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半年考 中國答卷7%
7%,對這樣一個符合預期目標、卻也高于一些機構預計目標的增幅,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的看法是,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增長速度。

中國的GDP增長一季度、二季度都是7%,比中外很多專業機構預測的要高。英國《金融時報》刊出文章,認為中國GDP的平減指數相對較低,現在是負的,實際GDP應該比7%低才對。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7月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就這個問題做了回應。他說,中國GDP核算方法是采用生產法來計算,分別算出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然后進行加總,在扣除物價因素的時候分別用不同的指數來扣除。所以不能套用西方發達國家采用支出法核算GDP時的價格指數扣除方法。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認為,上半年我國GDP增速不存在水分問題,亮點在產業結構變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9.5%,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上半年服務業比重、消費貢獻率雙雙提高,表明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投資主導型經濟向服務、消費主導型經濟轉變,這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努力達到的方向。
“中國經濟脈搏看上去是穩定的”,美國CNBC新聞網7月15日報道稱,中國6月零售銷售、工業生產及二季度GDP都超出預期。彭博社稱,中國刺激經濟政策見效,不僅7%的增長給預測6.8%的經濟學家一記重挫,而且工業產值在6月增長6.8%,固定資產投資上半年增長11.4%,都是超預期的。

“盡管股市大跌,但中國經濟以7%增長”,德國《明鏡》周刊7月15日指出,近期世界都在為中國股市的“自由落體”擔心。但中國經濟似乎沒有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增長數字按西方的標準仍然是驚人的。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利寧認為,這次數據雖然沒有向上揚,但也沒有向下走,說明我們的經濟增長幅度在變得平穩。經濟走勢平穩是好事,如果GDP增速下降很快,那種硬著陸會很危險。
能夠實現7%的增長,盛來運分析認為,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措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的效應在積極顯現。他從實際運行情況分析著眼,概括了八個方面的政策效應亮點。
第一,從主要指標情況來看,國民經濟目前仍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經濟增長連續兩個季度運行在7%,企穩的態勢比較明顯。CPI多個月在1.2%—1.5%的區間波動,基本上很平穩。就業情況比預期的要好,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71.8%,調查失業率也在5.1%附近,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第二,主要指標增速二季度以來出現逐月回暖的走勢。從實體經濟角度來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3個月回升,從4月份5.9%,5月份6.1%,6月份回升到6.8%。從三大需求的指標來看,也是在逐月回暖。固定資產投資5、6月份當月增速連續兩個月回升,1—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是11.4%,和1—5月份持平,增速下滑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從消費的層面來看,社會消費零售總額5月份實際增長10.2%,6月份實際增長10.6%,分別比上個月提高0.3和0.4個百分點,也是連續兩個月回升。出口增速上半年盡管只有1%左右,但是從月度的情況來看,6月份的出口增長了2.1%,由負轉正。“所以二季度最顯著的亮點,就是主要指標增速在回暖。”盛來運說。
第三,結構繼續優化。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發展在繼續加快,占GDP比重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化的趨勢還在延續。從需求結構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繼續提升,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個百分點。
第四,經濟增長質量有所提高。從投入角度來看,單位GDP能耗上半年同比下降5.9%,一季度下降5.6%,下降的幅度有所擴大。
第五,民生繼續改善。其中,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居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6%,快于GDP增速,居民消費也保持穩定的增長,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第六,改革紅利在繼續釋放,主要表現在民營經濟的活力有效增強。上半年非公經濟的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是8.1%,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了1.8個百分點。此外,民間投資上半年增長11.4%,占全部投資比重為65.1%。這說明在一系列簡政放權措施的推動下,民營經濟的活力有所增強。
第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人心,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在快速成長。從新產業角度來說,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將近5個百分點。從新業態的角度來看,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在過去兩年連續高增長的基礎之上,今年上半年增長速度將近40%。新產品也不斷涌現,像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鐵路機車增長速度有的在翻倍,有的在50%以上。
第八,今年農業也是一個亮點,農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的態勢。夏糧再獲豐收,增產3.3%,糧食繼續豐收對維護經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上半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12.5%,增速比前五個月回落0.7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6%,比1―5月下滑0.5個百分點。在外貿下降情況下,投資為何不加力?
