月20日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簽署的第25年,公約認定兒童享有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及參與權。這一天挪威第二大城卑爾根的當地報紙Bergensavisen(BA)看起來與往常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實際上,這一天的報紙全部出自兒童的手筆,由當地三所學校的學生負責編輯與寫稿,這些學生的年紀從11歲到17歲(如右圖)。
從2014年9月開始,報社就與當地學校接觸,獲得大家的肯定,然后由一位資深編輯負責規劃與版面設計,再把新聞、體育、評論性文稿,分別交給三所學校撰寫。
這些孩子們究竟能寫出什么來呢?結果讓我們大吃一驚。公車漲價,學生如何與紅十字合作探訪阿滋海默癥的老人,高中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日俱增,訪談市議會領袖,圣誕節前的高消費,諾貝爾獎,軍隊里的女兵,當地影院的影視評論,當地的足球隊,以及許許多多的報道與想法。也許我們真的是低估了這些孩子。
報社的總編輯Anders Nyland對“讓位一天”感慨地說:“這個活動提醒我們的社會,兒童也有被聽見以及表達意見的權力。年輕人對我們非常重要,他們是未來的報紙訂戶、新聞工作者或是我們的領袖,在電腦資訊的叢林里,我們要教導年輕人,由編輯掌控的新聞媒體與另類資訊的區別。”
世界報業協會 (WAN-IFRA) 對年輕人的參與非常重視,負責人Aralynn McMane對《卑爾根報》讓位一天給年輕人的做法非常贊賞,她說這是新聞發行人最有力的工具,確保年輕的一代了解新聞不同于其他的內容,給年輕人親身體驗的機會,甚至于感受到他們認真工作的熱忱。
世界報業協會把2014年11月訂為青少年接管新聞月,希望全球各報在11月份,至少有一天讓青少年接管,采訪、寫稿、編輯全由十幾歲的孩子們自己動手,也許是整份報紙,或是部分報紙,讓他們了解報紙的制作,同時也給報社一個知道年輕人想法的機會。全球如果有多家報紙同時讓孩子接管,更可集體凸顯報業對年輕人的重視,同時有更多年輕人的聲音被聽到。
不久以前,有120多年歷史的《比利時晚報》(Le Soir),鑒于報業的老化,讀報人數越來越少,編輯的年齡也越來越高,為了吸引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該報負責人打破傳統雇用了一批25歲以下的年輕人當編輯,編寫給25歲以下年輕人讀的內容。這一動作,讓報紙編輯部大吃一驚,要這些沒有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共處一室,不知如何對待。
但漸漸的兩代編輯從適應到融合,終于改變了編輯文化。怎么做到的?年輕的編輯先由老編輯領導,了解編輯的基本倫理,以免養成壞習氣,然后老編輯學習年經人缺欠的政治與經濟知識。電腦技術雖然也是必須條件,但對25歲以下的人不算難事。學習的認真感動了老編輯,開始把新聞的技術傳授給新編輯,同時也逐漸從新編輯那學到了一些年輕人想的與做的事情。
年輕人給編輯部帶來了活力,大家可以找一個晚上一起小酌,或發動一項社區服務,甚至一起野餐。報社位于一個公園附近,有一天全體員工出動,在公園中心野餐,讓過路人分享他們的歡樂,大家玩得非常盡興,對這家百年的傳統報社來說,是以前從來沒有過且難以想象的事。編輯部的新鮮氣息帶來了新鮮內容,發行量尤其是網絡發行量開始慢慢回升。
全球報業的老化,從近年兒童與青少年的參與,看到一絲生機,各報社或編撰專刊,或邀約青少年親自編輯,世界報業協會更以多項活動鼓勵,例如聯合報系的《好讀周報》在2014年輕讀者高峰會上榮獲“數位優先銀牌獎”。
世界報業協會提出來讓年輕人接管新聞,說起來應該是最有效果、對年輕人影響最深刻的做法,當然對保守的報業也是挑戰。老化的編輯部何妨敞開心胸,讓出編輯的位置給孩子們接管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