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陽



摘要:為探討南京地區韭蔥采種技術問題,以美國韭蔥為供試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對韭蔥生長、發育、種子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播期對韭蔥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韭蔥8月中旬至9月上旬播種,生長旺盛,植株高度、假莖粗度、開展度、葉片數量等優于9月中旬播種;采種產量,9月上旬、8月下旬播種顯著優于8月上旬、9月中旬播種,其中9月上旬播種最高為每667m22132.9kg。在南京地區韭蔥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種,均能夠正常生長、采種;韭蔥采種的適宜播期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關鍵詞:韭蔥;播種期;生長發育;采種
韭蔥(Allium porrum L.)為百合科蔥屬2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地中海沿岸及歐洲中南部地區,上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韭蔥主食假莖、嫩苗和花薹,有蔥和韭菜的氣味,辣味淡,生熟食均可;其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鈣及微量元素硒等,抗病毒、降血脂等藥用價值顯著。韭蔥在歐美地區廣泛栽培,目前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韭蔥栽培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高,667m2產量可達10000kg,逐步被市場接受,成為重要的冬春蔬菜,栽培面積逐年增加。韭蔥種子需求量逐年增大,但韭蔥種子壽命短,生產上需年年制種,因此韭蔥種子的生產技術對實現自給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韭蔥屬于綠體春化型作物,對光照、溫度比較敏感,在種子生產中由于播種期選擇不當,影響韭蔥制種產量和質量的問題較多。目前,關于韭蔥制種技術,播種期與種子產量關系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本試驗通過對不同播種期的比較試驗,研究播期對韭蔥生長發育、采種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確定南京地區韭蔥繁種最佳播種期,為韭蔥種子生產提供指導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美國韭蔥,由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提供。
1.2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在南京市蔬菜科技園內進行。試驗地土壤為黃壤土,肥力中等,有機質(ω,下同)21.7 g·kg-1,全氮(N)1.67g·kg-1,有效磷(P)45.8mg·kg-1,速效鉀(K)124.9 mg·kg-1,pH5.8。試驗地前茬為茄子。試驗設4個不同播期,即8月15日(T1)、8月25日(T2)、9月5日(T3)和9月15日(T4)。采用有機基質穴盤育苗;栽培田塊結合整地,每667m2施商品有機肥500kg,三元復合肥(N、P、K>30%)40kg,翻耕耙細,做成寬1.8m的高畦,鋪設滴灌。株、行距20cm×20cm,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0.4m2。其他栽培管理,越冬前、抽薹前,結合澆水分別追施三元復合肥(N、P、K≥30%)10kg。
1.3指標測定
1.3.1形態指標用直尺測定植株高度、開展度、花薹長度。用游標卡尺測定植株的假莖粗度。記錄植株的葉片數量、單位面積花薹數量。
1.3.2種子產量指標用臺秤測定小區面積種子產量。用天平測定千粒重。
試驗數據采用Exeel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播期對韭蔥生長發育的影響
不同播期對韭蔥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影響。韭蔥發芽適溫15-18℃,生長適溫晝溫為18-22℃、夜溫為12-13℃,溫度較高或較低均影響韭蔥種子發芽、出苗后的生長和春化時營養體狀態。不同播種期處理,抽薹期差異較大,由表1可知,處理T2(8月15日播種),抽薹最早,為翌年5月25日;而播種最早的處理T1,抽薹晚于處理2,為翌年5月30日;處理T4(9月15日播種),抽薹最晚,為翌年6
