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垚,于蘭英,劉桓龍,鄧斌,柯堅
(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利用壓力水柱對接觸網絕緣子進行定期沖洗是避免鐵路接觸網絕緣子污穢閃絡的有效措施。電氣化鐵道絕緣子帶電水沖洗裝備利用列車運行間隙實現帶電沖洗作業,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幅減低了勞動強度。該裝備中,噴嘴的結構和加工精度直接決定了沖洗效果。噴嘴射流要求水柱核心段長,水流出噴嘴后不散射,減少水流的湍流強度,從而提高沖洗打擊力。
文中以水沖洗裝備用8 mm 噴嘴為對象,研究在噴嘴出口直線段增設整流片對射流效果的影響。
整流片噴嘴結構在普通圓錐收斂型噴嘴的出水直段中加設整流片,結構如圖1 所示。整流片的分布與結構如圖2 所示。

圖1 自帶整流片的噴嘴結構

圖2 整流片的分布結構
使用FLUENT 前置處理軟件Gambit 建立整流片噴嘴內外部流場的3D 模型,如圖3 所示。以噴嘴右邊端面中心為原點,Z 軸正方向為流體射入方向。

圖3 噴嘴流場模型
噴嘴內外部流場涉及到氣體和液體的混合二相流,仿真采用VOF 多相流模型和RNG κ- ε 湍流模型。
(1) 射流介質為普通自來水,密度為998 kg/m3,黏度為0.001 003 Pa·s。空氣密度為1.225 kg/m3,黏度為1.789 ×10-5Pa·s;
(2) 采用壓力邊界條件,入口壓力設為1 MPa,出口壓力設為0;
(3) 湍流參數選擇為湍流強度和水力直徑,其中湍流強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估算:

式中: Re 是雷諾系數,下標DH是水力直徑,它等于4 倍的流通面積比上濕潤周長;
(4) 固體壁面無滑移,射流速度垂直于入口。

圖4 不同整流片數的噴嘴速度分布圖
整流片數量分別取3、4、5。取外流場長度1 000 mm,計算結果見圖4。
由圖4 可知: 流體經過收縮段后速度急劇增加,接近外流場出口壁時速度急劇下降至0。表1 為不同整流片數在噴嘴出口和距離噴嘴出口1 000 mm 處軸心速度的對比。

表1 不同整流片數的速度對比
由表1 可知: 隨著整流片數的增加,出口段面積減小,在噴嘴出口處流體的速度也隨之增加; 在距噴嘴出口1 000 mm 處,由于整流片的整流作用,減小了流體的能量損失,使流體速度減小變緩,但并不是整流片片數越多整流效果越好,其中速度減小率最低為4 片整流片的噴嘴,為2.39%,最高為3 片整流片的噴嘴,為3.81%。
圖5 為不同數目的整流片噴嘴軸心線上的湍流強度。加入整流片后,在噴嘴出口段流體的湍流強度較低壓圓錐收斂型噴嘴的湍流強度有了明顯降低。隨著整流片數目的增加,4 片整流片噴嘴的流體湍流強度最低,整流效果最好,水柱更集中,明顯優于3 片整流片噴嘴和5 片整流片噴嘴。
由圖6 可知: 4 片整流片噴嘴的動壓最大,但3、5 片整流片噴嘴與原噴嘴相比動壓較小。由表2 可知: 4 片整流片噴嘴流體壓力值最大,射程最遠。

圖5 軸心線上水的湍流度圖

圖6 軸心線上動壓曲線圖

表2 不同整流片數的動壓對比
由第3.1 節可知: 當整流片數為4 片時具有較好的整流效果,并且射程最遠。保持進口壓力為1 MPa,出口壓力為大氣壓,整流片數為4 片,分別取整流片長度21.4、15 和10.7 mm。圖7 為不同整流片長度噴嘴的速度分布圖。

圖7 不同長度整流片噴嘴的速度曲線圖

表3 不同整流片長度的速度對比
由表3 可以看出: 當整流片長度不同時,在軸心方向噴嘴出口和距離噴嘴出口1 000 mm 處速度基本不變。
由圖8 可以看出: 不同長度整流片的噴嘴軸心線上湍流強度隨著長度的減小而增大,特別是整流片長度從15 mm 減小到10.7 mm 時,湍流強度有較明顯的增加,長度為21.4 mm 的整流片噴嘴整流效果最好。
由圖9 可知: 不同長度整流片噴嘴在出口處動壓幾乎一致,但隨著噴射距離的增加,在噴嘴出口500 mm 處,15 和10.7 mm 的整流片噴嘴動壓開始減小,其中15 mm 整流片的噴嘴動壓最小。由表4 可知,21.4 mm 長的整流片噴嘴水流具有較高壓力,具有較遠射程。

圖8 軸心線上水的湍流度圖

圖9 軸心線上動壓曲線

表4 不同整流片數的動壓對比
(1) 整流片噴嘴具有減小流體湍流強度的效果,可提高有效射程。
(2) 噴嘴中整流片數量對噴嘴軸心線上速度影響較小。
(3) 整流片的長度對噴嘴軸心線上速度影響較小,但整流片長度的減小會減小噴嘴的動壓,導致噴嘴的射程縮短。
(4) 對于文中討論的噴嘴,整流片為4 片、片長為21.4 mm 時整流效果最好。
[1]尹久紅,劉桓龍,秦劍,等.低壓空化射流噴嘴進氣結構研究[J].液壓與氣動,2012(11) :38-41.
[2]韓占忠,王敬,蘭小平.FLUENT 流體工程仿真計算實例與應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3]宋秋紅,夏泰淳,王世明,等.工程流體力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4]唐家鵬.FLUENT14.0 超級學習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5]王福軍.計算流體動力學分析[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聞德蓀,黃正華,高海鷹,等.工程流體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