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閉幕,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修正案)。修正案首先對貪污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進行了修改,對貪污的數額分為“較大”“巨大”“特別巨大”三檔,并結合其他情節定罪量刑。
根據各方面意見,修正案刪去對貪污受賄犯罪規定的具體數額,原來的定罪量刑標準即10萬元以上、5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5000元以上不滿5萬元以及不滿5000元的四檔標準。修正案原則規定數額較大或者情節較重、數額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情節特別嚴重三種情況,相應規定三檔刑罰;并對數額特別巨大,并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保留適用死刑。
這一修改確有必要。原來的貪污受賄犯罪數額標準制定于1997年,當時的經濟水平和現在已不可同日而語。隨著經濟的騰飛和發展,純數額認定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基于10萬元、1000萬元甚至上億元處于同一刑罰標準而飽受質疑。
其次,修正案還增加了對貪污罪用刑的限制,犯貪污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
這一規定的目的旨在通過法條修訂,扎牢反腐制度的“籠子”,封堵特大貪污犯的減刑假釋“越獄”之路,從法律角度實現多層次懲治腐敗的目的。然而,雖然終身監禁具有相應的刑訴程序支撐,但要讓這種措施有效落地,相應的法律監督依舊不可缺位,否則難免成為一紙空文,亦難以讓“終身監禁”起到懸頂之劍的作用。
(《法治周末》2015.9.1 黃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