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事特別多,應景性的東西都要做到,這一個年才算完美。供要擺,祖先要祭,朋友之間要來往,應酬該有的有,仆人也該有意思。總之,要做到皆大歡喜。
從清代到民國,甚至到1950年代,過年的禮俗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但總體來說是由繁化簡,尤其是祭祀活動的淡化到廢除,使得過年的氣氛發生了重要的轉變。春節禮俗的移易,也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生活百年來的斷裂和異變。
年節的假期
舊時歲時節令的禮俗保存到今天的已經不多,我們對很多傳統的歲時節令已經很淡漠了。說到舊俗,上層社會沒有下層社會保留得多,大城市不如偏遠的地方保留得多。我們家雖是漢軍旗人,但是沒有旗人的生活習氣,再加上又有一些新思想,因此并不太講究舊禮俗,真正按照舊俗去過的節日并不是很多。
所謂歲時節令包括兩個含義,一個是一年四季中所說的二十四節氣,還有一個就是一年中的節日。一年中最大的節是三節:端午、中秋、過年———就是年節,從前沒有“春節”這一說。一些特殊行業自有他們自己的節日,比如說挖煤的有窯神節等,但我們這里只說一般民眾都重視的節。
先說年節,年節是一年當中跨度最長的,從頭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就進入到過年階段,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五才結束。舊時北京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過年的準備階段,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過年的“預熱期”。從初八起就要泡臘八醋,熬臘八粥,很多寺廟道觀也熬粥舍粥,這就進入過年的準備階段了。
清代延續古代旬休制度(十日一休),沒有星期六、星期天,但是三節都是有假的,端午、中秋可能放一兩天假,其他時間衙門里都得上班。只有過年這假可長了,什么時候放假呢?從臘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這三天中挑一天,誰挑呢?由欽天監來定日子,這三天哪一天放,欽天監說了算。定了之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衙門和其他各政府機關都按這擇定的日子開始放假。放假之前各部衙門有一個“封印”的儀式,在裝印的盒子上打封條,這天開始就不用印了,也就意味著不辦公了。這一放假不得了,前門五牌樓外的商機就來了,生意好得不得了,各種買賣、飯館子、澡堂子、戲園子,甚至是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都是人滿為患,平常沒有休息的時間,就從開始放假這天進入過年的高潮。
這個假放到什么時候為止呢?一般是到正月十六、十七、十八這三天里,也由欽天監定,欽天監定了以后,上班的儀式是各部堂官(首長)到場開印,正式辦公,過年才算真正結束,這是官方整個過年的全過程。在這段時間中,只有一個部門不能放假,那就是五城兵馬司,他們會更繁忙,要維持地面的治安。
進入臘月二十三,整個市面上就熱鬧得不得了,普通人家開始采辦年貨。北京有很多民俗,比如說臘月二十幾哪天要蒸饅頭,哪天要貼窗花,哪天要掃房。
祭祀與擺供
今天人們老說過年沒年味,為什么?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有一項重要的內容被忽略了,那就是祭祀。沒有祭祀,也就沒有一個家庭的向心力,同時也就沒有了一種儀式感和對先人的崇敬,所以說祭祀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南方很多農村都有祠堂。祠堂是一個宗族社會的重要核心,城里面沒有這個,但也有祭祀。有的大戶人家在外面有自己的家廟祠堂,一般人家就在自己家里面擺供。
今天過年鞭炮齊鳴的高潮,是在除夕午夜交子時的時候。過去不是,過去真正鞭炮最熱鬧的時候是晚上六七點鐘,為什么?因為這個時候開始擺供上祭,所以鞭炮齊鳴。從前也有交子時放鞭炮的,但是基本上還是六七點鐘鞭炮最熱鬧。
