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斌
發病情況 ?近年來,非典型新城疫對雞的危害越來越大,越來越隱蔽,也是目前在生產中難以達到穩定控制的一個疾病,該病依然是養雞生產中的最大威脅,因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否則稍加疏忽必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尤其是產蛋雞發病呈上升趨勢,現將筆者15年的臨床診療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
流行情況 ?本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多集中于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尤以每年的春節前后最為嚴重,多呈大面積流行。180~300日齡的高峰蛋雞最易發生,130~150日齡的初產蛋也易感染,350日齡后的產蛋雞極少發病或發病較輕。蛋雞飼養集中的區域發病率高,傳播迅速,癥狀嚴重,病程長,且易反復發作。嚴格按照當地免疫程序進行科學免疫的雞群發病率低,產蛋下降少,病程短;忽視局部免疫,不注重衛生管理的雞群發病率高。一般產蛋下降20%~30%,嚴重的產蛋下降50%以上。死淘率一般為0.5%~1%,重者高達3%~8%。
癥狀及病變 ?初其大群狀態基本正常,僅有輕微呼吸道癥狀,2~3d后呼吸道癥狀加重,表現為呼嚕、伸頭。個別雞精神不振,采食略有降低,糞便稀薄,伴有黃、白、綠稀便。隨著病程的發展,產蛋開始下降,輕者5~7d下降20%~30%。重者2~3d產蛋降至20%~30%,甚至停產,病程5~7d。一般大群精神狀態恢復較快,但產蛋恢復慢,輕者15~20d,產蛋恢復到85%以上。重者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產蛋水平,30~40d僅能恢復到50%~75%左右的產蛋率。發病期死淘率一般為0.05%~1%。產蛋下降期較少出現劣質蛋,但在恢復期出現大量的白殼、薄殼、沙殼及無殼蛋。有些產蛋雞群發病后,外觀精神、采食量、糞便基本正常,僅表現為明顯的產蛋下降,蛋殼發白、幾乎無死亡,但已出現假母雞。
主要病變:氣管環出血,個別雞腺胃乳頭出血,十二指腸彌漫性出血,偶見“棗核樣”病變,大部分雞盲腸扁桃體出血、腫脹,部分直腸有條紋狀出血,個別雞伴有卵黃性腹膜炎。
綜合控制技術預防措施:注重衛生管理,強化消毒措施,減輕環境污染。定時清除舍內外污物及糞便,保持潔凈的飼養;每周用消毒劑帶雞消毒1~2次,每月對外環境用火堿消毒1次,對病死雞及糞便做好無害化處理。切忌亂丟病死雞、隨便存放雞糞;切斷傳播途徑,減少感染機會。雞舍應設防護網,防止飛鳥進入;避免非飼養人員特別是病死雞收購人員及雞糞販運人員進入。對裝運雞蛋、飼料用具徹底消毒,以減少感染機會;加強飼養管理,控制慢性疾病,提高肌體抗病力。采用高品質飲料,保證營養均衡,提供適宜環境條件,舍溫保持在18~22℃為宜,合理通風,保持一定的溫度,定時補給光照。根據天氣情況及雞群狀態適量投服藥物,以控制沙門菌、大腸桿菌、支原體、球蟲、絳蟲、蛔蟲等疾病,使肌體保持較好的抗病力;設計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時做好免疫接種,以提高肌體特異性抗病性。120~130日齡用新城疫Ⅳ系疫苗點眼、滴鼻,用新城疫滅活苗注射免疫。180~200日齡用新城疫C-30疫苗飲水免疫1次,以后每2~3月用新城疫Ⅳ飲水。根據當地流行病學及抗體檢測情況,采用新城疫Ⅳ系點眼、滴鼻,同時注射滅活苗。
撲滅措施:提供合理的溫度及通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淘汰部分無治療價值的病弱雞只并進行無公害處理。每天對雞舍帶雞消毒1次,每周對舍外消毒3次,以減輕病原對環境的污染。用恩諾沙星或強力霉素大群投服,以提高肌體抗病力,控制細菌病繼發感染。用新城疫Ⅳ系或者新城疫C-30疫苗進行點眼、滴鼻,切忌注射新城疫Ⅰ系疫苗,以免引起較大死亡,以避免交叉感染。
小結 ?近年來,在商品蛋雞生產過程中,雖然人們對其免疫及管理給予了高度重視,但由于養殖密度不斷加大,環境污染嚴重,營養不平衡及多種免疫抑制因素及強毒株的影響,新城疫在養雞生產中發病率仍居高不下,其中產蛋高峰雞群新城疫發病更趨嚴重。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引發產蛋大幅度下降的疾病中,新城疫發病率占70%左右。一般產蛋高峰雞群產蛋下降20%~30%;嚴重的產蛋率降至20%~30%,甚至停產。新城疫已成為嚴重危害商品產蛋雞的傳染病,切實做好新城疫的防控是穩定蛋雞高峰生產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