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羊
我的『孝親秘經』
張春羊
人到老年最缺啥?錢?不對!物?更不對!
那是什么?子女的精神關愛。這是我長期奉孝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孝親秘經”。
我的父母均已年近八旬,算是高壽之齡了。自從15年前我結婚成家,便與父母分開了。剛分開那幾年,我幾乎每個月都回老家看望父母一次,每次去,不是買東西就是送零花錢。左鄰右舍都夸我是“孝子”,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我的孝順之舉并未給父母帶來多少快樂。我買的東西他們多半舍不得吃和用,一放再放,有的甚至過期扔掉了;我給的零花錢,父母也舍不得花,都攢了起來。這樣想來,我白白賺了一個“孝子”的名聲,而父母卻并未得到“承孝”之實!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難道我孝順二老做得還不夠嗎?思來想去,品來查去,我發現:我每次回去看望父母,二老總是把我拎的大包小裹隨便往柜上一放,然后便想方設法找機會跟我嘮嗑——哦,原來二老晚年生活中最缺少的竟然是“聽眾”!于是,再回去看望父母時,我就搬個小馬扎,樂呵呵地坐在父母身邊,和他們嘮家常,或者盤腿坐在炕上,跟二老“侃大山”。“嘮嗑”讓我很驚訝:二老居然這么健談!每次聊天時,他們都能滔滔不絕地跟我聊上幾個小時,有時邊聊邊做家務,手里的活兒居然一點也不耽誤!聊的內容“海”了去了,家長里短,里弄見聞,陳芝麻爛谷子,想到哪說到哪,說到哪聊到哪。聊來聊去我明白了:老年人急需晚輩們能夠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他們渴望被了解,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感受!他們最怕的不是挨冷受凍,而是內心的寂寞孤獨!
現在,我每周都回老家一次,幾乎成了“定律”。每次回去看望父母,我都要拿出幾個小時來,跟二老聊天,聽他們絮叨。我也通過聊天,把外面的見聞說給二老聽。內外相融,彼此之間都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每次聊天,父母都會樂上幾天,精神狀態非常好,吃得香睡得甜,我這個當兒子的真是看在眼里,樂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