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認為,2020年后,一成以上年輕男性將找不到配偶,擠壓到一定程度,“剩男”最后會沉積在貧困階層。而這可能誘發反社會的心理,可能與其它社會矛盾相交織引發社會動蕩。
近日,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伊麗莎白·雷米克等學者發表《不要把中國男女比例失調歸咎于獨生子女政策》一文,經中國媒體轉載后,引發廣泛討論。
性別比(即出生100個女嬰對應出生的男嬰數,以下簡稱“性別比”)失衡問題近年在中國廣受關注。越來越多人口專家意識到,持續30多年的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并未得到根治,且由此導致的問題日漸顯露,或將成為生育率過低外又一個令決策層重視的問題。
政府采取措施控制失衡
中國自1982年開始出現性別比出現失衡,最初被認為存在女嬰漏報而未獲重視。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9 .2,高層意識到形勢嚴峻。為治理失衡的出生性別比,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2年11月,原國家計生委、原衛生部、原國家藥監局共同發布《關于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兩非”)的規定》,對胎兒性別鑒定予以明確禁止,治理性別比失衡的戰役正式拉開。
2003年4月,“關愛女孩行動”啟動,旨在通過倡導男女平等,扭轉中國存在的新生兒男女性別比失衡問題。衛生、公安、司法、檢察等多個部門也會同在一起,嚴厲查處胎兒性別鑒定和性別選擇引產案件。
2014年6月30日,國家衛計委下發《關于印發全國查處“兩非”案件區域協作工作規范(試行)的通知》,要求“兩非”案件查處區域協作聯席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遇重大案件或者重要情況可以隨時召開。
2015年上半年以來,一場打擊“兩非”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攻堅戰,正在全國范圍內緊鑼密鼓地進行。
4月30日,國家衛計委等7部門在京召開全國整治“兩非”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國整治“兩非”專項行動,目的是為了確保完成“十二五”規劃中將性別比降至115以下的目標。而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
今年是國家層面正式治理性別比失衡的第14年。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5.88,實現了自2009年以來最大降幅,但依然高于國際公認合理區間103-107的水平。
性別比為何失衡
重男輕女觀念被認為是性別比失衡的重要原因。
此前媒體報道,山東臨沂蘭陵縣被指為控制合法出生率,給基層干部下達“流產指標”。當地一位村支書透露,蘭陵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如果家里沒個兒子是會被人瞧不起的”。
對男孩的偏好不獨北方農村,在南方富庶的福建,許多人希望把積累的家族財富留給兒子。廈門市衛計委打擊“兩非”工作負責人王輝榮說,有數據顯示,重男輕女最嚴重三個省是安徽、海南和福建,而廈門遠非福建最嚴重的地方。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性別比失衡起于1982年,當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47,之后一路飆升。1994年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始終在115以上,2004年達到最高峰121.2,其中一些省份還長期維持在130。已嚴重偏離正常區域。
據考證,1982年正是計劃生育政策從之前相對寬松的“晚、稀、少”政策,向“一孩化”過渡的關鍵年份。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說,如果將“重男輕女”認為是性別比失衡的唯一原因,便無法解釋為何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出生性別比是正常的 。“這段時期‘重男輕女同樣存在”,喬曉春發現,唯一的變量是,這一時期嚴苛的計劃生育政策尚未落實。
多位受訪的學者認為,僅有“重男輕女”觀念不會導致性別比失衡,生育機會的限制迫使人們采取人工手段留住男孩,放棄女孩。
人口學者何亞福分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發現,實行“一孩半”政策(第一胎生育女孩可以再生一個孩子)的農村地區,性別比失衡嚴重。當年全國第一胎性別比為107.1,基本正常,但第二胎性別比猛增到151.9。
何亞福分析,由于第一胎是女孩可以再次生育,因此人們并不在乎第一胎的性別;當第一胎生出女兒后,第二胎成為人們最后的生育機會,因此人們會想辦法生出男孩,這時就會采取B超鑒定胎兒性別,存男去女。
另一條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據《海峽都市報》2011年8月11日消息,福建共有獨生子女303萬,其中男性229萬,女性74萬,男女比例接近3:1。
“在僅有一次生育機會的情況下,偏好男孩的家庭自然會通過人工手段生下男孩?!焙蝸喐Uf,如果沒有生育限制,盡管存在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但人們可以通過多生來實現愿望。
黃文政說,如果沒有生育機會的限制,“直到生到一個男孩為止”,從統計學分析性別比仍是平衡的。
性別比失衡,必然引發婚姻市場失衡。福建省統計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撰文指出,2010年,0-19歲人口男孩有1.72億人,比同年齡段的女孩多2210萬,其中10-19歲人口男孩比女孩多了950萬,男女比例是111.5比100。這意味著,到2020年進入婚配的20-29歲男孩將比女孩多出近950萬;0-9歲人口男孩比女孩多了1260萬,男女比例是118.9比100。
姚美雄分析認為,2020年后,一成以上年輕男性將找不到配偶,男多女少必然引發“婚姻擠壓”,高齡男性會向低年齡女性中擇偶,擠壓到一定程度,城里男性會找鄉下女性,富裕地區的男性會找欠發達地區的女性,而“剩男”最后沉積在貧困階層。到2020年,“剩男”規模接近澳大利亞總人口(2013年估計2400萬人),即使通過“進口”新娘也將是杯水車薪,且“剩男”還在不斷產生,他們中絕大部分將終身打“光棍”。
姚美雄說,正常人合理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將會降低他們對社會的認同,甚至可能誘發反社會的心理,可能與其它社會矛盾相交織引發社會動蕩。
寬松的生育政策是否有效
2014年國家衛計委召開部署會議后,各地亦迅速采取行動,重拳打擊“兩非”的消息頻繁見諸媒體
廈門市衛計委打擊“兩非”工作負責人王輝榮認為,打擊“兩非”對遏制性別比失衡的作用有限,一是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靠行政手段難以改變;再者,隨著技術的發展,B超機可以輕易獲得,采血到境外鑒定也非難事,這給執法帶來了困難。
廈門市衛計委法規科一位官員認為,消除男性偏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真正讓父母感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樣” 。
中國政府通過連續幾年的綜合治理,到2009年出生性別比出現拐點,開始逐年下降。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性別比降為115.88,較2013年下降了1.72個百分點,是6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喬曉春認為,2014年性別比大幅下降的原因,得益于2013年年底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他相信,寬松的生育政策有助于緩解出生性別比失衡。
北京大學人口學教授穆光宗表示,要消除“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需要重建生育文化,這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難以一蹴而就。他認為,最具操作性的辦法仍是放開生育限制。
多位受訪學者提到一個正面案例: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山西翼城、湖北恩施、甘肅酒泉和河北承德展開全面二孩試點,“一對夫妻可以生育兩個孩子”。2010年人口普查時,試點地所在的省份都存在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但除承德外,其余3個試點地的出生性別比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圍,而且近年來“越來越正?!薄?/p>
中國人大學人口學教授顧寶昌在其主持編寫的《八百萬人的實踐中》中,對試點地的數據分析后認為,較寬松的生育政策有助于促進出生性別比正常化,生育二孩緩解了生育數量和生育性別之間的矛盾,為招贅婚創造了條件,減輕了養老壓力。
顧寶昌同時以承德試點區性別比失衡為例分析,較寬松的生育政策不是實現性別比正常化的唯一條件,治理性別比失衡還需要從多方面開展工作。
(澎湃新聞網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