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 王巖
【摘要】本文以20世紀30、40年代東北淪陷時期城市音樂活動為研究對象,內容涉及專業音樂團體、業余音樂團體的音樂活動,并對日偽統治時期東北城市音樂生活狀況及其影響進行闡述。
【關鍵詞】日偽時期;東北城市;音樂活動
20世紀30、40年代的東北處于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之下,由于自古以來東北即屬于邊疆地區,文化發展相對封閉和滯后,加之“九·一八”事變后被日本徹底占領,致使其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處于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并存的狀態。在音樂方面,中國的傳統“雅樂”因曲高和寡,少人問津;而在日偽當局所提出的建立“新滿洲音樂”和“普及世界近代音樂”的宗旨下,西方音樂雖得以大量演出,但其卻未被東北人民廣泛接受;同時為了維護統治,日偽當局又演出美化侵略和鼓吹軍圍主義的音樂作品強迫東北人民接受,使得東北的音樂生活更加令人窒息。此時,伴隨來自關內的無聲電影配樂的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有聲電影的進步電影歌曲、軟性歌曲、兒童歌舞曲等紛紛傳人東北,這些構成r當時城市群眾音樂活動的主要內容。筆者儀從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等地的音樂團體活動、群眾音樂活動進行論述。
一、專業音樂團體
(一)新京音樂院
由日偽政府建立于1939年4月1日,是集創作、研究、演出、調查、培訓教育與組織領導于一體的綜合性音樂團體,隸屬日偽政府巾務院總務廳弘報處管轄。其機構包括新京交響樂團、新京吹奏樂團、新京合唱團、滿洲樂部等。機構巾的新京交響樂團是其主要演出團體,以演出西方經典音樂作品和宣揚“日滿協和”、“大東業共榮”的音樂作品為主;機構巾的滿洲樂部雖進行所謂雅樂的搜集和演奏,但實則是為其建立偽滿洲圍捏造所謂的理論依據,并進行反動的奴化宣傳。從這些可見新京音樂院并非一般的演出、研究和音樂教育機構,而是受日偽政府領導的半政治機構,在整個東北的專業音樂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新京音樂院也徹底瓦解。
(二)哈爾濱交響管弦樂協會
1936年4月,日偽機關整合了“哈爾濱交響樂團”、“哈響喜歌劇團”、“哈響吹奏樂團”、“哈響哥薩克合唱團”、“哈響輕音樂團”、“哈響巴拉萊卡合奏團”六個音樂團體,成立J,“哈爾濱交響管弦樂協會”。“哈爾濱交響樂團”作為協會的主要演出團體,除演出西方的交響樂、舞劇、合唱曲、歌劇音樂外,也需要演出鼓吹軍國主義的樂曲。同時交響樂團的恒例(定期)音樂會、大眾性免費音樂會以及與新京交響樂團的交流聯合巡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東北交響音樂的發展。日本宣布投降后,哈爾濱交響管弦樂協會宣告解體。
(三)宮內府樂隊
是1932年溥儀在東北長春稱帝后,組建的西洋管弦樂隊,是溥儀的“御用”樂隊,主要用于慶賀典禮、宴會、儀仗及娛樂,其隊員由日本海軍軍樂隊隊員和招收的15歲以下學員組成。樂隊雖為“御用”,但其演奏曲目需日本人掌管的“掌禮處”審核后方能演奏,可見日本人對音樂控制之嚴密。樂隊成員分為樂長、樂士、樂副、樂生四個等級。1945年8月9日,“官內府樂隊”解散。
(四)滿洲國樂社
成立于1933年7月的滿洲國樂社,以培養祀孔的樂生為主,聘請對圍樂研究有素養的許雨香任教,招收40名學生,于孔廟內學習江南絲竹、昆曲演奏,并為偽滿皇帝進行國家祭奠等儀式奏樂。圍樂社的成立是日偽政府為實現其“工道”治國的目的而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用“祀孔”國樂來麻痹人民大眾的目的。1938年6月,該社解體。
