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凱蘭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高校校園網向IPv6過渡的形勢,隨后給出了與IPv4相比較IPv6突出的優越特征,之后闡述了主要使用的三種IPv6過渡技術(雙協議棧、隧道和協議翻譯),分析了這些技術的優缺點,最后點評了當前我國高校校園網的IPv6部署和IPv6應用局勢。【關鍵詞】校園網 IPv6 過渡 技術 研究
1 前言
中國校園網屬于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網絡,其通信協議是互聯網使用的協議(TCP/IP協議族)。目前,在全球的許許多多ISP網絡中,占居核心通信協議地位的仍然是IPv4(互聯網協議第四版)。由于IPv4協議的IP地址擴展性弱,耗用較快,在4年多之前(2011年2月3日),互聯網號碼分配局(The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宣布IPv4地址分配完畢,這標志以后無法再給互聯網用戶分配全新IPv4地址。實際上,早在IPv4地址消耗完畢之前互聯網專業人員就預料到這個局面會出現,提前了好多年轉而研究、試驗、引用和推廣下一代IP協議(IPv6協議),以做到在IPv4地址耗盡之后,能夠讓互聯網保持原有IPv4資源不變,采用IPv6協議,繼續健壯地運行和不斷地發展。
鑒于互聯網上IP協議和IP地址的巨大變化,近十多年以來我國高校的管理者都已經認識到,如果校園網IP地址擴容問題得不到解決,既無法滿足科研、教學和管理的需要,也無法滿足教師和學生快速增長的上網需求。近期,筆者了解到許多高校校園網都在積極地使用IPv6協議,尋求解決網絡IP地址擴容和通信質量改善問題,所以筆者認為從現在起到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IPv4穩定使用,逐步向IPv6平穩過渡就成為我國校園網現階段升級改造的主要任務和主攻方向。這正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問題。
2 IPv6的優越性和過渡技術
1969年美國開始籌建互聯網的前期網絡ARPANET,1974年開始研發IPv4。1983年TCP/IP協議被ARPANET采用,當時IP協議標準是IPv4。1990年互聯網(Internet)正式誕生。在互聯網組建、計算機網絡研究過程中,數據通信工作者估算出日后IPv4地址的擴展性較為嚴重,難以滿足未來互聯網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互聯網權威標準組織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在對IPv4的下一代IP協議(IPv6)進行了幾年的研究和試驗之后,于1994年正式提出了IPv6協議。IPv6協議具有比IPv4更優越的特點,包括:全新的協議頭格式、更大的IP地址空間、更層次化的編址和路由結構、支持QoS、更高的安全性。當時,業內專家們普遍認同IPv6協議的傳播、頒布和使用,大多數人都認為IPv6就是高質量的互聯網下一代IP協議,并且也是合理的IPv4后繼協議。
為了保證數據通信暢通無阻以及互聯網運作正常,校園網需要保持已有的IPv4投資和資源繼續發揮作用,這樣就必須保持IPv4核心主干網的穩定使用。然而,為了推進向IPv6協議應用發展,創建新的IPv6網絡或者核心主干網也不可缺少。對許多高校而言,這就存在一個IPv4網和IPv6網共存并且相互通信的過渡狀態。由于校園網向純IPv6逐步演進將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可以預見其過渡時期肯定是一個較長的時期。一般而言,在整個IPv6過渡時期會有4個過渡狀態。按照自然順序分別是:單純IPv4核心主干網(第1階段)、IPv4主干網+IPv6零散網段(第2階段)、IPv6主干網+IPv4零散網段(第3階段)、單純IPv6核心主干網(第4階段)。顯然,其中的第1階段是校園網沒有使用IPv6協議的起始階段,第4階段是校園網爭取獲得的最終目標階段。而第2階段和第3階段則屬于向純粹IPv6主干網的過渡階段,并且前者使用的IPv4網絡節點數量龐大,IPv6網絡的節點數量和網段少;而后者使用的IPv6網絡節點數量龐大,IPv4網絡節點數量和網段少。
國內外互聯網專家普遍承認的IPv6過渡技術主要有3種,下面分別闡述。
2.1 雙協議棧技術
雙協議棧技術表示網絡設備能夠同時運行IPv4和IPv6兩種協議棧。從近十多年來我國已經實現的校園網IPv6過渡方案看,雙協議棧技術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過渡技術,也是其他過渡技術的基礎,例如隧道端點、協議轉換網關等。其優點是互通性好,便于理解;其缺點是要給每個新運行IPv6協議的網絡設備和終端分配IPv4地址,這就不能解決IPv4地址短缺的問題。
2.2 隧道技術
隧道技術可以讓IPv6業務在現有IPv4基礎設施上傳輸。簡單地說,該過渡技術是IPv6分組在進入IPv4主干網時,將IPv6分組封裝成IPv4分組,整個IPv6分組變成了IPv4分組的數據部分。當IPv4分組離開IPv4網絡時,再將其數據部分交給主機的IPv6協議。這好像在IPv4網絡中打通了一個隧道來傳輸IPv6數據分組。隧道技術的優點是在IPv6主機之間可以不考慮隧道存在與否,不需要IPv6路由設備和鏈路,可以減少投資;缺點是在IPv4網絡上配置IPv6隧道比較麻煩,而且傳輸效率也很低。
