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芳
(嵩縣中醫院,河南 洛陽 471401)
?
活血解表方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24例臨床研究
楊軍芳
(嵩縣中醫院,河南 洛陽 471401)
目的:觀察自擬活血解表方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48例血管神經性頭痛診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n=25)及對照組(n=23),對照組給予尼莫地平片聯合西比靈膠囊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活血解表方。治療15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2天,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結果:經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自擬活血解表方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活血解表方;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研究
血管神經性頭痛為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頭痛疾病。西醫學認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發病機理主要為腦血管痙攣收縮或擴張導致局部血流改變和障礙,造成附近組織血液瘀阻,牽涉痛覺神經纖維而致。臨床治療多以緩解腦血管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低局部神經纖維敏感度為主。臨床實踐表明,患者停藥后會由于活動勞累、情志等因素導致疾病再次發作等情況[1],反復發作,難以根本治愈,單純采用西藥治療存在著臨床療效較差、藥物依賴等問題。中醫學認為血管神經性頭痛屬于“頭痛”“偏頭痛”“腦風”等范疇,主要病因為感受外邪、情志不節、飲食所傷、久病致瘀等,造成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引起頭痛發生。根據中醫學辨證論治,將其分為“外感頭痛”及“內傷頭痛”。治療往往根據外感和內傷兩方面,但臨床治療存在著治內失外或治外失內等缺陷,療效較差。筆者通過臨床觀察認為,治療頭痛應內外兼治,在給予活血通絡藥物基礎上加以解表祛風藥物。臨床治療以活血通絡、解表祛風為主,自擬活血解表方加用口服尼莫地平及西比靈膠囊治療可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接受程度隨機分為治療組(n=25)及對照組(n=23)。其中治療組女14例,男11例,年齡為21~68歲,平均年齡48歲,病程為2周至12年;對照組女16例,男7例,年齡為19~71歲,平均年齡為46歲,病程為1周至10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血管神經性頭痛疾病的診斷標準:頭痛呈發作性,每次持續時間不等,可同天內多次發作,也有間隔數周、數月等,具有反復發作病史;發作時頭痛性質多表現為頭部一側或雙側或全頭部疼痛,其性質為跳痛、脹痛、刺痛等,疼痛劇烈時或有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功能癥狀;由情緒激動、勞累、女性月經失調等誘因引發;經查頭部CT或MRI,排除其他顱內占位、腦梗塞、腦出血、清光眼等顱內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頭痛。
1.3 方法
1.3.1 治療組 采用自擬活血解表方為基本方治療,活血解表方組成為:當歸尾12g、川芎20g、赤芍15g、地龍15g、麻黃9g、桂枝12g、天麻15g、延胡索12g、全蝎6g、法半夏12g、白芷12g;根據頭痛部位不同加以不同引經藥物,隨證加減:部位在腦后上至顛頂者,屬于太陽頭痛,加用防風12g;痛在額前、上連目珠者,屬于陽明頭痛,加用葛根15g;痛在頭部兩側,屬于少陽頭痛,加用柴胡9g;太陰頭痛加以細辛6g;痛在顛頂者,屬于厥陰頭痛,加用吳茱萸12g。煎服方法: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15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患者可休息2天。加用西藥尼莫地平片20mg·tid+西比靈膠囊10mg·qn口服。
1.3.2 對照組 采用西醫藥物口服治療方案,尼莫地平片20mg·tid+西比靈膠囊10mg·qn口服,療程同治療組。3個療程后判斷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制定。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停藥3個月未再次發作;顯效: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發病時間及疼痛程度較治療前減輕;好轉:患者頭痛程度、持續時間、單位時間內發病次數減輕,停藥后有復發現象;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李某,女,48歲,于2013年6月份就診,自訴有反復頭痛病史4年余,反復發作,每次發作均無明顯誘因,癥狀基本相同,表現為頭部雙顳部持續樣針刺漲痛,發作時伴有惡心、干嘔、夜間失眠、時有納差、口淡無味等癥狀。