多位專家指出,這是主動去庫存、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需要。我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陣痛期和經濟增速換擋期,原來主要依賴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產能的擴大,現在房地產投資總體下滑,而制造業要向中高端邁進,加上前期刺激政策還處在消化期,就存在去庫存、去產能和去杠桿的問題。
今年3月30日,央行發文,對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于40%;繳存職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為20%;對擁有1套住房并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繳存職工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為30%。同時,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營業稅。這一旨在推進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新政策被稱為“3 ? 30”新政。
研究表明,雖然房地產在“3 ? 30” 新政后有些許起色,但那主要是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全國總體上還處于去庫存階段。制造業領域面臨去產能的需要,導致二季度第二產業的增速只有6.12%,比一季度有所回落,進而制約了再投資。地方政府債務則有去杠桿的需要,現在正進入集中償債期,存在債務違約風險。此外,我國的信貸密度比較高,M2與GDP之比超過240%,流動性不再完全聽命于貨幣政策,融資成本變高。這也是信貸規模增加后投資出現下降的一個原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隨著經濟形勢趨穩向好和一些地方債務完成置換,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將會加大,投資持續下降趨勢將會轉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加寧認為,盡管不應盲目追求高速增長,但經濟下行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至少必須從長期、中期、短期三個角度來探討。
他指出,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由于人口紅利減弱、技術創新不足、投資效率下降等因素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從中期看,在經濟周期上,當前經濟處于低谷時期。從短期看,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的數據同樣并不樂觀。
魏加寧認為,目前防止經濟增速繼續下滑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快改革,改革可以釋放經濟活力,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促使增長止跌回升。現在大家都說我國經濟目前處于“換擋期”,但這不僅僅是速度的“換擋”,更重要的應該是用民間投資替代政府投資,以提高投資效率。
今年一、二季度GDP增長都是7%,是不是意味著經濟已經到底了?官方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連續四個月在榮枯線以上,但是沒有大幅度上升,顯示回升的動能較弱。而同樣基于抽樣調查的匯豐PMI還在榮枯線之下,說明抽調樣本有差異,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還有較大不同。
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三個指標來觀察。一個是發電量和用電量齊齊回升。一季度發電量增速是0.1%,到6月份增速是0.5%。上半年工業用電量雖然下降0.4%,但6月份同比轉正達到0.7%。發電量和用電量的變化,說明經濟已有回暖趨穩跡象。從鐵路道路運輸看,同比還是下行,說明企業貨運的需求不足。從中長期貸款來看,在經歷了4月、5月的下降后,6月份同比回升30.8%。中長期貸款的增速回暖意味著貨幣政策放松,截至6月底,M2(廣義貨幣)的同比增速為11.8%,與年初12%的目標基本接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據此認為,可以說上半年已經止住了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勢頭,二季度比一季度的增長更穩一些,如果下一步穩增長的政策實施到位,下半年經濟很可能進一步回升。
此外,劉向東還表示,國家有力量和條件保持股市平穩健康發展,不要不把國家當回事。
“政府是不差錢的,能夠通過市場化調節,來保證股市平穩健康發展。另外一點,股市有人搗亂的時候,不要不把國家當回事,因為國家還是有這個力量和條件保持股市平穩健康發展的。” 劉向東說。
劉向東認為,引導股市正常健康發展,這肯定是國家和現在改革必須有的保障。5000點的時候跌下來,比8000點的時候跌下來肯定是一個好的情況,風險提前釋放,國家和政府有這個能力做這樣一個工作,保持風險控制的能力。
劉向東指出,現在從國家來說,目的很明確,現在很多市場經濟的說法是不應該強烈地干預,我們認為中國正處于這么一個改革當中,股市中有人搗亂肯定不利于我們改革大的方向。
同學們,如果你也喜歡漢服,就來“最美漢服秀”曬一曬你身著漢服的美照吧,說不定下一期雜志上就會出現你的身影哦。
另外去杠桿的目的主要是以控風險為主,因為股市如果崩盤的話,對我們的預期和信心都會有很大的打擊,特別是有可能引發整個區域的系統性風險,這個方面政府是不能容忍的,所以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進行強烈的干預,使股市能夠恢復到正常的情況。
關于下半年的經濟走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延續上半年穩中向好的走勢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并且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好于上半年,可能也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
盛來運分析了支持下半年經濟發展的相關因素。