(五)薰風音樂會
成立于1941年,會長朱炳揚,該社因部分成員來自“滿洲圍樂社”而擅長演奏“雅樂”和“廣東音樂”。團體經常參加廣播音樂會和公開演出活動,曲目以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為主。1943年曾錄制20余張唱片;1944年曾與“哈聲樂團”、“新京劇團”赴奉天(沈陽)、四平、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巡演,其后部分成員受到日偽統治者迫害而較少演出,直至日本戰敗后該會停止r活動。薰風音樂會因其成員的專業水平較高,所灌錄的唱片曾經廣為暢銷,在東北三省及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
(六)哈爾濱聲樂團
該團建立于1941年,是一個以演奏和推廣平民百姓所喜愛的輕音樂為宗旨的專業輕音樂團,樂隊編制以西洋管弦樂器及流行樂器為主,樂手具有較高的演唱、演奏水平,經常演奏的作品如《藍色多瑙河》、《溜冰網舞曲》等輕音樂曲,在哈爾濱群眾中受到廣泛歡迎。多次為日偽政府的“放送局”廣播音樂節目,曾演播《滿洲姑娘》、《陽春小曲》、《賣糖歌》等殖民色彩節目。1946年4月哈爾濱解放前夕解體。
二、業余音樂團體
(一)哈爾濱口琴社
是在1935年,由地下工作者金劍嘯、姜椿芳、侯小古組織愛國青年建立的進步音樂社團,以德國人的“孔氏洋行”為基地,進行口琴的培訓與演出活動。在1935至1937年期間,多次在哈爾濱的巴拉斯電影院舉行口琴齊奏、重奏及獨奏演出,曾創作演出了表現“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中國領土殺害中國同胞的口琴合奏曲《沈陽月》,受到很大歡迎,推動了東北反滿抗日活動的發展。1937年4月,日偽特務對口琴社成員進行迫害,逮捕多人,口琴社活動被迫停止。哈爾濱口琴社雖然是一個業余音樂社團,但其成員積極團結抗日力量,宣傳抗日精神,鼓舞民族士氣的勇氣,在東北近代音樂歷史上是值得肯定的。
(二)哈爾濱FY合唱團
在日偽政府推行“國策”音樂的政策下,“哈爾濱中央放送局”組織中小學音樂教師和學生成立了“FY合唱團”,并特邀“哈響”的鋼琴家風托瓦妮擔任鋼琴伴奏。合唱團排練和演播的內容有合唱、小合唱、二重唱、四重唱、男女生獨唱等,曲目以愛國進步的內容為主,這在當時來說是難能可貴的。“FY合唱團”的活動既豐富了哈爾濱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為新中國的音樂事業培養了音樂人才。
(三)奉天自娛俱樂部
這是一個創辦于20世紀初的以演奏笙管樂為主的業余音樂社團,最初稱“奉天國樂社”,后因日偽當局禁止市民“結社”,故改稱俱樂部。其主要成員皆是社會中的中低層市民及學生,演奏的主要樂器包括笙、管、笛、蕭、二胡、四胡、三弦、打擊樂器等。俱樂部樂隊除了每月為電臺演播節目外,還舉辦文藝晚會、露天音樂會和慰問演出。1933年至1943年,為多家唱片公司錄制有多張唱片,內容包括《千聲佛》、《小華巖》、《孟姜女》、《梅花三弄》、《萬年歡》等笙管樂、絲弦樂曲,1947年因組織者病逝而停止了音樂活動。
(四)青云音樂會、古風音樂會、春風音樂會
三個業余音樂團體分別在沈陽、哈爾濱和營口,均是以中小學教師、青年學生及工人為主組建的業余音樂社團,以自娛的方式進行廣東音樂、流行歌曲的排練和演出活動,三個團體因在各自當地小有名氣皆為電臺錄制和播送過音樂節目,為日偽時期有一定影響的音樂團體組織。
三、群眾音樂活動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東北處于日偽政權的嚴酷統治和殖民文化的奴役之下,城市市民的音樂生活呈現出多種形式內容并存的狀態。伴隨著從關內傳人的電影和唱片,廣東音樂、江南絲竹、電影歌曲、言情歌曲在東北的各大中城市開始流傳。
