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林紅梅 張小鋒



摘要:為探求沿海地區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的最適栽培密度,選擇在江蘇沿海東臺西瓜主產區,進行了雙大棚西瓜每667m2栽植955株、836株、765株3個不同密度的對比試驗。通過不同密度處理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的植株長勢、產量、品質、效益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在江蘇沿海相同棚型結構和栽培管理條件下,種植小果型西瓜,適當提高栽植密度,產量、效益會隨之增加,并以每667m2栽植836~955株為宜。小果型西瓜合理密植栽培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值得江蘇沿海地區廣大瓜農在生產中借鑒。
關鍵詞:小果型西瓜;不同密度;產量;品質;效益
東臺市地處江蘇沿海。近年來,隨著市場農業的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加快,該市大棚西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成為全國小果型西瓜大棚栽培面積最大的(縣)市。大棚西瓜已成為東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以地名申報的“東臺西瓜”商標獲準國家工商總局注冊,并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和江蘇省二十個最佳地名商標之一。東臺西瓜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中國名牌農產品。2015年東臺市西瓜面積達到1.76萬hm3,占江蘇省西瓜總面積的20.56%,西瓜種植收入超過18.5億元。雙大棚多層覆蓋栽培是東臺西瓜早熟栽培的主要方式。為探求沿海雙大棚西瓜的最適栽培密度,我們設計了雙大棚西瓜3種不同栽培密度對比試驗,通過不同栽培密度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的植株長勢、產量、品質效益進行比較分析,為沿海地區雙大棚小果型西瓜高效栽培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供試小果型西瓜品種為臺灣農友公司‘小蘭;大棚為雙大棚鋼架、塑膜覆蓋,小拱棚為竹片棚架、塑膜覆蓋。
1.2試驗方法
試驗在東臺市五烈鎮西瓜種植大戶胡國春種植大棚西瓜棚內進行。統一采用穴盤基質育苗,2014年1月1日播種,1月10日出苗,2月15日移栽,采用雙層鋼架大棚+小拱棚+地膜,實行3棚4膜覆蓋栽培。棚架構型采用統一規格標準,大棚寬5m,大棚長45m,棚頂高1.8m,大棚面積均為225m2。根據本地瓜農的種植習慣,試驗分設3種不同西瓜栽培密度,2行種植,行距統一為2.5m,株距分別設為0.28、0.32、0.35m(cK),具體安排見表l。試驗大棚順次排列,1次重復。采取3蔓整枝,第1批瓜每株留果1個,其他栽培管理各處理問一致。
1.3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土壤為黏壤土,地勢平坦,排水暢通,肥力中上,經檢測土壤(0-30cm土層)養分含量堿解氮(w,下同)88.0mg·kg-1,有效磷20.5mg·kg-1,速效鉀87.3mg·kg-1,土壤有機質含量15.1g·kg-1,pH值為7.4,適宜種植西瓜。冬前每667m2施2000kg腐熟有機肥,耕翻凍垡。大棚搭建地膜覆蓋前每667m2施45%硫基復合肥50kg。
1.4調查測定項目
調查記載不同密度處理西瓜的移栽期、伸蔓期、第l雄花開放期、第1雌花開放期、授粉期和成熟采收期以及西瓜主要生育期的主蔓長度和莖粗度。測定不同密度處理的西瓜單瓜質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小區產量、效益。小區西瓜產量以各處理收獲實際產量計算,在西瓜成熟期各處理取10個代表性的西瓜進行品質(果皮厚度、中心和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密度處理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生育進程的影響
從3個不同處理雙大棚西瓜移栽期、伸蔓期、第l雄花開放期、第1雌花開放期、授粉期和果實成熟期考察記載的結果來看,以密度最高的c1的第一雌花開放時間最早,分別較C2和C3(CK)提早1d,但密度不同對頭茬西瓜的成熟時間影響不大,3個處理都在5月2-3日,這表明在一定范圍內,栽培密度增加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的生育期沒有明顯影響(表2)。
2.2不同密度處理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不同生育期主蔓長度和莖粗度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密度處理雙大棚小果型西瓜在開花期以及成熟期的主蔓生長長度差異不明顯(表3),但不同密度處理的雙大棚小果型西瓜伸蔓期和開花期的莖粗度有隨著密度增加而明顯減小的趨勢。這表明雙大棚栽培小果型西瓜適當降低密度才有利于個體生長。
2.3不同密度處理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不同密度處理頭茬瓜單瓜質量和品質考察結果表明(表4),雙大棚小果型西瓜果皮厚度與密度處理沒有明顯關系,而單瓜質量則隨著密度的增加略有降低,其中密度最高的處理(c1)單瓜質量為1.53kg,已完全達到優質小果型西瓜的質量要求。再從不同密度處理西瓜產量調查考察結果(表5)看,以處理(c1)產量最高,為667m2產量3613.4kg,分別比C2高111.8kg增產3.2%,比CK增產395.5 kg增產12.3%。這表明在本試驗3個不同處理范圍內增加密度,對提高產量較為有利。
2.4不同密度處理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經濟效益的影響
不同密度處理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經濟效益調查統計分析表明(表6),在相同的大棚設施條件下,由于小果型西瓜栽培密度不同,對667m2產量和經濟效益有著明顯的影響。C3(CK)凈收入最低為667m21973.00元,C1凈收入最高,達到3353.00元,比C3(CK)增加1580.00元,增收80.1%。C2凈收入次之,為3109元,比C3(CK)增加1136.00元,增收57.6%。這表明,沿海雙大棚小果型西瓜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栽培密度,可以有效增加產量和效益。
3.討論與結論
本試驗所得結果與張保東等的試驗結果基本一致。但南于栽培管理方式差異,本試驗栽培密度稍低,因此,每667m2產量與前人結果相比略低。在本試驗中,栽培密度不同,對果實品質影響不大,可溶性同形物含量中邊差在合理區間內;但對產量影響顯著,因而影響到綜合經濟效益。通過不同密度處理對雙大棚小果型西瓜生長發育和產量效益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在相同栽培管理條件下,西瓜的生育進程與西瓜的品種特性、棚內溫度有關,與栽培密度關系不明顯。其生長期的主蔓長度、莖粗度因栽培密度增加而略有減少。
在江蘇沿海地區相同棚型結構和栽培管理條件下,適當提高栽培密度,每667m2產量和效益隨之增加,在行距(2.5m)不變的情況下,以株距0.28m栽培的西瓜產量、品質、效益最好,株距0,32 m的次之。由此可見,江蘇沿海地區5.0m跨度、1.8m棚高的雙大棚小果型西瓜,以行距2.5m、株距0.28-0.32m,每667m2密度836-955株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