從基本面的情況看,中國經濟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動力和潛力。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完成,仍處在一個加快發展的過程之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信息化,會跟工業化和城鎮化高度融合,創造出新的動力。
另外,中國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解決了深層問題以后,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方興未艾。此外,中西部地區差距比較大,后發優勢比較明顯。“所以中國正處在戰略機遇期,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這是我們最大的基本面。”盛來運說。

從經濟運行的軌跡角度來看,這幾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在提高,經濟增速在向這個階段的潛在生產率收斂,這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經濟這個周期的調整時間已經持續了將近5年,而且從近3年的季度變化情況來看,波動空間越來越窄,穩定性在增強。
“為什么說下半年有可能比上半年還好一些?主要是上半年出臺的一些政策措施效應還將得以繼續發揮。”盛來運說。從投資角度來說,上半年投資計劃的項目,有些二季度還沒有進入操作階段,從項目審批到轉化為實際的投資和生產力要有一個釋放的過程,所以效應也有一個持續釋放的過程。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產,二季度出現明顯的回暖態勢,房地產投資、市場銷售、新開工面積近幾個月都出現了明顯的回暖,因為房地產的影響比較大,帶動效應比較大,房地產回穩對相關行業會產生拉動。“除了政策紅利,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還有改革創新的相關紅利會得以繼續釋放。”
從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來看,盛來運認為也支持預期的穩定。反映制造業情況的PMI(采購經理人指數)連續4個月在臨界值以上,6月份為50.2%。非制造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今年以來一季度在53%、54%的擴張區間運行,6月份為53.8%。
另外,從一些相關領域的先行指標,比如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新開工項目、房地產中的新開工面積,這些相關指標從二季度的情況來看,在逐月走好。固定資產投資的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連續轉正,1—6月份增長1.6%,比1—5月份提升了1.1個百分點,勢頭很好。
“綜合以上情況,總體判斷是下半年經濟增長應該延續上半年企穩向好的走勢。所以,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預期增長目標。”
盛來運也提醒到:“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畢竟我們正處在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而且回穩的基礎并不牢固,所以下一階段我們必須卯足干勁,真抓實干,要狠抓政策的落實,積極主動作為,努力鞏固來之不易的企穩的好形勢、好態勢。

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惟GDP,但并不意味著“不要GDP”。
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36463億元,首次突破60萬億元,以美元計,亦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又一個“10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同時GDP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時據外媒預測,2014年日本GDP大約為4.8萬億美元,不及中國的一半。
以去年中國GDP規模(63.65萬億元人民幣)為基礎估算,若增長7%,則中國2015年GDP增量約為4.46萬億元人民幣,按當下匯率約合7200多億美元——超過2013年瑞士全年的GDP總量(6854億美元)。
2013年,中國的GDP規模已相當于美國的55%,比金磚國家中的另外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總和還大,如此大的體量若有7%左右的增速,可謂驚人。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APEC會議上說,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他說,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的增量就相當于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
與前3年的7.5%左右相比,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目標有所下調,引發國際關注。
法新社說,這顯示中國已告別每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的現實。路透社說,中國正在追求放緩“但更高質量的增長”。
事實上,如果讓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比拼”一下,即使是7%左右的增速也足夠“傲視群雄”了。
世行1月公布了對2015年23個主要經濟體的增速預測,認為中國將增長7.1%,這遠高于作為發達經濟體的美國(3.2%)、歐元區(1.1%)、日本(1.2%)和英國(2.9%)等。在余下的18個發展中國家中,除中國外,沒有一個國家的預計增速超過7%,其中,印度最接近,為6.4%。中國經濟總量名列前茅,但從人均看,增長潛力巨大。
世行統計的185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2013年人均GDP為6807.4美元,居第84 位,約是美國的1/8,日本的1/5,即使與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一定距離。
有距離,就是有增長空間。但值得警醒的是,并非所有人均GDP水平較低的國家都一定會持續增長,一些國家甚至會步入停滯。
產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