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德
摘要:教育要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基于杰出人才培養的需要,區域教育發展的追求,學校內涵發展的需要,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打造了“發現教育”特色品牌。學校立足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完成了“發現型課程”的規劃,制訂了《“發現型課堂”規程》,開展了基于“發現型課程”理念的教材研究、作業設計、備課研究,推動了“發現教育”的課程、課堂建設。
關鍵詞:發現教育;發現型課堂;課堂規程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11A-0046-03
“教育是發現,教育也是引導發現”,“教育的本意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這就是說,教育者首先應該是一個發現者,發現學生的興趣、好奇、好問之本性,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潛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個性支點和夢想起點。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自“發現你自己——小學發現教育的實踐研究”2013年2月被正式批準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以來,“發現教育”的研究就進入了以課程、課堂建設為重點的實踐中了。
一、“發現教育”的研究背景
(一)教育轉型:杰出人才培養的需要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一直在拷問我們:教育如何從知識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創造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每個人生來就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問題在于,社會、教育是否擁有肯定好奇、鼓勵發現的土壤?如今教育的客觀現實告訴我們,教育必須轉型。要實現教育轉型,就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先導,徹底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
“十二五”期間,我校一直在實施以“發現你自己”為核心價值觀的“發現教育”。我們認為,踐行“發現教育”是培養創新型、實踐性人才極為有效的途徑之一,與如今教育轉型的大趨勢吻合。學校一直試圖充分發掘、利用師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價值引領、文化奠基、制度守護,逐步喚醒、發現每一位師生的價值、潛能、個性和力量。
(二)學有優教:區域教育發展的追求
蘇州作為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要求已由“有學上”逐漸升級為“上好學”。因此,蘇州順應形勢,提出“學有優教”。“學有優教”要求學校在轉變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質量上下功夫,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適切的教育。“發現教育”基于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同學生的主體價值,引導學生“發現自我,自我發現”,實現自主成長、個性發展。“發現教育”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把教師教的過程轉變為學生學的過程,把被動接受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發現的學習,實現了教學形態的改進、教學質態的優化。“發現教育”著眼學生未來發展,致力學生潛能開發,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發現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為創新型人才的發展奠定基礎。可見,“發現教育”是一種著眼學生終身發展的優質教育,與區域推進的“學有優教”的行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三)特色打造:學校內涵發展的需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所區域內的窗口單位,打造教育特色已經成為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學校將原有的藝術、科學、體育等優勢項目升級為極具內涵發展意味的“發現教育”特色品牌。孩子的“發現”品質培育意味著他們在獨立與自主、質疑與思考、內驅力與能動性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所以“發現教育”就是孩子快樂成長最好的搖籃。“發現教育”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了一個極佳的平臺,教師的專業成長應該在課堂這個主要舞臺上展現出教師的魅力,引導孩子發現外部世界的精彩,探究發現的方式方法,融入到大大小小的發現活動中去,最終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二、“發現教育”的深度理解
(一)對“發現教育”的新理解
“發現教育”研究之初,我們把“發現教育”定位為以喚醒人“發現自我”的意識,培養人“自我發現”的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如今,“發現教育”已經作為學校的教育哲學和教育追求,其內涵更趨多元與豐富。發現是人類對自我及自然具體而整體的認識和再創造,“發現教育”要呵護學生對未知精彩世界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生活的興趣,保護學生自主探究的天性,引導學生對已知和未知事物進行大膽質疑,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而提出多途徑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發現素質。
“發現教育”提倡兩種發現。一是學生的發現。每位學生都知道自己最想干什么,發現自己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從宏觀上最大限度地去發現,進而才有可能在微觀世界里發現自我,并不斷完善自己。二是教師的發現。教師不但要有強烈的愛心、責任心,還得獨居慧眼。小學生就像一粒種子,只要給予合適的土壤,這顆種子就會發芽。教師應該由內到外地去發現學生的需要,給予他們最合適的教育,教師應該敏銳地察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需要。
“發現教育”有自己的內在結構:發現的主體包括個(我)、群(我們)、類(全人類);發現的方向既指向向外的關系發現(人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系),也包括向內的自我發現;發現的范圍包括局部(具體)的發現、全面(概括)的發現;發現的類別主要包括認識性發現和創造性發現。
(二)對“發現教育”創生點的新挖掘
1.突出自主性。我們認為,學校要優質發展、內涵發展,最大動力是來自師生本身強烈的進取心和成功愿望,師生的自主發展才能推動學校的真正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發現教育”首先強調的是師生“發現自我,自我發現”的自主意識,擺脫長期以來師生被動發展的不良局面。
