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王崇拜,還是在朝鮮慢慢開始生根了。這里有一個無巧無不巧的因素,那就是漢城崇禮門外的關廟落成后,明軍將領和朝鮮君臣五月前往祭關帝,八月,豐臣秀吉死,日本全線退兵。于是,朝鮮出現了一種說法,說關王果然顯圣,克死了豐臣秀吉。
關公崇拜傳入朝鮮
1592年,這一年是明神宗萬歷二十年,朝鮮王朝宣祖二十五年,日本后陽成天皇文祿元年,干支紀年壬辰。故此戰又被稱為壬辰倭亂。
日本關白豐臣秀吉遣大軍十余萬,水陸并進,悍然侵朝。初期戰事的異常順利,使坐鎮日本的豐臣秀吉欣喜若狂,進而規劃,徹底吞并朝鮮后,進攻明帝國,把天皇遷到北京。對豐臣秀吉這種取道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的真實意圖,明朝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在接到命懸一線的朝鮮王朝連番緊急求援后,明萬歷帝旨下,大軍出動,入朝作戰。
正是在這場國際性的反侵略戰爭的后期,中華本土關圣帝君的神駕,隨著浩蕩東進的明軍,來到了朝鮮。
馳援朝鮮的明軍,與日軍作戰打得異常艱苦。如果說幾十年前侵擾大明帝國沿海的倭寇,實際上還有大量的中國人,沒有多少職業軍人的話,這次明軍的對手,可全都是經過日本戰國風云洗禮的百戰精兵。明軍在和這些外敵作戰時,習慣性地又祭起了關神崇拜,請關神來助戰。
對此,朝鮮君臣是有所聞的,不過,這些來自明國的天兵天將信什么,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朝鮮君臣,既無能力,也無意愿,去干預。
但是到了戰爭的最后一年,1598年,關神大駕忽然走到了朝鮮君臣面前。
1598年,農歷5月13日,傳說中的關帝生辰,就要到了,極為崇信關羽的明軍將領是一定會去祭拜的,這在明人來說,亦不過是平常之舉,但問題是,明軍還呈請朝鮮國王宣祖一同前往。這就給朝鮮君臣出了個難題。朝鮮是理學氣息極為濃厚的國度,在文化上比中華本土更為保守,思想獨尊朱子,其時風靡大明帝國境內的陽明學尚看不入眼,斥為異端,何況雜有道教信仰成分的關羽崇拜?
因此,無論從這普遍的文化心理來說,還是從具體的祭拜禮儀來說,1598年5月13日漢城崇禮門外的關廟祭典,都給朝鮮君臣出了一個絕大的難題。但是該來的總要來。5月13日,在明軍統帥楊鎬的強烈要求下,朝鮮國王宣祖不得不前往。
1600年,在漢城興仁門外,又一座關王廟破土動工。倡立者是明經理萬世德,明神宗萬歷皇帝亦資助四千兩白銀。此廟的修建,耗時三年,1602年方竣工。客觀地說,此廟的修建,工程浩大,給尚未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朝鮮,帶來相當大的負擔,從各地征調來的民眾和士兵,不得不在農忙時節遠道裹糧而來,因此怨聲盈耳,也招致了朝鮮君臣強烈的不滿。
但是在這樣的文化沖突和困難局面里,關王崇拜,還是在朝鮮慢慢開始生根了。這里有一個無巧無不巧的因素,那就是漢城崇禮門外的關廟落成后,明軍將領和朝鮮君臣五月前往祭關帝,八月,豐臣秀吉死,日本全線退兵。于是,朝鮮出現了一種說法,說關王果然顯圣,克死了豐臣秀吉。
女真侵朝,關公崇拜遭中斷
關羽崇拜在壬辰抗倭戰爭中,傳入朝鮮半島,但在傳入后不久,它的發展就被一個外力中斷了,那就是新崛起的女真勢力。
說起女真勢力,朝鮮人并不陌生。從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起,朝鮮與毗鄰的女真部落間的沖突就一直不斷。
而就在十六世紀末那場明、朝、日的國際戰爭剛爆發時,努爾哈赤就曾請纓,愿起兵三萬,入朝助明軍作戰。這個建議被朝鮮方面拒絕了。如果,在明朝對建州女真還有相當強大的控制力的這一時期,朝鮮同意這些女真鐵騎入朝與日軍作戰,經嚴重的戰爭減員消耗,此后女真勢力是否會那么快地崛起,侵略朝鮮滅亡明朝呢?這卻是無法假設了。
歷史事實就是,經過十六世紀末的那場東亞國際戰爭,明帝國、朝鮮、日本的實力都受到了嚴重的消耗,這為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天賜良機。