2.3 協議翻譯
協議翻譯指的是IPv4協議和IPv6協議之間的轉換技術,使用該技術可以實現純IPv4和純IPv6終端用戶/設備的直接通信。翻譯機制可以分為無狀態翻譯,如SIIT和IVI;以及有狀態翻譯,如NAT-PT和NAT64等。
2002年專家提交的RFC2765草案是SIIT(無狀態IP/ICMP翻譯技術)。該草案用于對IP和ICMP(Internet控制報文協議)報文進行協議轉換。這種轉換不記錄數據流的狀態,只根據單個報文將一個IPv6報文頭部轉換為IPv4報文頭,或將IPv4報文頭部轉換為IPv6報文頭。
NAT-PT(網絡地址轉換/協議轉換)是有狀態翻譯。它通過與SIIT協議轉換和傳統的IPv4下的動態地址翻譯(NAT)以及適當的應用層網關(ALG)相結合,能夠實現只安裝了IPv6的主機和只安裝了IPv4機器的大部分應用程序之間的相互通信。
協議翻譯技術的優點是不必分別改造IPv6網絡和IPv4網絡中的節點,其缺點是從IPv4節點訪問IPv6節點的實現方法比較復雜,網絡設備進行協議轉換和地址轉換的處理開銷較大,缺乏端到端的安全性問題,需要昂貴的高性能路由器。
3 高校網絡的IPv6過渡現狀
從1998年起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就開始著手進行IPv6實用化探索,籌建了試驗性質的IPv6網絡。2001年CERNET提出下一代互聯網CERNET2計劃。2003年國家八部委聯合領導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將CERNET2計劃包含在內。經過十多年的發展,CERNET2含有25個互連主節點,覆蓋了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100所高校。目前,CERNET2能以2.5Gbps-10Gbps速率連接主干網的核心節點,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提供1-10Gbps的高速IPv6接入服務,成為大家熟知的采用純IPv6技術的下一代互聯網主干網(世界上規模最大)。
現在如果一個高校的校園網實現了IPv6協議并創建了IPv6網絡(或者稱為IPv6局域網),則IPv6網絡存在的最顯著標志就是能夠與CERENT2進行高速IPv6通信。從媒體的公開報道中我們了解到,在100所CERNET2主節點的高校中,均已經完成了校園網的IPv4/IPv6雙協議棧建設;此外IPv6協議在其中的覆蓋率超過了70%,用戶總數超過100多萬。
3.1 連接CERNET2的案例
這里以西南地區某校園網為例說明IPv6的實際部署。在該校萬兆速率的主干層配置一臺核心交換機M,它是整個校園網的IPv4網絡出口,可以連接和訪問CERNET。在該主干層再部署一臺雙協議棧交換機K,作為園區IPv6數據的核心出口。所有的IPv6出口數據流均交給交換機K處理,可順利地實現接入CERNET2,此外整個IPv6網絡還可以訪問外部IPv6資源。因為交換機K配備有兩套IP地址,所以能夠負責校園網內IPv4節點和IPv6節點之間的數據傳輸。
該高校的校園網與CERNET2連通之后,校內用戶可以通過隧道上網直接訪問互聯網的IPv6資源。能夠在主校區和分校區兩個區域中的任何一個區域,享用基于IPv6的視頻傳輸、萬維網瀏覽、FTP數據傳輸、E-MAIL和流媒體等服務。同時,由于IPv6優越于IPv4的安全特性以及擁有無限的IP地址空間,還可以嘗試諸如移動IPv6(MIPv6)、組播、安全隔離等方面的實驗活動或者科研活動。
3.2 高校的IPv6應用舉例
上海交通大學是IPv6應用的領先實施院校。4年前該校在CERNET2上建立了視頻服務網站,主要提供幾十個電視臺、電臺的網上直播,以及提供試驗性質的視頻點播。目前該網站受到該校師生用戶的歡迎和好評。這個IPv6視頻網站是現階段國內IPv6網絡上流量最大的網站。
4 結語
從近10年來我國高校校園網的IPv6協議過渡和使用情況看,由于雙協議棧技術和隧道技術簡單成熟、部署方便,使用這兩個過渡技術的高校占多數。然而,因為網絡設備實施NAT-PT技術時地址翻譯/轉換開銷較大,所以使用NAT-PT技術進行IPv6過渡的高校較少。
在校園網IPv6過渡技術日趨成熟,IPv6網絡日趨擴大和健壯的形勢下,各種各樣的校園網IPv6應用已經成為影響面廣、技術難度大的新課題。如何將已有的成熟網絡管理手段和可靠技術措施應用到校園的IPv6網絡中去,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葛敬國 等.IPv6過渡機制:研究綜述、評價指標與部署考慮.軟件學報,2014年04期.
[2]季昌武.高校校園網的IPv6方案設計.中國科技信息,2011年8期.
[3]孟慶偉,劉婷.高校校園網IPv4向IPv6過渡方案設計.信息系統工程,2011年12期.
[4]姜楠.高校IPv6校園網的規劃設計.硅谷,2012年第22期.
[5]方世林,蔣少博.IPv6協議在校園網中的部署及關鍵技術.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年10期.
[6]楊惠仁.IPv4 to IPv6部署方案研究.信息與電腦,2010年5期.
[7]鄭瑩.數字化校園網背景下IPv4/IPv6過渡技術綜述.信息安全與技術,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