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紀云曾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披荊斬棘,沖破重重阻力和難關,為改革開放殺出血路的年代”。那也是一個改革家群體奮斗開拓的英雄年代,“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叭松鸀橐淮笫聛恚鲆淮笫氯ァ?。張勁夫就以改革家的形象定格在中國當代改革史上。
8月6日上午,七常委來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張勁夫。今年夏天似乎成為一個告別的季節,繼喬石、萬里之后,中國又告別了101歲高齡的張勁夫。隨著多位改革家辭世,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漸行漸遠,但是也激活了人們對于改革開放最初十年的記憶。
站在改革“第一線”
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了中國改革議程,但是如何改革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1979年7月,國務院財經委員會成立“體制改革研究小組”,負責研究和提出體制改革的建議。時任財政部長的張勁夫擔任體制改革研究小組組長。
那一年張勁夫已經65歲?!拔母铩敝兴淮虻?,長期“靠邊站”,直到1975年才得到“解放”,被任命為共和國第四任財政部部長。深知中國經濟窘況的張勁夫認識到,必須進行改革才能走出困境。他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最終形成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意見》。
1980年初,這份文件被國務院財經會議討論通過。不久,中共中央要張勁夫到國務院工作,職務是國務委員兼國家經委主任。鄧小平在報告上批示“同意”。
張勁夫是中共黨內較早涉足財經管理事務的領導人之一,建國后擔任過浙江省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和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多年歷練,經驗豐富。
張勁夫在原來的五個部委的基礎上,組建了“大經委”國家經濟委員會,負責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張勁夫還擔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秘書長,主持該小組的日常工作。直到1989年秋離休,可見他多么受到改革派領導人的器重。這七年多時間,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高潮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在荊棘中前進。
五十年代就被陳毅稱贊“勁夫有勁”的張勁夫站在中國改革的第一線,直面一系列改革難題:物價改革、企業經濟體制改革、如何對外開放、特區是否發行貨幣、人才引進……
推動“價格雙軌制”
八十年代,風險最大、困難最多的是價格體系的改革。
1982年,張勁夫擔任物價改革小組副組長。他抓住抓產銷矛盾非常尖銳的紡織品價格,進行改革,成效顯著。1983年底,紡織品實行敞開供應,沿用了30多年的布票退出了中國的流通市場。
不過,從整個經濟層面來說,計劃價格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國務院開了很多次會議,做了多少方案都行不通。張勁夫喜歡了解一些青年學者的思想和理論成果,期望由此得到啟發。因此,當張勁夫聽說有一批年輕人在莫干山開會,他就讓自己的秘書孔丹去參加會議。這次名為“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的會議,今天以“莫干山會議”聞名于世。
在1984年的春天,來自全國各地的120多名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登上莫干山,激烈地討論各種現實的經濟問題,為中國改革建言獻策。根據大家討論起草的一份會議紀要“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被提了出來,也就是被稱為“價格雙軌制”的改革方案。
孔丹下山,將會議紀要送給正在杭州的張勁夫。很快,他在會議紀要上批示:“中青年經濟工作者討論會上,提出的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極有參考價值。”不久國務院負責人也進行了批示。
就這樣,“價格雙軌制”開始正式成為價格改革的實施方案。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整個中國經濟成為一個雙軌制經濟。
假如沒有張勁夫,“莫干山會議”可能僅僅是一個熱鬧的學術會議。正是有了張勁夫這位熱心聽取知識分子意見的改革家,才使得青年學子直接跟改革的決策中樞溝通。以“莫干山會議”為標志,中青年全面崛起,開始影響中國的改革時代,其中包括現在肩膺改革重任的王岐山、馬凱等人。
推動中國證券市場起步
1988年,中國改革到了一個關口。“物價闖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出現了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和“搶購風”,改革面臨一系列新的困難。
國有企業尤其困難,承包制改革路徑已經走到盡頭,弊端盡顯。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被學界呼吁的“股份制”提上了日程,而推進股份制必然要求建立資本市場。
1988年7月份,曾在紐約交易所工作的王波明、高西慶等人回到國內。他們在時任中國農業信托投資公司總經理的王岐山支持下,起草了《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不久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開會,聽取張曉彬、高西慶、王波明和周小川等人的匯報。
王波明回憶,在中南海匯報會上,張勁夫坦誠地說,“我多年思索是公有制怎么個公有法,現在全民不如大集體,要改革財產所有權的問題,用什么方式解決,股份制本身是核心問題,要探討,我報名作一個志愿兵。”
張勁夫的鮮明態度,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難能可貴。這次中南海匯報會是對創建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次推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岐山人等在北京飯店召集九家全國性非銀行金融機構,集資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開始推動中國證券業和資本市場起步。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之后,經濟體制改革停止,證券市場卻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開始形成。1990年12月1日和1990年12月19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分別舉行開業典禮,中國證券市場就此建立起來。
“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推動中國從中世紀走向富裕文明的現代國家,是無數仁人志士奮斗終身的事業。其間百折千回,唯有真正的勇者生死以之,愈挫愈奮。
(《財經》2015.8.6 馬國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