由圖1-A-D可知,不同播期對韭蔥的植株高度、假莖粗度、開展度、葉片數量等均有一定影響。秋植韭蔥,前期生長緩慢,翌年春季溫度升高后生長加快,進入開花結果期生長減緩并漸停。
生長前期,各處理間的植株高度差異不大;生長中后期,植株高度依次為處理T2、T3、T1,均顯著高于處理T4;抽薹前,處理T1、T2、T3、T4植株高度分別為120、134、122、101cm(圖1-A)。
假莖粗度,全生育期處理Tl、T2、T3均優于處理T4;春季溫度升高后,處理T2、T3生長速度快,假莖粗度優于處理T1;抽薹前,處理Tl、T2、T3、T4假莖粗度分別為1.32、1.42、1,40、1.23cm(圖1-B)。
開展度,處理T2明顯優于其他處理;處理Tl、T3間差異不大,且優于處理T4;抽薹前,處理T1、T2、T3、T4開展度分別為131、139、134、119 cm(圖1-C)。
葉片前期生長緩慢,春季溫度升高后生長加快;春化時,處理T1、T2、T3、T4葉片數量分別為5,3、5,4、5,1、3,8片;抽薹時葉片數量,T1明顯多于其他處理,平均8.1片;T4最少,平均5.6片(圖1-D)。
2.2播期對韭蔥采種產量的影響
韭蔥生長至3片真葉以后,需低溫、綠體通過春化;春化時營養體狀態對韭蔥生殖生長和采種產量有較大影響。由表2可知,不同播期對韭蔥抽薹、花薹數量、種子產量及千粒重均有一定影響。
不同播期處理花薹長度有差異,依次為處理T2、T3、T1、T4,處理T2(8月25日播種)花薹最長,為125cm。
不同播期對韭蔥種子產量的影響,單位面積內花薹數量,處理T2(8月15日播種)最多,為75個,其次為處理T3(9月5日播種)、Tl(8月15日播種),T4(9月15日播種)最少57個;每10個花序種子產量依次為處理T3、T2、T1、T4,其中處理T3最高,為27.3g;處理T3、T2的667m2種子產量相近,分別為132.9、122.6kg,與處理T1、T4間存在5%顯著性差異,處理T4產量最低,為46.0kg。
不同播期對韭蔥種子質量的影響,處理T3、T1、T2種子飽滿,具6棱,黑色,種子活力顯著優于T4。種子千粒重依次為處理T3、T1、T2、T4,處理T3最高為3.115g,處理T4最低為2.808g,處理T3與T1、T2和T4間存在顯著性差異。
3.討論與結論
韭蔥的采種產量、質量與播種期有密切的關系。韭蔥為綠體春化作物,當植株營養體達到一定大小時,接受低溫感應通過春化階段,在長日照條件下抽薹開花。本試驗研究發現,不同播種期對韭蔥種子發芽和營養生長影響較大,在一定范圍內,韭蔥播種期越早,冬前苗齡越大,植株高度、假莖粗度、葉片數量與抽薹率越高,抽薹越早;一定范圍內,越冬前植株高度、假莖粗度、葉片數量與抽薹率呈正相關。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種,韭蔥發芽、出苗和出苗后生長較快,營養生長期溫度適宜,營養體發育充分,促進了生殖生長;8月上旬播種,正值高溫季節,種子發芽慢,出苗后生長遲緩,前期營養生長受到影響,春化階段營養體與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種差異不大,但植株老化,感受低溫能力較弱,抽薹率反而降低;9月中旬播種,出苗較慢,春化時營養體發育不充分,影響了生殖生長。本試驗發現,合理的播種期可使韭蔥春化階段營養體達到最佳的生長狀態,促進抽薹期提前、抽薹率提高。
本試驗表明,韭蔥不同播種期的產量和質量都不一致,且存在顯著差異,播種期是影響韭蔥采種的一個關鍵因素之一。不同播期處理均能通過春化,獲得種子,但春化時營養體狀態對韭蔥抽薹和采種產量、質量有較大影響。各處理越冬前苗齡均在3葉以上,9月中旬播種葉片數量最少,為3.8片,其他處理均在5片以上;抽薹率,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種>8月中旬播種>9月中旬播種;采種產量,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種為122.6、132.9kg,與8月中旬、9月中旬播種處理問存在顯著性差異;9月上旬播種處理,其種子飽滿,千粒重為3.115g,與8月中旬、8月下旬播種處理和9月中旬處理存在顯著性差異。
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播種期對韭蔥采種產量和質量有顯著影響。不同播期處理韭蔥均能正常生長發育,但不同播期處理影響營養生長和春化時營養體狀態、葉片數量、植株高度、開展度、假莖粗度等,進而影響采種產量和質量。南京地區可以實現韭蔥秋植栽培留種,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種均能夠正常生長、采種;韭蔥采種的適宜播期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