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 徐黎 盧錦根
從2011年到2014年,存貸規模從不足50億元到100億元,他們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再造一個聯社的目標。從2014年8月掛牌到2015年6月,開業不到10個月,存貸規模凈增20億元,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這就是四川武勝農商銀行。
2014年8月6日,注定是四川武勝縣乃至廣安金融界重要的日子。這一天,隨著四川武勝農商銀行的掛牌開業,正式宣告歷經風雨60載,與農共舞,深耕三農,扶微助小,服務縣域經濟的武勝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順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實現由草根金融向現代金融企業的華麗轉身。同時也終結了武勝縣和廣安市無本土法人商業銀行的歷史。
不僅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飛躍
作為在原武勝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基礎上,由企業法人和個人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武勝農商銀行開業后,以打造百年老店,成就一流金融企業為愿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強化業務經營、風險管理和成本管控,著力提高資產質量,加大服務創新力度,全行規模、質量、效益持續增長,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內控制度日臻完善,企業文化初步形成,職工隊伍面貌一新。
開業后的短短一年間,武勝農商銀行業務經營實現跨越式發展。繼2014年8月末存貸規模突破100億元大關后,各項業務邁上發展快車道。截至2015年6月末,該行存貸規模再增20億元,余額達120億元,其中,各項存款余額達762187萬元,較2010年末凈增462861萬元,年均增幅達38.17%,存款市場份額由28.20%上升到34.74%,2015年上半年存款市場凈增份額達到49.05%。成為武勝縣存貸規模最大、從業人員和網點最多、服務范圍最廣的現代金融機構。
在實現業務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武勝農商銀行更加注重管理效能和發展的質量。
——流程銀行建設成效初顯。2012年,武勝農商銀行的前身武勝縣聯社被四川省聯社確定為流程銀行建設試點行(社)后,在省聯社和南京大學項目專家的指導下,當年通過省聯社驗收,實現落地實施。一方面實現了組織架構進一步優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同時,順利實施了“五定”(定崗、定責、定編、定員、定級),建立了動態考核機制。另一方面,持續優化和再造基礎業務、核心業務流程,實現了條線化管理、流程化操作。
2014年8月6日,武勝農商行掛牌開業
——網點及戰略轉型全面推進。今年2月,武勝農商銀行正式啟動網點及戰略轉型工作。按照該行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武勝農商銀行全力實施“硬轉”和“軟轉”工作。一方面按照城區、大集鎮人口分布、經濟資源配置、金融服務需求等情況對城區、城郊地理位置不佳的網點予以優化,率先推出烈面、禮安、八一支行采用“2+N” 經營模式進行試點整合。另一方面,著力優化網點崗位設置,切實改善客戶體驗,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試點“卡貸通”業務推廣、全面啟動票據業務,嘗試理財產品研發,大力提高電子銀行產品柜面替代率。
武勝農商銀行董事長余恒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行40個網點的“硬轉”工作將在年末全面完成。
——網點形象大幅提升。近年,武勝農商銀行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按照四川省聯社統一標準,對轄內31個網點進行了升級改造,網點形象全面改善。同時,根據縣內城鎮規劃,對部分網點進行優化布局調整,2013年以來,經省聯社批準,新建網點4個。為保證安全運營,對運鈔車不能運達的兩個鄉鎮網點進行了整體搬遷。
——電子銀行覆蓋城鄉。據武勝農商銀行行長鄧印介紹,該行依托網點智能化改造,加大自助設備投入力度,更好地釋放柜臺人力資源。近年共新建離行式自助銀行7個,安裝ATM7臺、CRS 7臺。目前,正著手在縣城交通要道安裝警銀亭7個。同時,選擇責任心強、征信良好及刷卡需求量大的“黃金”店面,共安裝POS機具446 臺,進一步改善了客戶用卡環境。
截至2015年6月末,武勝農商銀行已投入使用的ATM機 25臺、存取款一體機39臺,POS機具446臺、EPOS機708臺,縣內城鄉客戶用卡環境極大改善。全行已累計發行蜀信卡33萬張,開通網上銀行7977戶,其中個人網銀7785戶、企業網銀192戶;開通手機銀行29286戶,手機短信平臺48425戶。實現了電子銀行覆蓋城鄉的目標,全縣百姓足不出村,大客戶足不出戶就獲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改變的是名稱,不變的是追求
