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華,胡慶華
(1.枝江市中醫醫院,湖北 枝江 443200;2.枝江市人民醫院 五官科,湖北 枝江 443200)
?
肝硬化CT分型與中醫證型相關性研究
方俊華1,胡慶華2
(1.枝江市中醫醫院,湖北 枝江 443200;2.枝江市人民醫院 五官科,湖北 枝江 443200)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方法:分別對134例肝硬化患者進行CT分型和中醫辨證分型,分析兩種分型的相關性。結果:均勻型和節段型肝硬化多為肝郁脾虛證和濕熱蘊結證,次而對應氣滯血瘀證和水濕內停證,最次為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結節型肝硬化則以氣滯血瘀證和水濕內停證最多,其次為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最次為肝郁脾虛證和濕熱蘊結證。各分型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分型與中醫證型存在密切聯系,可相互輔導借鑒,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肝硬化;CT分型;中醫證型;相關性
肝硬化為臨床常見慢性進行性肝病[1],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反復、長期作用造成的彌漫性肝損傷,當肝硬化到達代償期時可在CT檢查上呈現一定特征,如肝臟大小、形態、內部和表面異常變化等。中醫則通過脈診、舌診等手段對肝硬化進行辨證分型[2]。本研究抽取134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肝硬化CT分型與中醫證型之間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就診的134例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CT分型和中醫辨證分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纖維化、肝硬化診斷標準[3]。其中男性84例,女性50例,年齡29~79歲,平均年齡52歲;103例(76.9%)具有明確肝炎史或HBV感染史,13例(9.70%)有酗酒史,8例(5.97%)感染血吸蟲。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檢查與中醫辨證診治。CT掃描層厚及層距為10mm,從膈頂自上而下掃描12~15層[4],包含肝脾整個平面,加強掃描進行平掃,120kV,矩陣521×512,FOV320~430mm。
1.3 分型標準
CT分型標準:參照研究標準,對照肝硬化患者上腹部CT圖像進行分型,可分為均勻型、節段型和結節型。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辨證標準及文獻進行分型,可分為肝郁脾虛證、濕熱蘊結證、氣滯血瘀證、水濕內停證、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CT分型結果
根據CT檢查結果可將患者分為均勻型、節段型和結節型。134例患者中均勻型30例,占22.4%,患者肝臟邊緣光整,形態規則,肝葉比例正常,質地較為均勻,肝裂形態正常或略寬;19例為節段型,占14.2%,患者肝臟邊緣呈波浪形,形態不規整,肝葉比例失調,質地較為均勻,部分肝結節出現明顯萎縮,部分肝節段增生肥大,干裂明顯增寬并且不規則;85例為結節型,占63.4%,患者肝臟邊緣為小結節狀或輕度波浪形,形狀較為規則,質地不均勻有彌漫性顆粒,肝葉比例較為正常,肝裂正常或增寬。
2.2 中醫辨證分型結果
根據中醫辨證診治可分為肝郁脾虛證、濕熱蘊結證、氣滯血瘀證、水濕內停證、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其中肝郁脾虛證15例(11.2%),濕熱蘊結證17例(12.7%),氣滯血瘀證30例(22.4%),水濕內停證37例(27.6%),脾腎陽虛證19例(14.2%),肝腎陰虛證16例(11.9%)。
2.3 CT分型與中醫證型相關性
經分析,均勻型和節段型肝硬化多數對應肝郁脾虛證和濕熱蘊結證(63.5%、43.8%),次而對應氣滯血瘀證和水濕內停證(46.3%、25.8%),最少為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11.93%、8.59%)。結節型肝硬化則以氣滯血瘀證和水濕內停證(64.7%)最多,其次為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27.1%),最少為肝郁脾虛證和濕熱蘊結證(8.24%)。各分型比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肝硬化CT分型與中醫證型相關性 [n(%)]
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和慢性腸道炎等引起[5],臨床表現為肝功能損傷及門脈高壓癥,還可伴有多系統受累情況,晚期則會出現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及繼發性感染等并發癥。該病發病機制為肝實質細胞被廣泛破壞,繼而變性、壞死,導致正常肝結構紊亂,正常功能受損[6]。該病的發生多與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CT造影可利用影像學斷面圖像分析肝臟外形、密度和邊緣形態等,是目前進行肝硬化活體形態分型的唯一有效方法,具有可用于活體、無創傷、利于判斷肝硬化程度等優點。中醫對于肝硬化的診斷是通過脈診、舌診等進行的,通過辨證分型給予對應藥物。本研究結果表明,均勻型和節段型肝硬化多為肝郁脾虛證和濕熱蘊結證,次而對應氣滯血瘀證和水濕內停證,最次為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結節型肝硬化則以氣滯血瘀證和水濕內停證最多,其次為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最次為肝郁脾虛證和濕熱蘊結證。說明肝郁脾虛證多為代償期,氣滯血瘀證多為失代償期的過度時期,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多為失代償期。
肝郁脾虛導致水濕不化,濕蘊生熱,進而導致血瘀氣滯、濕阻水停,甚至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這是中醫證型的病理發展過程。肝硬化CT的病理過程則是由均勻型、節段型向結節型發展。兩種分型的病理發展過程有相似之處,可相互借鑒,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1] 張閩光,邢東煒,黃學菁,等.肝硬化CT分型與中醫證型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9,7(5):321-323.
[2] 黃飛,黃慧鐘,李天然,等.肝硬化CT診斷與中醫證型相關性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3,19(12):36-38.
[3] 劉玉品,池曉玲,周懂晶,等.肝硬化多層螺旋CT數量化診斷及其中醫證候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6):1090-1092.
[4] 路小燕.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證型與氣溫節氣變化關系的研究[D].鄭州:河南中醫學院,2012.
[5] 陳進軍,寧景春.肝硬化中醫辨證分型與CT影像學特征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1,1(3):33-34,37.
[6] 戶玉軒.原發性肝癌乙肝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及中醫證型分析[D].南寧:廣西中醫藥大學,2011.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09-29
方俊華(1977-),男,湖北省枝江市中醫醫院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CT、MRI診斷。
R256.4
A
1673-2197(2015)02-0076-01
10.11954/ytctyy.2015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