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丹(縉云縣文化館,浙江縉云 321400)
大力弘揚縉云婺劇文化
傅志丹
(縉云縣文化館,浙江縉云 321400)
縉云是婺劇發展的繁盛之地,品婺劇、唱婺劇、演婺劇,400多年的發展歷史塑造了浙南山鄉藝術大觀園里一枝奇葩。婺劇表演一直以來在縉云民間非常流行,旺盛時全縣民間婺劇團達100多個,古戲臺400多個。目前還有22個劇團常年在金華、麗水、溫州和杭州等地獻演,足跡遍及浙、閩、贛三省各縣市,從業人員1500多人,年均演出達2萬多場次,年均收入5000多萬元。浙江省婺劇促進會副會長、縉云縣婺劇促進會會長陳子升說:“縉云婺劇保持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成為了縉云民間最喜聞樂見的草根文化代表。”
弘揚 縉云 婺劇文化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婺劇產業的發展,把婺劇文化作為全縣三大文化品牌之一來著力推動。2006年8月率先在全省成立縣級婺劇促進會,引領民間業余婺劇健康、有序發展;2009年縉云婺劇成功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0年由省曲藝家協會、縣婺劇促進會和縣廣電局選送的官店村少兒樂隊婺劇攤簧器樂《古村戲韻》,榮獲第四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表演、園丁、組織三項一等獎;2010年至2011年,縉云縣婺劇促進會,東渡鎮長坑小學分批被列為縉云婺劇傳承基地;2011年省群藝館與縣婺劇促進會簽訂《浙江省新農村“文化良種”培育基地工作協議》,該基地是全省首例簽約,也是麗水市唯一一個“文化良種”基地。
改革開放后,婺劇團按市場模式運作,團長與合伙人投資購置行頭等器具、聘請演員、聯系演出等事務,推陳出新,適者生存,有那么多婺劇團“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為了贏得市場,縉云思火婺劇團團長帶領劇團不斷翻新劇目,戲金也水漲船高,在他們面前除了市場競爭還有人才競爭,他們在唱腔、表情、招式上下功夫,戲迷看了一定會覺得物有所值,好的演員一年工作9個月,收入頂兩個公務員,劇團五六十人,一年能演五六百場,一年收入200萬元。好酒還須勤吆喝,一些民間劇團團長經常開著摩托車到山村去承接演出業務,不斷培育開拓婺劇文化市場。
實施“婺劇進校園”活動,先在全縣10個學校開展普及婺劇教學試點,省群藝館與縣婺劇促進會共同編創了《紅歌新唱》婺劇版教材,作為全省第一部婺劇教材在全縣中小學全面推廣,目前,全縣有53所中小學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婺劇進校園活動,如縉云婺劇傳承基地長坑小學以每人掌握一樣民間樂器為教學目標,自編笛子達標考核教材,組建婺劇社團,集體演奏《花頭》等經典劇目;縉云二中將婺經典唱腔列入音樂課,融入教學課程元素中,並邀請名伶回校獻藝,激發學生學習婺劇熱情;實驗中學通過文化藝術節,聚集匯演選拔“婺劇小明星”,營造婺劇文化氛圍,提高婺劇進校園實效。縣婺劇團促進會向校園贈送婺劇曲本、光盤等輔導資料120套,力求婺劇文化從娃娃抓起,培養婺劇后備人才。2013年麗水市婺劇進校園暨非遺進校園推進會在縉云成功舉辦,為進一步打響婺劇文化品牌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盡管縉云婺劇有人緣有名氣,文化體制改革先行者,婺劇進校園播撒種子,助推婺劇文化的產業化。但還存在著扶持力度不大,規范管理不夠,人才青黃不接,市場秩序不好,精品劇目不多等問題,有待于政府職能部門在大力支持,強化服務、拓寬渠道、多措并舉、不斷創新,全位推動婺劇文化特色化和產業化,使縉云婺劇文化這一傳統瑰寶散發出迷人光彩。
近年來,我縣舉辦了“浙江省新農村業余婺劇票友大賽決賽,浙江省地方戲會演。“綠谷之聲”婺劇專場演出,縉云縣業余婺劇傳統唱腔及婺劇器樂大賽,縉云縣婺劇大會演,并多次成功舉辦婺劇品會場”等,不斷豐富婺劇品會場的形式和內容,開展“流動大舞臺”和“送婺劇下鄉”活動,利用農村文化禮堂,結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點工作,把婺劇文化融入農民實際生活、貼近群眾意愿,我縣的“萬場大戲送鄉親”活動有效地傳播黨的富民政策和傳承婺劇文化,新春婺劇大展演,“仙都之夏”婺劇音樂會,中國仙都公祭軒轅皇帝大典暨旅游文化節、斗臺戲,邀請三家以上聲望較高的民間婺劇團同時登臺竟技,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上一道精美的婺劇大餐,民間業余婺劇團參加國家、省、市各類比賽展演,頻頻榮獲金獎。
加快傳統劇吐故納新,加強對我縣婺劇原生態唱腔及曲調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我縣梳理出平安戲、周歲戲、壽年戲、慶賀戲、喬遷戲、廟會戲、生日戲等50多個演出劇目。建立傳統劇目數據庫,為群眾提供點單式演出服務。加大精品劇目的創新力度,先后推出《卻金館》、《高機與吳三春》等一批精品劇目。2009年創作編排廉政婺劇《卻金館》,作為麗水市反腐倡廉教材在各縣市巡回演出,并作為麗水市維一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浙江省首屆文化藝術節展演;水南小學的《打金枝》被中央電視臺小兒頻道《署假特別節目》欄目選用,成為全國唯一被選中的地方小劇種節目。以縉云黃帝文化為背景的大型新編神話《軒轅飛天》在縉云、麗水等地上演后,獲得了觀眾一致好評,2014年5月該劇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圍繞“傳統古戲精演、現代新戲演活”婺劇文化,著力打造強化宣傳、提升品質、精品純爐的縉云婺劇文化品牌。
創新平臺自育人才,在縣職業技術學校開設婺劇班,向劇團輸送新生力量,由縣文化館、縣婺劇促進會辦短期培訓班,為劇團培養演員,鼓勵鄉鎮文化站辦婺劇小科班,聘請專家、名師專業培訓,定期開展“進村入企”群眾性婺劇培訓活動,2014年,已邀請業界名家對鄉村業余愛好者進行婺劇演唱演奏巡回輔導15期,累計1500多人次,培育出千余名本土文藝人才。建立非遺傳承基地,推進婺劇進校園工程,挖掘青少年婺劇人才。學校舉辦了多層次、多層面的各類培訓和比賽,不斷提高師生們對婺劇文化的認識和婺劇教學演唱水平。從2010年12月起連續三年培訓音樂教師300多人次,舉辦中小學校師生婺劇知識培訓和演唱比賽60多場次,其中長坑小學、舒洪小學被省命名為非遺(婺劇)傳承教學基地,校園婺劇優秀成果參加中央、省、市級表演,展演20多次,這樣,學校成為培育婺劇人才的搖籃,更重要培養一大批年輕婺劇觀眾,為婺劇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