四川武勝農商銀行董事長余恒龍說,改制后全新亮相的武勝農商銀行緊緊圍繞“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的原則,繼續秉承農村信用社的優良傳統,堅持服務“三農”,不忘支農本色,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以不斷滿足“三農”和縣域內日益多元化、特色化的金融需求,全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環境下,武勝農商銀行始終踐行“普惠三農,扶助中小微”使命,充分發揮網點多、客戶廣、機制活、政策好的優勢,著力實施“小銀行+大平臺”建設、全面推進戰略轉型,大力推行全員營銷、1+N綜合營銷理念,在金融市場競爭中追求差異化發展,傾力打造零售銀行特色服務品牌,在服務縣域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該行一方面深入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大工程,延伸支農服務渠道,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同時,健全“三大平臺”,進一步完善信貸支農平臺、支農代理平臺、支付平臺建設。完善對全縣13萬戶有效農戶評級授信,確保授信面達 100%。同時做好各項財政補貼資金代付業務和全縣“新農保”代收代付工作,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快EPOS機、POS機布放,解決支付難問題。到目前,該行已實現自助銀行機具“六進”目標,即:進商圈、進酒店、進醫院、進校園、進社區、進園區。
另一方面,做好新技術推廣,構建優勢業務。在全行橫向復制推廣小貸、微貸技術,加大小貸、微貸產品推廣和服務創新,用微貸技術改進和完善現有信貸產品,將微貸服務方式從單一服務變為綜合金融服務。推廣小額農貸“四包”責任制。該行制定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四包”責任管理暫行辦法,并在全行范圍內推廣實施。
為解決資金“簡單生產用不了,規模再生產用不到”的現實,武勝農商銀行通過召開銀企座談會、主動上門等方式,廣開銀企合作門路,全力助推縣域經濟的發展。
武勝農商銀行開展拓展運動——勇闖八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四川安泰蠶絲綢集團是全省最大的集蠶桑生產、蠶繭收烘、繅絲出口、多種經營為一體的蠶桑企業,也是武勝縣境內的龍頭企業。但前身武勝縣河東絲廠曾遭遇嚴重虧損、資不抵債,面臨解體。對此,獨具慧眼的武勝農商銀行,看準這一傳統農業的比較優勢和中國絲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創新方式,給予安泰持續的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并發展壯大。如今的四川安泰蠶絲綢集團成為了全省行業龍頭,其繅絲生產能力躍居全國前列,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據介紹,安泰絲業已在武勝縣發展了“千張特色蠶桑村”28個,并建起了4個試點蠶業合作社,積極推廣“小蠶工廠化、大蠶省力化、簇具優良化”技術,提高了農戶的養蠶效率。統計顯示,近年武勝縣每年產鮮繭300多萬公斤,蠶農戶均收入達到了8400元,全縣4.2萬農戶僅此一項人均增收200元。
與此同時,為配合縣委、縣政府的發展目標,在全面分析了本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后,武勝農商銀行加大了對中小民營企業和招商引資企業的支持力度。2011年以來,武勝農商銀行共對全縣1200多戶中小企業進行了授信,授信總額超過10億元。到今年5月末,武勝農商銀行累計發放中小企業貸款和其他貸款近10億元。安泰絲業、金德絲綢、鑫光電力和天生食品等一批民營企業在武勝農商銀行的信貸支持下,得到了積極的發展和進步,實現了銀企合作雙贏,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截至2015年6月末,武勝農商銀行各項貸款余額達433283萬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達353851萬元。幾年來,該行以占全縣金融機構三分之一的資金來源,發放了占全縣80%以上的農業貸款、90%以上的農戶貸款、80%以上的新農村建設貸款、100 %的下崗再就業貸款、80%以上婦女創業貸款、100%的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滿足了近60%的縣域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在地方GDP的貢獻率達3%,成為武勝縣支持“三農”、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的金融主力軍。連年被武勝縣委縣政府授予“信貸支農先進單位”“服務縣域經濟貢獻突出單位”等稱號。
面對未來,余恒龍說,作為廣安第一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四川武勝農商銀行將以先進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積聚的先發優勢,加快跨區域發展步伐,大力推進網點轉型升級,努力建設一流零售銀行,并最終實現打造百年老店,成就一流金融企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