4年來簡短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等藥物治療,效果較差。患者就診時呈頭痛面容,面色無華,精神不振,舌有瘀點、苔薄白;脈浮緊而弦,自述首次發病因頭部風吹而誘發。臨床頭部MRI檢查示:未見明顯異常;頸部多普勒示:雙側椎動脈血流速度增快。西醫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中醫診斷為頭痛,證屬外感風寒、日久入絡、清陽被阻、閉阻腦脈,為少陽頭痛。治則為活血通絡、疏風解表,在自擬活血解表方基礎上加柴胡12g引經藥物及口服尼莫地平、西比靈膠囊。患者用藥3日后就診,訴服用藥物后覺周身汗出,頭痛癥狀在汗出后明顯減輕,但覺汗出后有周身乏力、納差、不思飲食癥狀,在原方基礎上加茯苓12g、山藥20g用以補中益氣、溫中健脾。囑患者按時用藥,3個療程后頭痛癥狀緩解,隨訪半年患者頭痛癥狀未再發作。
血管神經性頭痛屬于中醫“頭痛”范疇,中醫治療將其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致病原因多種多樣,包括情志刺激、頭部受涼或受熱過度、勞累、用腦過度等因素。中醫認為頭為“清陽之府”“諸陽之會”,三陽經脈均循行于頭部,且厥陰肝經又于督脈交匯于頭頸部;“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風邪侵害人體最易損害患者頭部,導致患者三陽經脈氣機受阻,氣機逆亂,風邪致病,多挾寒、挾熱、挾濕。“久則致瘀”,經脈之氣運行失調,日久則導致氣血瘀滯。因此,筆者認為中醫辨證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不能將其單歸屬為內傷頭痛,應同時給予活血祛瘀及祛風通絡藥物,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自擬活血解表方以活血通絡、祛風解表為治療原則,方中當歸尾、川芎、赤芍、天麻共為君藥,起活血化瘀作用;自古川芎為治療頭痛要藥,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無論風寒、風熱、風濕、肝陽、血瘀、血虛均可為君藥,方用其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川芎有很好的鎮痛作用,大劑量使用可對延腦的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及脊髓反射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目的。當歸主要起活血止痛的作用,方中采用當歸尾,取其破血、行血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顯示當歸中含有丁基苯酞,可改善軟腦膜微循環,還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其作用強度為乙酰水楊酸鈉的1.7倍。赤芍主要起清熱涼血、散淤止痛的作用,方中取赤芍清血分實熱、散淤血留滯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顯示赤芍具有很好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作用,從而起到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作用。地龍取其通絡止痛之功效,現代醫學顯示地龍提取物有很好的溶栓、抗凝作用。天麻為治療頭痛要藥,“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方中取其熄風止痙、祛風止痛之功效,現代醫學顯示天麻有很好的鎮痛作用,其制出物天麻素對三叉神經痛、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頭痛等有很好的作用,另外還有鎮靜作用,可治療神經衰弱等疾病;方中地龍取其熄風通絡之功效,延胡索辛散、苦泄,既可入血分又可入氣分,既能行血中之氣,又能行氣中之血,氣暢血行,通則不痛。現代醫學顯示延胡索有很好的鎮痛、鎮靜作用,且未見明顯成癮性。全蝎主入肝經、性善走竄,既平熄肝風,又搜風通絡,方中取其散內外風之功效,具有通絡止痛作用。地龍、延胡索、全蝎、法半夏共為臣藥,合用可起活血止痛、祛風通絡之作用;麻黃、桂枝合用起祛風解表之功效,“上者發之”,使頭部病邪隨汗出而解,共為臣藥。根據頭痛部位不同,加以不同引經藥物:部位在腦后上至顛頂者,屬于太陽頭痛,加用防風12g;痛在額前、上連目珠者,屬于陽明頭痛,加以葛根15g;痛在頭部兩側,屬于少陽頭痛,加以柴胡9g;太陰頭痛加以細辛6g;痛在顛頂者,屬于厥陰頭痛,加以吳茱萸12g。諸藥合用行血而解表,可去外感之邪,使血行而內邪去,從而達到治療頭痛的目的。
綜上所述,采用自擬活血解表方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馮剛民.川芎頭痛湯冶療血管神經性頭痛108例體會[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5,5(2):40.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19.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09-11
楊軍芳(1973-),女,河南省嵩縣中醫院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腦病。
R246.6
A
1673-2197(2015)02-0109-02
10.11954/ytctyy.2015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