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頂中介”種種陋習亂象令行業協會商會飽受詬病,而近日出臺的《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被解讀為“紅頂中介”摘帽子邁出的關鍵一步。
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供領導干部兼職的位子,人們如此形容行業協會催生的種種亂象。
由于與各級行政機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向有著“紅頂中介”之稱的行業協會開刀一直是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為了消除行政審批的這個“灰色地帶”,7月8日,中辦、國辦印發的《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正式向社會公布,“紅頂中介”徹底摘帽的時刻到了。
脫鉤后謹防藕斷絲連
這次出臺《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的根本目的,是從根本上切斷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之間的利益鏈條,剝離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之間的身份依附。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鳳儀說:“這份文件的基本精神是,行業協會商會的機構、職能、人員管理、資產財務、黨建外事等事項一律與原主辦、主管、聯系和掛靠的行政機關分離。”
但是我國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眾多,機構、職能、資產、人員等情況不盡相同,有的政府背景深厚,有的利益關系復雜,還有的性質難以界定。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實現徹底脫鉤決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必須穩妥審慎。
為此,方案提出脫鉤要堅持試點先行,條件成熟后再全面推開。方案明確,2015年下半年開始第一批試點,2016年總結經驗、擴大試點,2017年在更大范圍試點。各省區市同步開展本地區脫鉤試點工作,首先選擇幾個省一級協會開展試點,2016年底前完成第一批試點和評估。
脫鉤后,原有“雙重管理”體制下依賴業務主管機關實施人事、財務、日常事務監管的體系也將隨之失效。
發展的過程中走了樣
其實,行業協會的建立初衷并非“紅頂中介”。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這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協會商會從不足1000個,發展到2014年底的近7萬個,每年以10%到15%的速度增長。
牽頭主導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的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行業協會商會在政府經濟管理和企業微觀經濟運行中間,能夠起到傳送帶、分流器和上掛下聯的作用。
但由于行業協會商會大多“脫胎”于政府部門,存在先天不足,又缺少市場大潮的洗禮,因此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不符合現代社會組織規則的問題,逐漸變成了“紅頂中介”。環評、水評、能評、安評,手續、關卡、資質、認證……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大領域,“紅頂中介”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它們背靠大樹,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可以做到官場市場通吃,但背后卻是利益交換、權力尋租,甚至滋生出腐敗。
審計署去年6月公布的報告顯示:13個中央部門主管的35個社會組織和61個所屬事業單位利用所在部門影響,采取違規收費等方式取得收入近30億元。這份報告還爆出,中華醫學會一年內召開的160個學術會議,收取醫藥企業贊助達8.2億元。
“紅頂中介”的“四宗罪”
曾有專家為“紅頂中介”總結了“四宗罪”。
其一,行政化色彩較濃,政會難以分開。很多行業協會是隨著政府機構改革和專業部門撤銷設立的,與政府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協會的會長、秘書長等領導大多由業務主管單位推薦,部分協會習慣于依靠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工作,有的至今仍然與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自主性較為欠缺,容易成為行政主管部門權力的延伸。
其二,代表性不強,覆蓋面較窄。我國行業協會從發展初期就本著跨部門、跨所有制、跨系統的“三跨”原則發展,但至今仍有很多行業協會的會員主要局限于原系統的國企。
其三,自身結構不合理,難以發揮轉方式、調結構的獨特作用。縱向來看,有的行業已經萎縮,協會仍然存在;有的行業發展迅速,產業已然細化,卻難以成立相應的協會。橫向來看,我國行業協會發展整體上與各地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在區域上呈現出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的梯度減弱趨勢。
其四,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行為有待規范。一些行業協會職能不充分,缺乏自我發展能力。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在放權,政策在加力,目的都是要促進企業發展,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如果讓一些‘紅頂中介阻礙了深化改革進程,就到了徹底清理整頓它們的時候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占斌說。
法治化才是正途
從去年底至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多個文件,直指“紅頂中介”亂象,包括精簡審批事項、規范中介服務、實行企業投資項目網上并聯核準制度,在政府信息公開中要求推進中介機構的信息公開,清理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等。
7月8日的《總體方案》,則打算實現“紅頂中介”徹底摘帽。既要摘下帽子,也要找到位置,通過法治使行業協會商會走上正常軌道、真正成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是這項改革的最終目的。
方案已經明確,要加快推進行業協會商會立法工作。“要通過立法確保行業協會商會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生命周期發生的主要法律關系都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
現在有理由展望一個全新的行業協會商會格局了。未來走向法治化軌道的行業協會商會應當是這樣的:適應新常態、新規則、新要求,有完善的治理結構,有規范的自身行為,專業服務水平提升,能夠引導企業規范經營,積極反映會員訴求,維護會員合法權益,真正成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
(《國際先驅導報》201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