廣東音樂和江南絲竹樂因其特有的中國民族風格,在當時備受推崇。因為作品內容中無明顯的政治色彩,且屬于日偽政權建立“新滿洲音樂”的范疇,所以允許公開演出和演播。經常演奏的廣東音樂有《昭君怨》、《小桃紅》、《三潭印月》、《雨打芭蕉》、《旱天雷》、《平湖秋月》等作品;江南絲竹有《云莊》、《三六》、《梅花三弄》、《小霓裳曲》等;除此之外,還有民族器樂合奏曲,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和器樂獨奏曲《病中吟》、《光明行》等。
“滿映”作為日偽政權的文化宣傳機構,為了執行國策電影的主旨,在這一時期拍攝了一些宣揚軍國主義,美化拓殖殖民以及侮辱歪曲中國人民形象的電影。由“滿映”中的日本女演員李香蘭(山口淑子)為電影《蜜月快車》、《白蘭之歌》、《鐵血慧心》等電影所演唱錄制的歌曲,如《白蘭之歌》、《可愛的那顆星》、《蘇州夜曲》等卻被日偽宣傳放送部門大力提倡,但這些歌曲卻被中國人民所厭惡和憤恨。除了這些歌曲之外,由中國近代作曲家創作的電影歌曲,其旋律深情、流暢,也很受當時城市市民的歡迎,如陳歌辛作曲的電影《漁家女》主題歌《春風野草》、《群鶯飛》以及嚴工上、梁樂音、黎錦光等人的歌曲均是當時的代表。在舞廳、酒吧等場所多流傳一些內容低俗的軟性歌曲和黃色歌曲,如《特別快車》、《毛毛雨》、《桃花江》等以及舞曲、爵士樂以迎合娛樂場的聲色犬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從上海、北平地區傳人的抗日進步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松花江上》、《滿江紅》等卻被認為有反滿抗日的嫌疑而遭致禁唱,只能在革命進步組織秘密集會時演唱。
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后,日偽統治者提出了“中等教育以施行在實業教育或實務教育為主之國民教育,養成堪為國民之中堅者為本旨”的總要求,并把基礎教育作為殖民奴化統治的重要工具。在這一時期,強制音樂教師在課堂巾教唱《滿洲國同歌》、《向滿洲進軍》、《軍艦進行曲》、《滿洲姑娘》、《陽春小唱》等為日偽政權歌功頌德的歌曲。但一些愛國教師,利用一切時機教唱學生熱愛祖同、熱愛大自然之情的歌曲,如《可憐的秋香》、《真善美》、《落雪》、《送別》、《天倫歌》、《感舊》等,以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之心來抵制日本軍國主義的淫威。有的教師甚至冒著危險與敵人明爭暗斗,如長春市第二巾學教師葉長春在課堂上教唱從關內傳人的進步歌曲《漁光曲》、《開路先鋒》、《賣報歌》;哈爾濱中學教師劉忠教唱自己為中國古詩詞譜寫的歌曲《虞美人》、《長恨歌》等鼓舞學生們的愛國熱忱。
外國的輕音樂在這一時期的東北各劇院、音樂廳甚至是舞廳中演出較多,這是因為其符合了日為當局所提倡的“普及世界近代音樂”的宗旨,常見的作品如《快樂的家庭》、《東方舞》、《風流寡婦》、《珂伯加進行曲》、《雪車團》、《快樂的農夫》等,西方的交響音樂作品、歌劇、舞劇的演出,在東北的城市中培養了一部分欣賞并喜愛西方音樂作品的聽眾。
縱觀上世紀的這一段音樂歷史,雖然日偽統治者為實現“大東業共榮”的政治目的,借助并把持音樂進行政治宣傳,維護其殖民統治,但這反而激起了廣大東北人民的民族自尊和抗日熱情,并體現在了對于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和進步歌曲的熱情上;同時殖民地的多元文化屬性也促使中外音樂文化在東北地區的相互交流,西方音樂作品、日本近代音樂作品和民族音樂、中國近代音樂和傳統音樂在這一歷史時期共同流傳于東北,因此形成了近代以來東北的各大城市接觸外國音樂較早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