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為中國恐慌,小心謹慎就夠了”,加拿大《環球郵報》以此為題稱,中國還遠未到經濟增長崩盤的局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也不至于引發全球災難。中國今年仍能實現經濟增長7%左右的目標,長期看中國必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近日公布的8月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和財新版PMI雙雙走弱,令中國經濟繼續放緩的陰霾籠罩市場。數據公布后,亞洲股市交易者加速拋售,滬指一度重挫5%。有外媒分析稱,PMI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在失去動力”,但也有分析師認為,中國制造業形勢或許不像數字顯示的那般悲觀,對此無需恐慌,中國經濟仍處于一個安全網中。
多方擔憂“中國放緩”沖擊
“從房地產到油價,中國股市動蕩對英國意味著什么?”英國《衛報》近日提出的問題代表了不少國家媒體的疑問。報道稱,中國GDP占全球總量的份額不斷提升,而歐洲大陸和美國這兩個英國傳統伙伴的占比不斷走低。過去10年來,英國對華貿易持續增長,中國也是英國汽車的最大海外市場。
《悉尼先驅晨報》稱,中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加上全球鐵礦石供大于求導致必和必拓等超大礦產企業的股價暴跌。分析認為,如中國經濟持續乏力,澳大利亞今年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2.7%下降到2.0%。巴西發展、工業和貿易部長阿曼多表示,巴西已感受到中國經濟增長失速的影響。
韓日等周邊國家更是把“中國放緩”當做重要課題研究應對。據韓國YTN電視臺報道,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中國2016年經濟增長率低于5%,那么韓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至少一個百分點,出口增長率將下滑4%。
放緩并不意味失速
“在經過股市震蕩的恐慌之后,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狀況并不像投資者想的那樣糟糕。”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迪認為,中國面臨經濟危機的說法是“假警報”,實際上,中國正在進行結構轉型,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服務驅動,并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居民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前華爾街銀行家佩蒂斯也這么看。美國耶魯大學專家斯蒂芬·羅奇認為,對中國衰退的恐懼顯得很夸張。
新加坡《海峽時報》稱,有人認為是中國經濟減速造成金融震蕩的傳染。事實上,中國經濟減速的影響被嚴重夸大,而且中國經濟增長減速的性質也被許多人誤解。中國的情況是高速增長結束,但絕不是增長崩盤。1979年至2013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8%的驚人增速。中國大陸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史無前例的,其保持高速增長的時間比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都要長。中國所謂的增速放緩也只是跟其自身相比放緩。考慮到中國經濟10.4萬億美元的龐大體量,7%的增長率就意味著一年GDP增量相當于印尼GDP的八成、印度GDP的1/3。
路透社稱,中國總理李克強近日表示,雖然經濟運行遇到壓力,但中國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政府能有效管控風險。他說:“我們不僅有發展的巨大潛力,也有有效管控風險的駕馭能力,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始終把握工作主動權。”
“沒必要為中國恐慌,小心謹慎就夠了”,加拿大《環球郵報》以此為題稱,中國還遠未到經濟增長崩盤的局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也不至于引發全球災難。中國今年仍能實現經濟增長7%左右的目標,長期看中國必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股市走低一定程度上是對前期泡沫的糾正。不過也有需要小心的地方,中國經濟或許會遭遇挫折。沒有任何經濟政策能確保什么問題都不發生,中國不可能,任何其他國家也不可能。
激發信心激活動力
一直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演進態勢的判斷眾說紛紜。但無論唱多也好,唱衰也罷,中國經濟有著自身的結構調整路徑和改革發展路線圖,既不會因為唱衰而衰,亦不會因為唱多而多。
更何況,事實也并不是那么糟糕。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們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會議。會后,英國《金融時報》記者發表題為《G20積極描繪經濟前景》的報道稱,G20的財長們堅稱,全球經濟無需擔心中國放緩。他們試圖驅散增長乏力和市場動蕩投下的憂愁陰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表示,中國的轉型是一次難以置信的艱難歷程,出現顛簸并不意外。我們和中國當局就市場、貨幣政策、匯率及改革等問題進行了很好、很坦誠且非常徹底的探討。
另外,外媒稱,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爾溫德·蘇布拉馬尼安9月1日說,中國經濟可能在2030年之前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他還說:“對于中國經濟減緩,我并不感到奇怪……經濟越發達,增長速度就會越慢。”
他認為,中國豐富的資源、政治意愿和對穩定的深切渴望將確保中國經濟恢復穩定。即便中國經濟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它仍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蘇布拉馬尼安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減緩有三個因素。首先,他認為減緩可能是由于人們擔心中國經濟出現泡沫。不過他說,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抑制任何泡沫破裂。其次,他認為增速減緩也可以歸因于中國經濟“調整”: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從投資轉向消費。最后,蘇布拉馬尼安說,如果中國政府正改革政治體制、使其更加自由,也可能使經濟減緩。
美媒則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其實沒有它的變化大。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開始從制造業轉向消費和服務業。雖然自今年3月以來,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一直在收縮,但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保險、娛樂和旅游等——在不斷擴大。在中國,出境游、電影票房收入和電子商務都在激增。一度陷入困境的房地產業也恢復了生機。
投資者應該了解,中國對重要金屬和原材料的進口仍然相當強勁。我們相信,中國仍是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增長故事,并將繼續提供令人興奮的投資機會。
(《環球時報》 2015.8.31、《參考消息》 20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