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杰
【摘要】生活是孩子們學習的源泉,生活即教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貼近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陶冶聾生的情操,提高語文素養,使聾校閱讀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關鍵詞】聾校教育 ?閱讀教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73-02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聾校閱讀教學應滲透在聾生的生活中進行。生活是聾生學習的源泉,是閱讀教學的延伸。那么,怎樣才能讓聾校閱讀教學創設出生命力且富有生活特色的呢?
一、閱讀教學的內容應貼近生活
聾校閱讀教學目的是為聾生今后的生活打基礎,這就要求聾校閱讀教學內容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時,必須突出注重實際運用的選材。首先教學內容應貼近生活。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僅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奔騰向前,還具有傳承性,時代性和發展性。課本的選材只有貼近時代,貼近現實生活,閱讀教學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有效地縮短“學”與“用”的距離。在這方面,許多特教專家們已經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如無本教學,隨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材料。如“讓學生寫日記”、“書信”、“請假條”、“留言條”等均可成為學習的材料。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材料的完整性和實用性,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這些內容對他們生活的實用價值確實很大。這樣學生不僅愿意學、喜歡學,而且越學越覺得有意義。總之一句話,聾校閱讀教學材料應該來源于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完完整整,身臨其境地學。
二、閱讀教學的方法取于生活
聾校閱讀教學要走向生活,教學方法還應取于生活。聾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已經初步會用漢語交際,形成了基礎的語文能力,并且積累了一定的漢語經驗和漢語知識,事實上已開始用漢語進行生活應用。但我們反思一下,學生們已有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究竟多少是老師、家長和社會著意教授的,聾校是社會向聾生提供的一個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學習環境,吸引這些殘疾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習得。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把聾校閱讀教學生活化,給聾生提供一個語文學習的大環境,讓學生充分練習,相信學生可以憑借自身已有的語文能力,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自身的努力,肯定能進一步提高運用漢語的能力水平。
語文來源于生活,其本身也就是生活。因此學習語文必須講求“悟”。古人對此是非常看重的,認為學而不悟是門外化緣終究難規堂奧。如何“悟”?朱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就必須引導聾生積極參與生活,融入實際生活,處處留心,事事在意,去發現生活的美。
三、閱讀教學的語言、教學體態生活化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美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語言所特有的魅力,幽默、風趣、抑揚頓挫,展示語言的韻律流動之美。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思想清晰明確,把講課的內容和方法熟記于心,根據聾生習語特點和語言接受水平,圍繞主題,組織和推敲語言,運用標準的普通話,激情飽滿地展開講述,或示范朗讀。必要時放慢說話速度或及時重現口形,并靈活恰當地使用手勢語做輔助。如《我愛家鄉》,教師深情地講述,使師生共同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從而激發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口語的興趣,達到培養和發展聾生看話能力和注意的目的。
聾校課堂中的教師猶如舞臺上的演員,舉手投足,體態眼神都會給學生以示范,并服務于即定教學任務的完成。耳聾學生生活在無聲世界中,他們用眼睛從人們的表情和體態中獲取信息。如:在執教《群鳥學藝》時,我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表演迎來了觀摩老師們的陣陣掌聲。在表演中,學生了解了麻雀、烏鴉、貓頭鷹、老鷹、小燕子都向鳳凰學習搭窩本領,結果仍舊不會搭窩,只有小燕子搭的窩最好。是因為只有小燕子學習搭窩時最耐心。他們還學著用不同的語氣進行對話,學會了從語感中體會形象,同時懂得了與人交往時要講文明、懂禮貌,學生在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際的能力,也有利于他們從生活中去領悟生活。
四、閱讀教學應該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入生活
讓聾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促進回歸主流“人是社會的人”,聾人亦是如此,作為聾教育的工作者,我們不能把聾生束縛在學校、家庭這個狹窄的范圍內。“回歸主流”的思想已提出了好多年了,但在許多聾校都還未走出傳統的圈子,聾校閱讀教學應充當教學改革的先鋒,使聾生在盡量少受限制的環境中同正常兒童一樣,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形成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本技能。為此,聾生在與正常兒童的交流過程,深感學好語文對自身需要的重要性,達到自我促進的效果。久而久之,聾生在同正常兒童交流時的自卑心理也就會慢慢消除,隨之,他們逐步樹立的是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總之,在聾校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走近聾生,讓聾生多體驗生活、多感悟生活,引領聾生去發現美、去創造美,才能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煥發無限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