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在汽車品牌管理辦法全面放開之后,平行進口汽車的發展反而遇到尷尬,此前人們所預期的爆發式增長不但沒有成為現實,而且雷聲大雨點小的平行進口業務,還面臨著銷量持續下滑、市場萎縮的狀況,但在筆者看來,平行進口的遇冷未嘗不是件好事。隨著相關法規的出臺,原本“潛規則”盛行的“半地下”平行進口汽車市場開始透明化、公開化和陽光化——這種變化,不論對于消費者,還是政府的監管,以及汽車企業自身無疑都是“多贏”的。
首先,消費者可以在更加清晰的狀態下了解購買平行進口汽車的利弊,然后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這樣就減少了一些“土豪”頭腦發熱式的盲目購買。因此雖然表面上看,平行進口汽車的銷量數字下降了,但是由于信息不透明所造成的日后持續的糾紛也同樣將會減少,此前頻繁爆發的“砸大奔、鬧寶馬”現象大多就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這樣的舉措,對于提升汽車市場的整體質量是有所裨益的。同時,平行進口的遇冷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在成熟和進步。消費者不再以購買價格的高低為選擇汽車的唯一標準,開始學會綜合思考汽車的使用和維修成本并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事實上,如果消費者在購買時多幾分理性,那么在后期的使用維權中就會少幾分“任性”,這對于平行進口汽車市場整體的健康發展自然是有好處的。
其次,汽車并非簡單的日常消費品,汽車的使用更是涉及到安全、環保等方面,因此汽車品牌的所有者的工作也并非制造出一輛質量上乘的好車這么簡單,他們需要通過大量的廣告、公關傳播,以及建立完善的營銷和售后系統等一系列工作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并與消費者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而一些平行進口車商,僅僅通過簡單的買賣行為來賺取不同市場和地區的差價,卻不承擔其他相應的責任,這種行為對于汽車品牌的所有者,其實也是不公平的。
第三,對于政府監管部門來說,規范的平行進口汽車市場在滿足小眾消費群體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堵住相關法規的漏洞和缺失,更為有效地杜絕腐敗的滋生,實現陽光監管和透明監管。盡管平行進口汽車的市場空間不大,但其需求也是客觀存在的,在這個領域,相關的法規此前也確實存在著一些缺漏,這也是造成此前這個領域市場局面混亂的客觀原因。現在市場開放、規則透明后,雖然相關政策法規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總體而言,還是有進步的,至少,人們可以公開討論,甚至相互爭論,以進一步改善市場環境,而不再需要諱莫如深。
總之,平行進口雷聲大雨點小,并非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