漢人和旗人的祭祀不太一樣,漢人講究男尊女卑,男性占主導地位,旗人則不一樣。旗人只有尊卑長幼之分,沒有男女之別,所以《紅樓夢》賈府里面的祭祀是賈母主祭,旗人婦女地位很高,賈母雖然是女流但是輩分最高。
過去大戶人家都有自己的祠堂,可能常年擺著祖宗牌位,但是一般家祭時,到過年的時候才在廳堂現擺出祖宗牌位。在我(趙珩)記事的時候,我家祭祀已經很簡化了,我家有幾十個簡易的牌位,底下是一個木頭塊,上面是一個彎成豎直橢圓頭的鉛條,黃綾子牌位簽可以隨時套在鉛條上,不知是誰的發明。平常放在木匣子里面,到了祭祀的時候一個個拿出來套在牌位上,我的活兒就是往簽條上套黃綾子封套。黃綾子封套上是列祖列宗的名諱,一般是祭五世以內。我套好后不知道次序,那得由我父親去擺。我家主祭跟滿族不太一樣,是由我父親主祭,因為他是祖父唯一的兒子。祭桌前有一個青銅的盤作為奠酒的池,父親手持銅爵,我要用銅壺往銅爵里注酒,然后由父親舉過頭頂后在祭池里奠酒。
奠酒以后就是行禮,過年是大禮,三拜九叩。怎么做呢?叩下去以后磕三個頭站起來肅立,然后再跪下去,磕三個頭,再起來肅立,周而復始三次。一般來說都是左腿微屈,先跪右腿,接著左腿再跪下去,磕頭不是搗蒜式的磕三個頭,是每叩一個頭,上身立起來,再叩一個頭再上身立起來,這樣是三跪九叩。現在許多影視劇中往往在行禮后有個合十的動作,實際上是錯誤的,對先人的祭祀是不用佛教禮儀的。去年,是朱家溍先生十年忌辰,在北京正乙祠有個紀念活動,朱家三姊妹行三跪九叩大禮如儀,姿勢是基本正確的,看得出來是從小訓練有素。
供桌上要有五供,什么叫五供呢?中間是香爐,兩邊是蠟燭,再兩邊是花瓶,這叫做五供。五供可以是銅的,也可以是景泰藍的,也有瓷的,有各種不同的五供,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或者是祖宗傳留下來的五供沿用。蠟預先點好,然后上香,上香一般來說是三炷香一起點,點燃以后分插三炷。牌位前面都有碗筷,列祖列宗不一定每一個人前牌位都有,牌位可能有兩層、三層,只是最前一排擺放碗筷,就是個意思而已。上菜是由傭人拿著提盒傳菜到門口,由女眷來上供,男的一般不管,傭人更不能上供,我家是由我的兩位祖母和我母親端菜到供桌上。香燭從開始擺供要持續到撤供,中間不能斷,香燭要燃盡時就要及時更換,一直到撤供為止。
所有的節日基本上都和祭祀、祭祖、祭鬼神有關系。祭祖不能說都是封建迷信,因為祭祀實際上保留了一種儀式,保留了一種對先人的崇敬,也意味著家族的血緣傳承和倫理。
過年的應景趣味
有一些應景的東西。比如過年要擺果盒,福建的大漆果盒做得最好,也有大漆剔紅的,多的有十幾格,少的也有八格、六格,里面擺各種各樣的吃的零食。普通人家一般來說就是紅棗、落花生、黑白瓜子、核桃仁,北京的一般人家也會擺放蜜餞雜拌兒,像蜜餞杏脯、桃脯、等。有錢人家會用一些南果,比如說福建的大福果、橄欖,廣東的桂圓、荔枝,還有些南方的精細干果,比如說香榧子、小胡桃之類的。
再有一個就是過年的裝飾,今天我們過年擺什么花都可以,蝴蝶蘭、郁金香、矢車菊等,但有些花過去是不能擺的,比如說杜鵑,因為杜鵑泣血,寓意不好。有的花雖然寒素,但就是過年擺的,比如說臘梅、銀柳、綠萼、干枝梅等。廣東人喜歡使用金橘,金橘非常漂亮,彩頭也好。過年時最主要的案頭清供是水仙,過年不能沒有水仙和紅豆。過去一到過年,隆福寺和護國寺兩寺的花局(即花店)都成了花卉的大賣場,當然比不了羊城的花市,但也是熱鬧非凡。就是窮人家也要買盆花回家,屋里總會有一點春意。
在我印象中我家從來不去逛廟會,如果去,則只去廠甸。廠甸主要是古玩業和舊書業,平時店里頭賣的,春節就拿出來擺在街的兩側,就等于是店商擺攤兒。一些低檔的古玩,不太值錢的也拿出來擺在街道兩側,舊書版本更是如此。文化人逛廠甸的多,那個時候舊書比較便宜,一部線裝書,比方說平時索價是15塊錢大洋,也許到過年的時候7塊錢大洋就賣了,能在春節里淘上幾部心儀而價廉的古籍,也是件樂事。還有一些賣年畫的,農村人總要買一些,像戲曲故事或者是吉慶有余等各種年畫。廠甸還有專賣假畫的,居然說是武侯遺墨、張飛親筆,說來可笑至極。過年以前已經是滿街賣年畫、賣春聯的了,正月十五以前是賣花燈的,鄉下人都來了,也能收入不少。
另外,就是過年的時候要給傭人分紅包。從前傭人也最喜歡過年,主人博彩他們抽頭,贏家拿出一些錢來打賞,他們一個過年下來收入不菲。過年事特別多,應景性的東西都要做到,這一個年才算完美。供要擺,祖先要祭,朋友之間要來往,應酬該有的有,仆人也該有意思。總之,要做到皆大歡喜。
(《南方都市報》 趙珩/口述 李昶偉/文 20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