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會霞
(濮陽市華龍區人民醫院,河南 濮陽 457001)
?
中醫辨證治療痛經100例臨床研究
田會霞
(濮陽市華龍區人民醫院,河南 濮陽 457001)
目的:觀察中醫辨證施治痛經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100例痛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中醫分型論治:肝腎虛損型治則為和絡止痛、補氣養血;寒凝血瘀型治則為化瘀止痛、溫經散寒;氣滯血瘀型治則為行瘀止痛、理氣活血。結果:經治療,痛經患者治愈59例,顯效22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0%;其中肝腎虛損型12例,經治療治愈6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1.7%;寒凝血瘀型68例,治愈40例,顯效14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6%;氣滯血瘀型20例,經治療治愈13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0%。結論:中醫辨證治療痛經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痛經;辨證施治;臨床研究
痛經為婦科常見疾病,多發于年輕女性及已婚未孕女性,主要表現為小腹痛,西醫治療效果不佳。中醫認為痛經是由于情志所傷,素體先天稟賦不足,外感六淫寒邪,與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1],導致胞宮經血流通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寒凝經脈[2-3],從而出現不通則痛的癥狀。中醫治療痛經有著悠久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進一步總結臨床經驗,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本文采用中醫辨證施治痛經患者100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痛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婦科檢查及B超確診,排除盆腔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患者。其中,患者年齡13~47歲,平均年齡為26.8歲,13~20歲患者67例(67.0%),21~30歲患者19例(19.0%),31~40歲患者11例(11.0%),40歲以上患者3例(3.0%);未婚68例(68.0%),已婚32例(32.0%);根據中醫分型進行分類:肝腎虛損型12例(12.0%),寒凝血瘀型68例(68.0%),氣滯血瘀型20例(20.0%)。
1.2 方法
1.2.1 中醫辨證 (1)肝腎虛損型:患者主要表現小腹部隱約疼痛,經量較少,顏色較淡,脅腹脹悶、體腰膝無力,納食不香,神倦乏力,大便不實,舌體胖有齒痕,舌苔薄白,眩暈耳鳴,心悸氣短,脈沉細無力;(2)寒凝血瘀型:患者主要表現為小腹冷痛,經量少,色紫黯有塊,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冷汗淋漓,形寒肢冷,脈沉細或沉緊,小便清長,苔薄白;(3)氣滯血瘀型:患者主要表現為經前或經中時痛時好,經行不暢,有血塊,色暗紅,周期及經量正常,舌苔薄,脈弦。
1.2.2 治則及方法 (1)肝腎虛損型:治療原則:和絡止痛,補氣養血;治療方法:益腎養肝,止痛調經;方藥組成:當歸15g、阿膠12g、菟絲子12g、山藥12g、延胡索l0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白芍10g;若痛及腰骶者加杜仲10g、續斷10g。(2)寒凝血瘀型:治療原則:化瘀止痛,溫經散寒;方藥組成:方用茯苓12g、赤芍12g、川芎12g、干姜10g、五靈脂10g、延胡索10g、當歸10g、小茴香10g、肉桂10g、甘草6g;若痛甚而見冷汗淋漓或手足不溫者,方中加附子15g。(3)氣滯血瘀型:治療原則:行瘀止痛,理氣活血;方藥組成:益母草20g、當歸15g、香附12g、赤芍藥12g、烏藥12g、柴胡12g、枳殼10g、川楝子10g、紅花10g、桃仁10g、川芎10g、甘草9g;疼痛較重引起嘔吐者,加生姜10g、吳茱萸10g。
1.3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服藥1個療程后,經期腹痛及其他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連續半年以上未復發;顯效:治療1個療程后,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大部分消失,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服藥1個療程后,腹痛減輕,其他癥狀好轉,需要服止痛藥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無效:服藥1個療程后,未見好轉或加重。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經治療,100例痛經患者治愈59例,顯效22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0%。其中肝腎虛損型患者12例,經治療治愈6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1.7%;寒凝血瘀型患者68例,經治療治愈40例,顯效14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6%;氣滯血瘀型患者20例,經治療治愈13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0%。見表1。

表1 各類型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n(%)]
痛經為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以原發性痛經患者居多,多數患者年齡較輕,多為未婚或已婚未育患者,中醫學認為痛經主要病因病機為情志所傷及外感六淫寒邪,與素體先天稟賦不足及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在此期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則痛”或沖任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4]。《諸病源候論》云:“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已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指出痛經因沖任之脈,受風冷寒濕所傷而致[5-6]。同時,素體肝腎虛損,沖任俱虛,胞脈失養,致經后小腹疼痛。
筆者根據患者病情辨證施治,對臨床不同分型對癥處理。100例痛經患者經治療治愈59例,顯效22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0%;其中肝腎虛損型患者12例,經治療治愈6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1.7%;寒凝血瘀型患者68例,經治療治愈40例,顯效14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6%;氣滯血瘀型患者20例,經治療治愈13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0%。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治療痛經患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劉馨.原發性痛經的病因病機研究和中醫藥治療進展[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3(4):41-43.
[2] 李瑾.辨證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體會[J].河北中醫,2007,6(6):48-94.
[3] 李海棠.月痛安膠囊治療氣滯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6.
[4] 邢章穎.辨證治療原發性痛經16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7(4):395.
[5] 吳聰聰.調經止痛方治療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的臨床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7.
[6] 羅元愷.中醫婦科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3-54.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09-22
田會霞(1975-),女,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人民醫院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婦科臨床。
R276.8
A
1673-2197(2015)02-0077-02
10.11954/ytctyy.2015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