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有能力捍衛和平,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如果有人想繼續挑事,中國不會答應!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話高度概括了中國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治國理念和政治哲學。“祀”的本質是民族團結,是道德教化、更是文化傳承,祭祖是為強族,使文明得以不輟。“戎”者兵也,敬祖法宗,保血脈之延續,保同族之存亡,是歷代權力者的責任。戎狄遍于四海,面對其他種族的威脅和挑戰,先人陵墓與同宗家園不能不保,生存機會和民族空間不能不爭,所以,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兵戎不可不備。而這次勝利大閱兵,就是“祀”與“戎”的有機結合。
閱的是兵,展現的卻是魂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少將認為,此次閱兵包含了五大元素,即:將軍率隊、歷史再現、國共同臺、薪火相傳、利器亮相。他用豪邁的筆鋒寫道:
“將軍率隊”是一種氣勢。身先士卒是我軍從建立之初就為各級指揮員打下的思想烙印和優良傳統。一位從戰火中走出來的老將軍身負三十幾處戰傷,當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自豪地說,“你看,我這些疤痕都是在身前,若在背后,那證明我是逃兵。”疤痕就是老一代將帥們無上的榮光。今天,“當排頭兵,打頭陣”也應該是我們新一代將軍的座右銘。上下同欲,誰敢犯我!
“歷史再現”是一種力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時光荏苒,不變的是我們永恒的軍魂。當我們的官兵身著當年的戎裝,高舉前輩的戰旗,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涌上心頭。我們的前輩曾經浴血奮戰,令敵人望而生畏;我們這些抗戰的傳人也會厲兵秣馬,令敵人望而卻步。傳統仍在,誰敢犯我!
“國共同臺”是一種情感。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在民族危亡之際,我們國共兩黨的軍人同仇敵愾。因此,抗日戰爭的勝利不是哪一黨、哪一派的勝利,而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國共兩黨為此都做出了貢獻,這次大陸方面盛情邀請臺灣抗戰將士共襄盛舉,是一種大胸懷、大格局、大視野。我們需要共同捍衛抗戰的勝利果實,共同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眾志成城,誰敢犯我!
“薪火相傳”是一種希望。在這次閱兵中將首次出現烈士后代的身影,這不僅是一種血脈的延續,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抗戰英烈的后代們高舉他們父輩的遺像通過天安門廣場,我們全民族應該起立,向我們的民族英雄們表達謝意、敬仰和緬懷。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將世代相傳,這是我們民族崛起的強大動力。英雄精神不死,誰敢犯我!
“利器亮相”是一種底氣。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我們反對實力主義,但要反對實力主義,我們就必須要有實力”。中華民族屢遭外敵欺辱,就是因為我們國力羸弱,人心渙散,器不如人。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已經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的武器裝備完全能夠滿足我們自衛的需要,我們在閱兵中亮出的豈止是“肌肉”,那是我們民族自信和自強的精神。長纓在握,誰敢犯我!
這些話語充分展現了一個中華子民的驕傲,一種最深厚的民族精神正在激發、凝聚和張揚。
展國之重器,亮中國軍隊成就
中國此次舉辦的閱兵式還向國際社會展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這是近兩個世紀以來從沒出現過的事情”。對于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西方媒體難免擔憂。
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如外媒所料出現在閱兵式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這種導彈能夠把美軍航母“掃入垃圾桶”,“就像1941年日本攻擊珍珠港時航母把戰列艦掃入垃圾桶一樣”。《金融時報》9月3日稱,距離習近平將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僅兩周,這次閱兵向全球傳達的信息是,中國軍隊能夠保證多元化的全球現狀,而不被單邊主義的超級大國美國所顛覆。韓國《世界日報》稱,此次中國展示的導彈“可以突破日本的宙斯盾防御系統”,顯示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領土領海紛爭中有能力強力應對。
一位不具名的軍事專家說,這次閱兵其實中國只是“適度展示力量”,“一方面我們展示這些力量足以震懾敵對勢力,另一方面也給外界一些想象空間”。
其實,中國此次集中展示“國之重器”正如“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兵戎不可不備”。
國防大學防務學院副院長郭新寧表示,此次參閱的武器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84%是首次亮相,“這些新型裝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國防實力和國防科技發展水平”。對比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短短6年時間,十余款在當時還被稱為新型號的武器裝備均已更新換代。本次閱兵海上力量、空中力量、戰略力量、信息化力量等元素明顯增加,27個地面裝備方隊、10個空中梯隊均是首次按作戰模塊進行編組,反映出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和作戰思想的更新。
今年的印度共和國日閱兵儀式或法國國慶閱兵儀式均展出該國重要軍事裝備。7月舉行的秘魯國慶閱兵展出了來自中國的90B型多管火箭炮,意味著物美價廉的中國武器越來越多地走向國際市場。
中國軍事的開放和透明姿態也不僅限于一次閱兵。近年來,中國新型尖端武器裝備頻繁亮相,比如備受關注但無緣本次閱兵的“運-20”大型噴氣式運輸機、“巨浪-2”潛射洲際導彈、“東風-41”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等。
釋放“和”之道,中國永不稱霸
70年前的那場戰爭的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軍隊和民眾傷亡超過1億人,其中中國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戰爭陰魂不散,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一些國家的霸權沖動從未歇息。我們要以史為鑒,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閱兵即是對當年犧牲的英靈、對慘遭屠殺的無辜亡靈的最好紀念。
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發展“硬實力”是為了更好地守護和平,發展軍力是為和平護航。中國此次亮劍尚武、高調秀軍力,不是為了“秀肌肉”,而是為了向世界明確地亮出中國“和”之道。這種“和”之道,不是委曲求全之道,無為之道,而是有為之道。中國“和”之道,不是“霸道”,而是遏制“霸道”橫行、逆行的正義之道。中國養兵,不是為了稱霸世界,而是捍衛世界和平。
在以往的14次國慶閱兵式中,從未出現外軍的身影。此次閱兵開創的多個先河之一,就是邀請外國軍隊參加閱兵,其目的是充分體現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在9月3日的講話中,習近平說:“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并莊嚴宣布將裁軍30萬,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確富強起來了,我們的綜合國力已沒有人敢小覷。但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裁軍便是最好的證明!
經歷過列強侵凌、山河破碎的苦難,中國人民對戰爭的創傷感受至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于對歷史的慘痛感知,中國人民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決不希望歷史悲劇在他國重演。此次閱兵“祀與戎”的意義就在于恢復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尊重;在于重建和發揚偉大的民族復興精神;更在于建立強大的武裝力量,敢于用武力捍衛民族利益,敢于擊退一切侵害中華民族利益的野心!
(中新社2015.9.3、《人民日報》2015.9.5、人民論壇網2015.8.3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