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鷗
(彭州市中醫醫院 婦科,四川 彭州 611930)
?
玉帶湯加味治療帶下病40例治療
肖 鷗
(彭州市中醫醫院 婦科,四川 彭州 611930)
目的:觀察玉帶湯加味治療帶下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帶下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玉帶湯加味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經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玉帶湯加味治療帶下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帶下病;玉帶湯;臨床研究
帶下病為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又稱“下白物”“赤白瀝”。臨床主要表現為: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癥狀。該病相當于西醫學的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疾病引起的陰道分泌物異常,常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與日常工作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負擔。本文采用玉帶湯治療帶下病患者40例,療效顯著,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帶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治療組患者年齡為20~55歲,平均年齡(31.62±9.32)歲,病程1周至6個月,平均病程(1.01±3.32)個月;西醫診斷顯示:陰道炎患者24例,子宮頸炎患者16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9~52歲,平均年齡(30.32±10.61)歲,病程1周至6個月,平均病程(1.13±3.05)個月;西醫診斷顯示:陰道炎患者25例,子宮頸炎患者15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相關標準,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癥狀者。局部癥狀主要表現為帶下色赤或白、量多、質稠有腥臭,或質稀清長,陰道灼熱,性交疼痛;全身癥狀主要表現為心煩少寐、腰膝酸軟、胸腹脹痛、陰阜瘙癢等。西醫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炎。
婦檢有陰道壁充血、宮頸充血、陰道分泌物量多、質稠或稀,有異味;結合白帶常規檢查:清潔度Ⅲ度及以上,或可查滴蟲、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或其他病原體。
1.3 入選標準
1.3.1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18~55歲,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知情同意,愿意接受本次研究者。
1.3.2 排除標準 年齡在18歲以下,或55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或近半年內準備妊娠患者及正值月經期者;盆腔炎急性發作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糖尿病合并感染者;1個月內使用過其他相關治療,致使藥物療效難以判定者;對治療所用中藥出現過敏者;無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西醫治療,口服甲硝唑片400mg,每天2次,共服用7天;保婦康栓1粒,陰道上藥,每日1次,共14天。
1.4.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玉帶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為:黨參、白術、土茯苓、山藥、黃柏、益母草、赤白芍、香附、白芷、甘草等藥物;若濕甚者,白術改為蒼術;若熱甚加用蒲公英、野菊花;血瘀較重者加桃仁、紅花,腰痛者加杜仲,菟絲子;納差者加砂仁、厚樸。每日服1劑,療程為14天。
1.5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陰道分泌物的量、色、氣味、質,及患者全身、局部癥狀;白帶常規檢查。