2.堅持發現性。“發現教育”強調師生成長中發現意識的重要性。“發現”作為“發現教育”的中心詞,在師生生命成長中應得到充分具體的表現。“發現教育”提倡師生在成長過程中多維度地發現自我,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發展的自信,做最好的自己。
3.追求合作共進性。強調師生成長的合作共進性,為教師提供大量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機會,實現發現資源的共享,使師生擺脫某種程度的封閉感與孤獨感,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實現個體優質發展、集體共進成長的目標。
三、“發現教育”的實踐推進
(一)統整化推進:引入高校科研資源助推“發現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學校本著“外鑠與內驅結合”、“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則,邀請南京師范大學博導吳永軍教授加入“發現教育”研究團隊,引領學校的課題研究與實踐,逐步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教師整體的專業化水平。同時,學校根據“發現教育”的頂層設計,成立了“課程項目研究小組”、“教學與評價項目研究小組”、“班級建設項目研究小組”和“校園文化項目研究小組”,每個小組由一位校級領導負責分管,吸納若干學科學術帶頭人、中青年教師加入研究。各個項目研究小組在吳永軍教授的指導下,緊緊圍繞“發現教育”的研究目標和任務,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課題研究工作。
(二)扎根式實踐:“發現教育”理念下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課程是教學的資源,課程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學校課程就是學校的靈魂。教育要轉型,課程建設是核心。因此,學校確立了清晰的課程目標,設計了合理的課程結構,形成了多元的課程形態。在“發現教育”理念指引下,學校完成了“發現型課程”規劃,制訂了《鱸鄉實驗小學“發現型課堂”規程》,正在進行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1.指向學生發現素養培養的教材研究。首先分學科、分學段,以備課組、教研組、項目組為單位進行研討,把現有教材中體現或有利于發現型素養培養的內容加以整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來解讀教材,組織課堂教學。根據課堂教學實踐再進行加工、提煉,形成發現教學的“模塊”,來規范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
2.指向學生發現素養培養的作業設計。每課時、每單元、每周設計一項發現型作業,作業既體現學科特點,也指向學生發現素養的培養。
3.服務于“發現型”課堂的備課研究。根據學科特點,設計備課“模板”,各學科可以開發一個備課流程、一個教案撰寫格式。按此“模板”鉆研教材、設計教學,能充分體現《“發現型課堂”規程》的要求,實施發現教學。具體流程如下:(1)熟悉課標、鉆研教材、收集資料、了解學生等;(2)對照“元素”“規程”,從目標、教法學法、作業設計三方面深入思考;(3)按格式撰寫教案;(4)上課,課上根據學生表現及時調整預案;(5)課后反思,突出發現型課堂實施中的得與失。
四、“發現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研制規程,“發現型課堂”有了制度保障
學校開展“發現型課堂核心元素和教學規程”研討活動,通過教師與專家的深度交流和對話,通過高密度、大強度、多維度的思維碰撞,梳理總結了學校“發現型課堂”的五大核心元素,即“內在學習動機”、“直覺思維”、“深度學習”、“自主性”、“自我反思”,并初步確立了每個元素的亞元素。在這基礎上,研制了《鱸鄉實驗小學發現型課堂操作規程》,為“發現型課堂”及“發現教育”今后的研究、發展、改善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培訓教師,“發現型課堂”有了理念保障
三年來,圍繞“發現教育”和“發現型課堂”,學校已經舉行若干次研討活動,為“發現型課堂”的實施提供了深入交流和探討的平臺,為全面推進學校“發現教育”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培訓活動過后,我們要求教師走上“鱸小講壇”,闡述自己的“發現教育”教學主張,講述自己課堂中的發現教育故事,展示自己的發現課堂實踐成果,讓教師在思想的分享中成長,在觀念的碰撞中成熟。
教育觀念的更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現在,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多起來了,以“發現教育”為選題的雙學年課題多次立項,以“發現教育”為主題的論文有十幾篇發表在省級刊物上,《童眼看世界》系列校本教材多次獲獎。
(三)開展活動,“發現型課堂”有了平臺保障
三年來,學校已經開展了系列性的“發現型課堂”研討活動,校級課題研究重大活動達9次,覆蓋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生活、綜合實踐活動等眾多學科;上研討課的老師達27人次,參與研討的教師做到了全校全覆蓋。同時,年級組層面的發現型課堂研討活動也在有條不紊地積極開展。我們發現,學校的“發現教育”、“發現型課堂”在不斷成熟,教師能扎進“發現型課堂”,以優質課加特色課為追求目標,不斷增強課堂發現力。
“發現型課堂”研究與實踐活動的開展,讓教師提升了實踐“發現型課堂”的自信心。同時,“發現型課堂”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活而自由了”。
責任編輯:楊孝如
Discovery Education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ZHANG Yao-de
(Luxi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constantly discover, promote and achieve themselves. On the basis of outsta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reg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ur primary school has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covery education". Based on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 our school has made a complete plan for discovery courses, formulated rules of such courses, and conducted researches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homework designing, and preparations for lessons, thu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Keywords: discovery education; discovery class; class 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