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面對工作、生活、情感種種各方面的問題,心理壓力大,真的很累。其實,我們都一樣,你的壓力,我們懂得。學習心理咨詢師,一切都可迎刃而解。”
這是出現在某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官網上的宣傳語之一。盡管最后一句還是個病句,但絲毫不妨礙道出心理咨詢的“魔性”。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日漸重視,“全國15%的人需要進行心理咨詢”的數據出現,各種電視節目中也有心理咨詢專家頻繁亮相,加上“時薪不低于150元”,心理咨詢師看上去實在是個有市場有前途、利人利己的好差事。
門檻好跨的假象
要變身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幾乎可以說是速成的:通過考試拿到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即具備了執業資格,再通過工商局注冊審批,即可開辦一間心理咨詢室,并不在衛生部門的監管范圍內。
如果要說其中的難點,本該在于取得資格證一關。
目前,我國將心理咨詢師職業等級劃分為一級(高級心理咨詢師)、二級(心理咨詢師)、三級(心理咨詢師),但尚未開設一級的相關認證。其中三級允許具備非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的本科學歷以上人士申報,只要修夠規定標準學時數即可。但二級則不然。
以下是心理咨詢師二級的申報資格,規定具備其中之一即可:
(1)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
(2)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
(3)取得心理咨詢師三級職業資格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
(4)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業任職資格,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
盡管只需符合其中之一,可每一條都足夠高冷,沒有相關的學歷或從業背景,只能遠觀。但我隨便點開兩個相關培訓機構的網站進行咨詢,就發現所謂的條件都是浮云。
“你好,我想了解一下考證的信息。”
“請問您的年齡與學歷?”
得到答案后,客服告知我具備報考三級的資格。當我表示了“考一次就考個最高的”意愿時,客服回復北京比較嚴格,但是他們可以幫我到天津報名參考二級。來自杭州的小潔就是這樣一位跨級考試者,她得到的解釋是,報考人多,一般也不太審核,除非運氣不好被抽查到。
除了“無條件申報”,培訓機構最喜歡打的還有時間牌。小潔即將參加5月16日的考試,她說課程是提前兩個月開始的,每周末上兩天,“已經算課多的”。不少機構都設有十幾天的快速班,比如在咨詢中,客服就力勸我趕緊報名,還趕得上參加5月的考試。而以上,距離300~500學時的相關規定甚是遙遠。
有證即有從業資格、提供培訓、代報名機構的亂象以及報考資格審核的不嚴格,讓心理咨詢師的身份輕易可得,共同打造出一個“心理咨詢沒那么高深”的假象。
防火防盜防心理咨詢師
2008年被許多人稱為中國心理學元年,因為就是從那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后,人們開始意識到心理危機干預對重建生活的重要性。某具有培訓資格的心理網就表示以2008年為分水嶺,報考人數倍增,每期都增長好幾千。
然而也是那一年,有了“防火防盜防心理咨詢師”這句話。看似好笑,卻道出許多心理學專業人士的擔憂: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不僅傷害了來訪者的利益,也損害了心理咨詢業。
一方面,部分“心理學愛好者”在經過粗淺學習、取得咨詢師資格證后,進入了一種興奮狀態,逢人逢事都要心理分析一番,讓人覺得心理學“魔怔”。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打底,心理咨詢往往成為“高價陪聊”,甚至一些從業者本身就人格不健全,可能會延誤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的最佳治療期,造成二次傷害。
實際上,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本就是兩回事。國家另設有心理治療師考試,屬于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而在2013年5月1日實施的《精神衛生法》中也明確規定,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發現接受咨詢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礙的,應當建議其到專業機構治療。簡單來說,心理咨詢為“正常人”服務,心理治療則針對“不正常的人”。而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辨別的能力。
有人戲說,“在有證與能夠執業之間,起碼得二萬五千里長征打個來回才敢做”,因為這不僅是對來訪者負責,也是對咨詢師自己負責。面對大量的負面情緒,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也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諸如種種,皆因心理咨詢師準入門檻過低、后續又缺乏相關監管而造成。精神衛生法雖然對心理咨詢師執業范圍做出了嚴格規定,卻也并未明確監管機構。不少心理學相關專業人士都提出了如“創建心理咨詢師注冊系統”“增加實習考核”“定期復核資格”等等建議,然而國家當年開放此職業資格鑒定,確實有增加就業的目的,因此可能一時也難見更為有效的官方監管手段。
“心理”的病,的確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