1.6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及《中藥新藥治療帶下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痊愈:帶下量、色、質、氣味轉為正常狀態;全身癥狀好轉,陰道局部癥狀消失;化驗檢查陰道清潔度為Ⅰ°,pH值恢復正常,致病菌變為陰性。顯效:帶下量由Ⅲ級或Ⅱ級變為I級,色、質、氣味恢復正常;全身癥狀好轉,局部癥狀明顯好轉;化驗檢查陰道清潔度由Ⅲ°或Ⅱ°變為Ⅰ°,pH值5~6,致病菌變為陰性。有效:帶下量、色、質、氣味明顯好轉;全身癥狀和局部癥狀減輕;化驗檢查陰道清潔度由Ⅲ°變為Ⅱ°,致病菌時有出現。無效:帶下量、色、質、氣味無改善;全身癥狀和局部癥狀無改變;化驗檢查陰道清潔度pH值無變化,致病菌未消失。依據治療前后白帶檢驗結果及相關體征,進行療效判斷。
1.7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王某,女,36歲,2013年7月26日初診?;颊咭颉鞍讕Я慷?年余”就診,經西醫婦科檢查診斷為“陰道炎”,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臨床癥狀表現為:白帶量多,色黃,有異味,陰癢,小腹墜脹疼痛,腰酸痛,疲乏,口干,納差,舌質暗紅,有瘀點,舌苔黃厚微膩,脈沉細;采用玉帶湯加減治療,方藥為黨參30g、白術20g、土茯苓30g、山藥30g、薏苡仁30g、黃柏10g、蒲公英20g、益母草20g、赤白芍各10g、香附10g、小茴香10g、建曲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
二診:服用4劑,白帶量明顯減少,異味較前減輕,小腹墜脹疼痛有緩解,腰酸軟,口干,舌紅有瘀點,苔黃白相兼,脈沉滑。上方去小茴香,加木香10g,共4劑。
三診:患者訴諸癥明顯緩解,仍口干,舌紅邊齒痕,瘀點少許,脈細滑微澀;上方去薏苡仁、黃柏、木香,加麥冬10g、山楂20g、蓮米15g、陳皮10、土茯苓15g,共4劑。患者家屬訴諸癥皆失,續煎2劑以鞏固療效。
帶下病主要病機為濕邪傷及任帶二脈,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病因主要為感受濕邪,如《傅青主女科》云:“夫帶下俱是濕癥?!睗裼袃韧庵畡e:外濕指外感濕邪,若經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濕,或產后胞脈空虛,攝生不潔,濕毒邪氣乘虛內侵胞宮,以致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帶下量多;內濕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關系密切,脾虛運化失職,致水濕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常,加上水濕內停,又關門不固,精液下滑,素體陰虛,外感濕熱之邪,傷及任帶。
帶下病病機多為下焦濕熱。當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暢、帶脈固健時,陰液布露于胞中,潤澤于陰部;當腎氣不足,脾虛失運,生化無源,清陽不升,濕濁下注,任脈不固,帶脈失約,繼而出現帶下過多?!杜平泜悺吩疲骸捌麆t濕土之氣下降,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營血,而下白滑之物?!薄夺t學入門·丹臺玉案》云:“婦人患帶下者,病在帶脈也。雖有赤白,總屬腎虛。”脾虛可導致腎虛,腎虛也可導致脾虛,該病亦與脾主運化、腎主封藏、任帶二脈司約等有著密切關系。
筆者結合前人經驗及長期臨床應用,認為帶下病屬虛實夾雜,虛指素體脾腎之虛而致任脈、帶脈失約,實指感受寒、濕、熱、毒等實邪或瘀血阻絡影響任帶二脈,導致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臨床治療以濕熱、脾腎虛、瘀滯三者為主,采用攻補兼施治療方法,自擬玉帶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帶下病,臨床療效較好。濕甚者,白術改為蒼術;若熱甚加蒲公英、野菊花;血瘀較重者加桃仁、紅花,腰痛者加杜仲、菟絲子;納差者加砂仁、厚樸。方中黨參、白術、土茯苓、山藥可健脾益腎;黃柏清熱燥濕以制相火,與香附疏肝調氣相配可清解郁熱,與土茯苓共用可清利濕熱解毒;赤白芍同用,柔肝養陰涼血,清退營熱,助香附、黃柏化解郁熱;益母草又名坤草,常于婦人水結瘀滯,有清熱利水活血通經之功效,配赤芍化瘀通絡;白芷辛溫走表,兼入陽明,芳香透散,有化濕開郁的功能,與黃柏相須化解濕熱,與香附齊合用助解郁之功效。諸藥入陽明、入后土,以益四旁,郁遏之氣開解,濕邪得化、郁熱得清、瘀滯得除,健脾助運化生氣血;甘草和中調藥,兼有益氣解毒作用。
綜上所述,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玉帶湯加味治療帶下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第1輯.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246-249.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09-22
肖鷗(1978—),女,四川省彭州市中醫醫院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為婦科疾病中西醫治療。
R271.13
A
1673-2197(2015)02-0113-02
10.11954/ytctyy.20150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