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柱
為貫徹國務院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要求,深入實施四川省委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宜賓縣審視縣情,改革創新再發力,在全省著力建設縣域副中心“川南明珠——泥溪新城”,輻射帶動宜賓縣北部區域加快發展,推動全縣科學發展、協調發展、跨越發展。
宜賓縣位于川滇結合部,幅員面積3018平方公里,下轄26個鄉鎮,總人口103萬,是典型的地域大縣、人口大縣和農業大縣,也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區域發展差異較大,單極支撐格局突出,二元結構明顯,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宜賓縣北部區域資源富集,具有較強經濟實力,人口占全縣一半以上。北部區域中心泥溪鎮距離縣城62公里,成貴高鐵、樂宜高速、岷江黃金水道在此交匯,區位優勢明顯,地域開闊,輻射范圍廣,建設縣域副中心城市的條件成熟。為切實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探索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有一定資源稟賦和一定人口規模地區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宜賓縣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長江經濟帶和全球康養產業需求激增重大機遇,決定在泥溪鎮建設縣域副中心,以此激發北部鄉鎮發展活力,帶動北部經濟社會突破發展,進一步優化全縣重大產業和城鎮布局,促進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通過10—20年努力,按國際水準打造現代生態旅游康養宜居園林城市“川南明珠——泥溪新城”,建成以泥溪鎮、泥南鄉、古柏鄉相關村社30平方公里范圍為核心區的縣域副中心,輻射帶動觀音鎮、李場鎮、蕨溪鎮、隆興鄉、柳嘉鎮、合什鎮、古羅鎮、龍池鄉、商州鎮9個鄉鎮跨越發展,成為宜賓縣新的經濟增長極、宜賓市北部開放門戶和宜賓市重要衛星城市。
——堅持改革創新,建“活力之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召喚下,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一是切實簡政放權。積極推進“先照后證”登記制度改革,深入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讓創業創新者能進來。二是創新金融服務。推進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鼓勵金融企業推出基金、特色微貸、小貸等系列金融產品,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資金瓶頸,讓創業創新者能存活。三是強化政策扶持。狠抓創新驅動,推進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力促泥溪鎮成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力爭取上級政策支持,用好擴權強鎮新政策,研究出臺金融、土地等支持縣域副中心建設政策,深化財政制度改革,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和引領作用,引領社會資本參與縣域副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讓創業創新者能壯大。
——堅持生態發展,建“綠色之城”。把“生態立城”理念融入縣域副中心建設全過程,著力提升城市發展品位。圍繞“生態、自然、宜居”定位,堅持城鄉一體發展,構建核心區——特色鎮——中心村(聚居點)三級新型城鎮體系,堅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統籌園區、新區、社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充分利用“一山”“一水”“一壩”“兩路”自然資源優勢,以創建花園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環保城市、綠色城市為目標,突出岷江濕地特色,按“城在村中、村在城中”規劃建設起步區和核心區,把核心區泥溪鎮的城市建設作為拓展城市的主攻方向。
——堅持產城相融,建“魅力之城”。生態之綠、產業之綠是副中心建設的脈搏,布局綠色產業,激活“綠色能量”,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經濟提升、環境保護、產城相融發展。一是科學布局產業。著力謀劃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規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夯實交通樞紐基礎,賦予“智慧城市”理念,推動技術設施互聯互通,著力建設信息產業配套基地、現代工業物流基地、綠色食品供應基地、科技服務基地、國際知名旅游休閑目的地。二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依托北部工業基礎,推動機械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依托農業資源富集優勢,著力發展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等;依托岷江水電、大塔天然氣等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著力發展綠色工業;依托北部教育資源和泥溪航運碼頭改造,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核電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服務業,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依托北部旅游資源豐富優勢,加快發展旅游文化產業,開發岷江山水畫廊、越溪河百里翠湖,打造趙一曼紅色觀光、隆興佛都文化、大塔農業旅游、泥溪山水園林、岷江自然生態、向家壩高峽平湖旅游環線。
——堅持聯動發展,建“開放之城”。大力實施縣域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啟動泥南鄉、泥溪鎮撤鄉并鎮區劃調整工作,協同推進觀音、蕨溪、柳嘉、李場等重點小城鎮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鄉改鎮、村改社區,推進北部區域鄉鎮分工協作。堅持充分開放合作,加大對外宣傳和招商引資力度,把泥溪鎮打造成對外開放、產業聚集的橋頭堡,搶占產業高端、發展高端產業。加快岷江產業園規劃建設,探索建立區域產業發展和布局規劃協商機制,建立共同引進重大產業項目協調機制,鼓勵企業跨區域投資。深入推進金融創新,深化銀政、銀企合作,實現借力發展、合作共贏,努力實現對外開放合作新跨越,助推宜賓縣北部區域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