就在壬辰戰爭結束僅僅二十年后,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了。此后女真西擊蒙古,東征朝鮮,南討大明,最后的結果就是有明一代一直未能完全征服并納入版圖的蒙古殘部,被女真征服,朝鮮亦在重壓和武力下臣服,沒有側翼之憂的八旗鐵騎,得以順利南下,一路滅大順,滅大西,滅南明,一個迥異于前明的幅員更加遼闊武力更加強盛的帝國形成了,東亞歷史格局又一次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女真人兩度入侵朝鮮。尤其是1636年,后金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后,要求朝鮮臣服,由于朝鮮堅持忠于明朝的立場而對清采取強硬態度,乃親率十萬大軍,進攻朝鮮。清軍很快兵臨漢城之下,朝鮮仁祖被迫投降。
在這場戰事中,據朝鮮方面的史料,漢城外的東關王廟和南關王廟,就是駐屯清軍的核心兵營所在地,尤其是東廟,皇太極的作戰指揮部,就設在這里。
其實這也不奇怪,女真人本就是關羽的狂熱崇拜者。皇太極天聰元年(1627)第一次征伐朝鮮,出征之時,就曾供奉關羽為“三軍之帥”。天聰二年(1628),又于沈陽北門建關帝廟,親賜“義高春秋”之匾。
皇太極1637年征服朝鮮后,在三田渡立起頌揚大清皇帝的功德碑,此后,清史入朝,必往謁的兩個所在就是,三田渡碑,和東關王廟。
這些,都刺激著朝鮮人。由明軍帶來,本來就令朝鮮君臣嘖有煩言的關羽崇拜,又和帶來抹不去的屈辱記憶的清廷關聯在一起,朝鮮君臣的冷淡,也就在情理之中,漢城外的關廟,也漸漸殘毀。
但是朝鮮人眷戀的大明終究未能免于覆亡。1675年,朝鮮肅宗即位,王室對關王廟的態度開始有所轉變。此時朝鮮君臣將對大明的懷念,寄托于當年入朝援軍修建的關王廟,對全國關王廟統一修繕,將祭祀儀式規范化。
十六世紀末壬辰戰爭結束后,代替豐臣氏掌控日本的德川幕府,與朝鮮重新展開和平外交。朝鮮派往日本的使臣,據文獻記載,離京前多在南關王廟舉行餞別宴,并在此脫下官服,換上新衣。出使日本歸來,入宮面君前,又到南關王廟換上官服。之所以會如此,據韓國學者分析,可能是因關王廟之建本就與壬辰倭亂密切相關,因此,那些朝鮮使臣不得不前往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倭國時,為能對倭國之行有精神準備并求得關王保佑,特來此拜謁,同理,從倭國返回的朝鮮使臣們,在入闕面君之前,也要來此感謝關王的庇佑,終能一路平安歸來。
近代以來的關公崇拜
中日締結馬關條約后,朝鮮“獨立”,1897年,朝鮮高宗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高宗皇帝,和著名的明成皇后,都是關羽的崇信者。
在高宗稱帝前的1882年,日本制造漢城事件,陰謀發動侵略,據說高宗忽夢見關王,得到警告,躲過一劫,于是在崇教坊東北隅建一關王廟,次年落成,就是與南廟和東廟并稱的北廟。
關于此廟,還有一種說法是,此廟系由巫女真靈君策劃,明成皇后所建。最初稱為關羽廟,1901年,改稱關帝廟。朝鮮原來的國君在中華朝貢體系里封號是國王,所以朝鮮原來的關廟都叫關王廟,沒有關帝廟,1897年,朝鮮改國號為大韓帝國,高宗稱帝后,亦終于可以賜關羽帝號了。
大韓帝國高宗和明成皇后不但積極為關帝建廟,并且寵信的兩個巫女,賢靈君和真靈君,都聲稱可以令關圣帝君附體,以此干預國政。
只可惜,關圣帝君卻并不能真的保佑這一帝一后,最終二人不免身死國滅。朝鮮,或曰韓國,被日本徹底吞并。
進入日據時代后,朝鮮半島的關廟祭祀被禁止,《壬辰錄》也被列為禁書,大量焚毀。
然而,人民是不甘為奴的,朝鮮半島各地反抗蜂起。某地起兵,關羽這尊三百年前因抗倭而傳來的神靈,又被請了出來:
嗚呼!我韓三千里疆土果是誰所有也?顧非我堂堂舊君之所有耶?二千萬同胞果是誰赤子也?顧非我堂堂舊君之赤子耶!痛矣忿矣!忿矣痛矣!……大將軍誠祝關王:關王憤感,有十萬神兵大助之命,又請命國內名山之靈,暗馴虎豹八九百只為前騎,且凡摩下精兵之散屯各處者,亦至二萬余矣,及更卜登之,則安東府中最吉而登壇,以今十二日為定……
朝鮮半島的關羽崇拜,就這樣,數百年來與抗倭抗日結下了不解之緣。
(《國家人文歷史》孫勇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