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被損毀的住宅樓、滿地狼藉的房屋圖片,以及“房子沒了,房貸還在”的現實,已經讓“與房子有關的保險”引發公眾關注。時至今日,房屋保險不僅對普通居民仍是陌生概念,許多房地產業內人士也知之甚少。
房屋保險有哪些
1998年,房改推出住房按揭貸款政策之后,為防止貸款人因意外事故導致喪失還貸能力,或者作為抵押品的房屋因一些特定自然災害發生損毀,銀行在放貸時要求貸款人購買“個人抵押商品住房保險”,簡稱“房貸險”。這樣,當出現上述兩種情況時,由保險公司負責相應的損失賠償或償還剩余銀行貸款。
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地產商與保險公司對貸款人做“捆綁銷售”——沒有投保、或者沒有向指定保險公司投保房貸險,則銀行不批貸款,這種做法引發了公眾的抵觸情緒。
后經媒體曝光,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在2006年初率先取消強制房貸險。其他銀行也陸續將強制購買房貸險變為自愿購買。而很多人為了省幾千元錢,放棄購買房貸險,即便買了保險,也會在提前還清房貸后將房貸險退保。
2006年后房貸險購買量一路下滑,“如今基本被家財險替代或覆蓋。”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財險)銷售員曾強(化名)說。
除了居民作為投保人的房貸險、家財險,還有供房地產開發商、建設單位購買的住宅質量保險。
為什么推廣難
房貸險的好處原本應該被廣泛宣傳,但多年來除了“霸王條款”的惡名,其不合理的條款設置也成為障礙。
例如,除了投保人是購房人而受益人是銀行之外,房貸險保費的計算包含了房屋險和還貸保證保險兩部分,但實際上房屋出現風險的幾率很小,對絕大部分借款人來說,僅需要還貸保證保險即可。
“而家財險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推廣開,居民不愿花錢、風險意識不強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產品缺陷太大。”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滿蘇說。
首先是賠償范圍過于局限。保險條款僅承保由于火災、臺風、暴雨、泥石流等原因造成的房屋損失,一般不包括地震。而房屋則限于鋼筋混凝土或磚混結構住宅主體,以及交付使用時已存在的室內附屬設備。室內財產不包括金銀、首飾、珠寶、有價證券以及其他無法鑒定價值的財產。
“相比之下,保險公司的免賠償條款則要長得多,對被保險人和投保人需要承擔的義務的規定也要詳細得多。比如及時告知、采取措施減損、保護現場、書面說明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和損失情況,等等。”北京中唐律師事務所律師徐斌介紹。
如要申請索賠,被保險人要提供的資料還包括財產損失、費用清單;損失財產的價值證明資料(比如發票、購買憑證等)、存在證明資料,等等。
保單條款的單一、無效和各種索賠、舉證等的麻煩,讓家庭財產險成為雞肋。
“北京海淀區的房子要和沿海地區、西南山區的房子一樣保臺風、泥石流的意外險,這樣的保單怎么可能有吸引力?”郝滿蘇說。
一些保險公司近幾年陸續推出可自由搭配的家庭財產綜合險。除了房屋、裝修及室內財產3項主險之外,還針對盜搶、水暖管爆裂、因電壓異常引起的家用電器損毀、家養寵物造成第三者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等內容承保。
這類保險的作用顯然更大。“在東北地區,每年冬天光接到水管爆裂的客戶報案就有很多。”曾強介紹說。
在向不同保險公司咨詢的過程中也發現,同類組合的家庭財產保險價格差別巨大。以一套市值200萬元、裝修10萬元、室內財產10萬元的房屋為例,要保220萬元的家財險,平安財險的保費報價為176元/年,如果再選擇保額分別為5萬元的水暖管爆裂損失險、居家責任險、家養寵物責任險等附加險,總計保費為294元/年。
中國人保財險公司的銷售人員介紹,三大主險的保費按保額220萬元的2‰計算,需要4400元/年。
在郝滿蘇看來,與基本民生利益相關的保險應該設置統一指導價,但目前各保險公司報價混亂也讓消費者迷惑。而買的人越少,保險公司越不掙錢,也越不重視產品研發或創新,消費者對“一張保單全國通用”則更不買賬,陷入惡性循環。
此外,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表示,令他擔憂的是,“政府出面解決或表示承擔事后房屋賠償、回購責任的做法,會進一步減弱居民購買房屋保險的意識和積極性。因為大家看到的是,出了事反正有政府管,根本不需要買保險。”
誰來完善中國的房屋保險
“作為每年新建房屋占世界總量一半的建筑大國,中國建筑領域存在的‘虛假招標、轉包掛靠、違法分包等弊端,都將在未來造成房屋質量隱患,由此引發各種財產損失、賠償糾紛。”徐斌預言。
而在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胡志剛看來,“保證房屋質量關鍵在于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建筑工程責任制度,在這個制度基礎上,以完善的住宅質量保險作加持。”他說道。
按照規定,這類保險的投保房屋首先要獲得住建部相關住宅性能的權威認定,所以建筑質量從源頭作了把關。其次,對購房人來說,當房屋過了維修期,即便當初的開發企業已不存在,房屋出了質量問題,仍可以找保險公司索賠。而保險公司為了降低理賠風險,必然提前介入工程的勘察、設計和施工,增加一層監督與防范。
中國從2001年起推行住宅質量保險,在北京、上海、青島、大連等城市啟動試點。但據了解,這項工作未能持續順利開展。
對于目前再次引起廣泛關注的家庭財產險,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王國軍認為還需要保險公司“拓荒”。
“各大保險公司都在車險的紅海中掙扎,應該趁機好好做家財險的開發和推廣。如果能做出特色,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說。
而在郝滿蘇看來,設置科學嚴謹的房屋保險,對房地產市場也有積極意義。
“比如測算一個小區附近的加油站每天儲存的汽油是多少噸,如果出現火災爆炸對周邊建筑物會產生多大程度的影響。這種測算結果出來之后,同一個小區距離加油站1000米和1500米的房子,價錢可能有差異,而保費也要有所區分。”郝滿蘇舉例說。
實際上,類似的風險評估并不難。“隨便去采訪一個按揭貸款的老百姓,他都能說出可能影響自己還貸的風險因素,而保險公司卻不去做這種‘適銷對路的產品。”
他還認為,房屋保險的推廣和普及需要各方推動。他的建議是,首先從房屋交易環節,政府應該規定必須含保險。
而徐斌則認為,當二手房交易占比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時,房屋保險自然會被廣泛接受。“現在政府和企業要做的是強化這個趨勢。”(《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