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興
三月底到四月初,由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和共識傳媒共同組織了一次美國智庫之旅,八位中國學者走訪了波士頓、紐約和華盛頓三座城市,在哈佛大學和美中關系委員會以及布魯金斯學會發表了公開演講,和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東西方研究所、國際戰略中心、威爾遜中心基辛格研究所、傳統基金會以及奧爾布賴特石橋公司舉行了內部研討會,見到了許多位頂級的研究中美關系的美國學者。
無拘無束的交流,使中美雙方學者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回到北京后,創新發展研究院和共識傳媒又組織了一次民間外交年度報告起草的小型座談會,包括資深外交家和知名學者在內的十幾位專家一起討論了民間外交年度報告的寫作問題。
一滴水看太陽。民間外交像是北京的天氣,春天很短,一下子就熱起來了。
看起來是快熱,其實,經過的醞釀時間很長。
去年5月15日,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基礎力量,是實現合作共贏的基本前提,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開展合作、實現互利互惠的先決條件。
如果再往前推,新中國建國初期面對著敵視和封鎖時,就創造性地開展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帶民、官民并舉”的民間外交實踐,通過民間交往打破封鎖,加強與各國人民的聯系,為官方外交開辟了道路。1971年,毛澤東主席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為開啟中美關系大門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
今天的民間外交,其實是和歷史一脈相承。
民間外交的主旨是和平。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還是世界和平,人民都是最重要的因素。道理很簡單,政府和領導人無論用什么方式產生,都應當是代表人民和服務于人民的,應當是人民意愿的體現者。而退一萬步說,假使真的風云突變,戰火燃燒時,人民既是參與者,也一定是熄滅者。
民間外交具有靈活多樣、潤物無聲的獨特優勢。通過大力開展民間外交,在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廣交深交朋友,推動國家間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將為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提供重要助力。事實上,每當國際環境出現重大變化,或我國對外關系遇到重大難題時,民間外交往往能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多樣的工作方式,發揮穩定器和解壓閥的重要作用,為政府間關系的改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有正式的外交渠道,主要是政府和政府之間打交道,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國家的政權是會變化的,領導人也是會變化的,因此,國家之間的關系有著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常常會隨著政權的更迭和領導人的變化而變化外交政策。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昨天還是如膠似漆的鄰邦,因為政變,一夜之間發生巨變,甚至可能兵戎相見。而人民之間的交往,是深深蘊藏在最深處的。就像大海,大風刮來時,不管海面如何的波濤洶涌,大海深處總是平靜的,而大海越深,深處就越平靜。
我們的民間外交,就是做深這個大海。
做深這個大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討論民間外交年度報告的寫作時,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到底什么是民間外交?和公共外交是什么關系?
習主席在對外友協成立60周年的講話里,提到了民間外交、公共外交和城市外交三個概念。在我看來,現在不用一定要精確地厘清這三個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到底是什么,這里有點模糊沒什么,明白在政府外交以外,有這樣許許多多輔助的和配合的渠道,同時,也明白這些看似輔助的配合的因素,其實有的時候起到的作用不會比正規的外交渠道小,這就夠了。
至于具體的概念的東西,學者們慢慢去研究,不會影響民間外交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