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志,張 堯,劉 旦(臨沂大學 商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淺談木南村農業增收措施
周承志,張堯,劉旦
(臨沂大學商學院,山東臨沂276000)
正確處理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對于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民的收入與木南村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目前,通過實地考察,甘亭鎮木南村的農業發展還存在一定問題,農民收入普遍偏低,社會主義新時期如何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甘亭鎮木南村的農業發展現狀出發,結合甘亭鎮木南村農村農業發展的方向,提出了新時期實現甘亭鎮木南村農民增收的對策。
木南村:新時期;農業;增收
木南村位于戶縣甘亭鎮駐地南1.5公里處,全村一共340戶,人口860人,勞動人口523人,人口以務農為主,人均收入1856.63元/月。現有果園面積821畝,人均果園0.9畝,屬該鎮蘋果產業專業村。農業產業結構狀況:以傳統耕作方式為主,兼種小麥,水稻,蓮藕等作為主要經濟作物。農村工業有很大的發展,但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農村工業和農業的關聯非常的低,不能直接服務與農村的生產生活;技術裝備落后。農業種植雖然形成了產業規模,但是沒有大力宣傳,包裝和廣告做的不是很到位。
本人于2015年1月1日至1月20日在甘亭鎮木南村范圍內通過實地考察、走訪農民朋友、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進行了一次農民收入調研。通過這些有力的方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得出甘亭鎮木南村農業增收和農民增收的初步方法。
2.1通過培訓班的形式提高農民技能
為了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木南村去年利用農閑期組織舉辦各種實用科技培訓及勞動力轉移培訓。現在木南村的總人口有860人,務農人口有523人,村干部根據務農人口的數量,擬定分批開展培訓班的計劃,計劃各種培訓400人次,共辦班4-5期,其中,種植業2-3期,養殖業1-2期,技能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500名,發放各種技術資料800余冊。通過免費的培訓政策,逐漸解決了農民的收入問題和農產業的增值問題。
2.2引入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在木南村的農業結構之中,種植業比重占85%以上,養殖業基礎差,種植業以小麥、花生、玉米為主,主導產業為蘋果種植業,通過相關的測定和評估,木南村的土壤和氣候因素等,也適應種植業,尤其是小麥和蘋果種植業的發展。在這個有力的條件之下,木南村通過積極實施標準糧田建設和沃土工程,提高了復種指數和土地利用率;抓好了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推廣示范片建設,積極保護糧田、推廣良種良法;引進新品種,提高糧食產量,實現農民增收。同時引進高科技的農作機器。例如收割機、播種機、噴水器等,實現了部分化機械化耕作。
2.3通過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信息傳遞更快更廣
當地政府和村民共同攜手,積極加強一序列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道路、交通、廣播、沼氣工程、飲水節能設施等。積極爭取項目,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全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在此基礎上,國家的一些惠民政策和新的種植技術等等,也能及時的得到反饋和傳播,更有利于農民的農業發展,建立產業鏈,使農產品能得到推廣,有利于農民增收。
通過這些有力的方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得出糧食增收和農民增收的初步方法。
3.1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
加強對農民的農業、畜牧、養殖等專業技能指導,雖然這是一項艱巨和困難的工作任務,但是,必須集中精神,引導農村人員參與,調配農村科技產業培訓的經費,轉變農村人口接受培訓的思想,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帶動村民走向科技致富的路線,提高對文化的認識,在物質滿足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各項法律法規體系,為搞好農民科技培訓提供法律保證,為農村建設培育出大批有技術的新型農民。
3.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木南村和許多老式農村一樣,存在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問題,政府對農業戶的許多有利措施和方針、惠民政策得不到有效的接受和傳播。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地區沒有正常的信息渠道來源,即使信息能夠傳達深入,但是得到的信息有效率也不高,再加上農民缺乏對信息的敏感度,不能有效的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加工。因此在結構調整中的從眾現象比較嚴重,造成產品結構雷同,同類別的農產品不具備競爭優勢往往被淘汰。因此要配套建設農業示范基地,發展綠化苗木及花卉基地,著力打造新農村品牌形象。以農業經濟特色為重點,發揮我鎮能源優勢,著力打造以龍頭企業為鏈條的品牌產業。
3.3農業產品品牌建設
規范有關品牌的評價和認定活動,加強對已經開展品牌評價和咨詢服務的有關社會團體和中介機構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品牌評價機制,努力營造培育品牌、經營品牌、爭創品牌、使用品牌的良好社會氛圍。大力支持、全面支持,全力打造融農商、農文、農科、農史、農旅游等于一體的“甘亭鎮木南村農谷”品牌。
就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木南村的農民農業增收的技術比較落后、缺乏品牌產業意識,農民的市場信息滯后,所以造成農產品成本高、價格低,限制了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制約農業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國應掃清農業增收的障礙,新時期的農民增收應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在思想上提高農民增收的意識,積極主動學習先進的技術,采用多種載體,多平臺,積極促進木南村農民的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實現我國鄉村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1]黃玉梅.新形勢下農民增收措施分析[J].農業考古,2014(06):94-95.
[2]吳沛俠.農業機械化與農民增收關系研究[J].北京農業,2014(12):18-19.
[3]張君慧、李玉婷.農民增收問題研究[J].山西農經,2014(02):19-20.
[4]張樂紅.淺談農民增收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4(24):23-24.
[5]張松.淺談農民增收問題[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4(11):56-57.
周承志(1993-),研究方向:農民增收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