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秒 梁晨(廣西國有博白林場,廣西博白 537617)
桉樹幼林風倒探因
馮光秒 梁晨
(廣西國有博白林場,廣西博白 537617)
探討近年來局部速生桉幼林區,在臺風過境中風倒植株異常增加的原因。查明其風倒率異常升高與苗木培育技術有關。近年來采用組培生根小苗移入輕基質無紡布筒袋內同時又離地高濕培養育方式,是形成苗木根系發育畸形、定植后生長異常、最終引起風倒增加的主要原因。通過苗盤直接與地面接觸,誘導根系向下延伸、改善苗木根系合理分布等,可固定植株減少風倒損害。
速生桉 風倒 苗木 根系
桂東南大面積種植速生桉已經有十余年,由于地處沿海經常遭受臺風影響,每年都有一些桉林被臺風所折壞甚至小片報廢,給林業生產帶來損失。2013年后,在同樣7、8級臺風過境的情況下,局部林區出現了比以往任何年份更加嚴重的風倒現象,受害率明顯上升,一些林區風倒特別嚴重且面積很大,有的造林點當年定植的數千畝幾乎全部風倒而需要扶立和培土,由于面積過大,難以及時處理又導致幼樹枯萎,對營林工作造成巨大的損失。為了查明幼林風倒異常嚴重的原因,進行了調查。
博白縣位于桂東南,全縣距離北部灣海面20~120km,每次經過北部灣的7至8級、陣風10級臺風都會對縣內林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樹木尤其當年定植幼林產生災害。全縣至今營造的速生桉人工林已經超過10萬公頃。2013年之前,每次臺風過境地帶,經常出現簇狀、小片狀或帶狀風倒林木,偶然年份會有成百畝植株倒伏的現象出現。2013年起,博白縣局部林區在7、8級臺風過后,卻發生多處逾千畝連片幼林全部倒地現象,2014年再次發生更大面積、更多鄉鎮新造林區的幼林倒伏,受害面積明顯比以往年份增加1至3倍,其受害程度比以前更為猛烈,各鄉鎮總數超過一千公頃幼林完全平臥伏地,是解放以來營造任何樹種都未曾出現過的災情。僅 2014年7月18日的臺風襲擊該縣,從三灘、東平、松旺、英橋等多個鄉鎮在臺風過后調查,僅三灘、松旺鎮當年營造的桉樹分別風倒 為1800畝和3000畝,風倒率分別為當年當地造林面積75 %和89 %,全縣扶立、培土、補苗等增加營林經費開支超過百萬元。
桉樹和其它樹種一樣,通過根系來固定、保證主干和枝葉生長。多數樹木根系呈現立錐體形狀來維持枝干葉的重量,不論葉枝干如何生長,地下的根系始終能夠承受地上部分的重量使之保持平衡。調查發現,在全部倒伏的幼林中,包括2013年風倒后扶立生長至2014年再次風倒木、或者2014年4月前后造林的幼林,都有如下特點:
風倒幼林全部為采用組培生根瓶苗移植到腸狀無紡布輕基質育苗器內培育的苗木。而在相同立地條件、相同風力影響的情況下采用組培生根小苗移植到塑料管或用黃心土營養袋扦插枝條培育出的苗木,則沒有出現植株大量風倒現象。風倒幼林全部根系暴露。風倒植株均顯示根系呈巴掌狀向一側平伸;其中每株有一至兩條木質化側根,完全祼露在地表,無主根或垂直向下的須根。因此每一植株都像一個高腳玻璃酒杯平放在桌面,只要輕輕一推便會傾倒。風倒桉樹幼林正處于3~5m高度的枝葉生長茂盛階段,植株上段豐富的枝葉和下面淺顯祼露和偏歪的根部無法維持平衡,當較大風力經過,無法保持直立狀態而傾倒。也就是說,凡是風倒的植株由于只生長有淺顯、單向的側根、沒有垂直向下的主根或須根和四面均勻生長的側根,無法固牢植株。而在調查組培生根瓶苗采用塑料硬質長筒輕基質培育的,或者組培苗作為母株扦插在黃心土營養袋育苗造林的,定植后能夠產生四周基本對稱的須根和向下生長的細根。這兩種苗木者能夠自行產生垂直須根而固定了植株,而腸狀無紡布輕基質育苗器生產的苗木則缺乏這種功能。(組培后的苗木不會形成主根,只能靠產生向下垂直的須根替代原來主根固定植株的作用。)
育苗場地調查。發現利用腸狀無紡布輕基質育苗管育苗是2013年春天才開始生產和應用于造林的,與桉樹幼林風倒異常增加同一年份出現。檢查該育苗筒高7cm,周長12cm,四周有約4000個規則小孔,無底;育苗后期四周長出少數須根,袋下方平截,無根或有緾繞的須根。用清水沖洗袋中輕基質、分散杯內根系后,未見到幼苗莖基處生長有明顯向下、具有接近主根作用的垂直須根;雖然有稍粗的須根長出,但都是扭曲、橫生、或向下散生,無固定植株能力。
不科學的培育技術和管理方式是形成偏根、露根、無下行須根的原因:
(1)育苗人為了防止病害、雜草和衛生操作的方便,設計了盛載無紡布輕基質育苗塑料托盤腳與地面距離10cm高度,使苗木根系與地面完全隔絕,地面還全部鋪設黑色較厚塑料薄膜層,地下的溫度、濕度與苗木間完全阻隔,根系的向地性受到嚴重干擾。(2)育苗場地全部采用自動間歇噴霧淋水,經常保持苗筒上層濕潤,根系不需要向下生長,短小和稀少的須根在植株根莖處就能夠獲得生長所需水分。(3)采用輕基質(棕櫚纖維等)的培養基保濕保水能力極強,間歇性有限的噴霧的水分不會向下滲漏,育苗期間輕基質長期上濕下干,根系無須向下延伸就能維持生存。(4)育苗筒壁的無紡布通風透氣透水能力差,雖然設計上有許多小孔,但絕大部分未真正穿開,同時質量過于堅韌難以分解腐爛。
(1)塑料硬筒四周有由上至下的粗大縫隙,任何部位長出的側根都在45°的角度內能夠穿出管外,筒底下有寬闊開口,根系容易向下長出;(2)塑料筒壁光滑、筒四周各邊長僅25mm、中間輕基質較少,噴淋的水分會沿著管壁迅速流出,輕基質內水也會向管壁下滲,帶動根系下行;(3)塑料筒架沒有高腳、地面的溫濕度直接影響并促進根系的向下延伸;(4)種植時塑料管需要回收,取下筒管后四周及下方的根系迅速向外生長,達到固定植株的作用,而無紡布腸管的連苗木一起埋入地下,嚴重束縛根系生長。2013、2014年林區新造林的風倒幼林大量面積增加,正與開發的無紡布腸筒培育苗木造林同期發生,而采用以往方法的扦插育苗、塑料硬管輕基質育苗的造林地區風倒比例并沒有增加。
通過試驗,把無紡布腸筒育苗架腳去掉或插入河沙中,在一個月內根系能夠穿出筒底且數量和長度增長迅速;種植時盡量把無紡布筒撕去;盡量早栽;由于在育苗期間苗木發育已受影響,建議盡量深植,至少培土至筒面5~10cm;或改用塑料硬管輕基質育苗造林,都可減少風倒帶來的損失。
馮光秒(1973—),廣西博白人,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森保專業畢業,工程師,在基層從事營林與森防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