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莎
【摘要】王在我研讀過文摘《是民歌,還是王洛賓的創作歌曲?》、田聯韜文《用法律觀念審視王洛賓西部民歌的著作權》、劉再生文《批評者,批也,評也——對“王洛賓熱”現象的思考》、王仲民文《王洛賓的歷史貢獻和音樂美學特點》等關于“王洛賓熱”的文章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即“我如何評價“王洛賓熱”?”本文將從王洛賓的藝術貢獻、“王洛賓熱”的原因、如何看待王洛賓的著作權以及我對當時就其“王洛賓熱”論戰的思考這四個方面對其現象進行評論。
【關鍵詞】“王洛賓熱”;論戰談起
王洛賓出生于1913年,1931年考入北平師范學校藝科學習音樂,1938年春為西北戰地服務團派去新疆開展工作,從此開始了搜集新疆、甘肅等地的民歌工作。他在《工洛賓自傳》巾寫道:“1939年我隨抗戰劇團背著行裝到甘肅各地演出期問,每到一個地方就抓住-切機會搜集民歌。”他先后搜集了《達坂城》、《掀起你的蓋頭來》、《青春舞曲》、《流浪之歌》、《我等你到天明》、《羊群里躺著想念你的人》(即《在那遙遠的地方》)、《瑪依拉》、《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等一批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民歌。1941年在蘭州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關人監獄,度過了三年鐵窗生活。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在新疆軍區文工團工作。1960年被錯誤地戴上“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的帽子,被捕入獄,在監獄里度過了漫長的15年。1979年冤案得到徹底平反,后到烏魯木齊部隊政治歌舞體團T作。1993年3月,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工洛賓作品自選集——情的夢》。在該書巾,收進了他搜集記錄的70首民歌以及一部分他創作的作品。在該書的白序巾工洛賓寫道:“本集中二分之二是舊作,大部分已流傳在世上,另外有三分之一是今年的新作品。”自選集中特意刊登了臺灣作家三毛寫的題為《中國“西北民歌之父”一鞭鐘情》一文,文章開頭既是“當今巾圍大陸被尊稱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樂家工洛賓,一生編曲作詞近千首……”此書一經面世,就引來了當時全國各界的強烈關注,尤其是音樂界的熱烈討論。討論的巾心點是:王洛賓作為西部民歌的記錄、整理者,對這些歌曲是否擁有著作權,他是否有資格將這些歌曲收進自己的作品集巾,作為自己的作品進行出版或者買賣。對于這個問題,當時的國內音樂界存在兩個觀點,一方認為,民歌是人民大眾創造的財富,不是工洛賓的個人創作,王洛賓本人不擁有這些歌曲的著作權;另一方則與其對立認為,工洛賓在搜集、記錄、整理這些民歌時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與精力,用法律的觀念審視工洛賓最終的這些作品,可以說是他創造的作品,因此他本人擁有這些作品的著作權。
一、王洛賓的藝術貢獻
王洛賓長期生活在新疆,新疆各民族音樂文化滋養了他,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土壤也是他音樂事業發展的根基。
首先,我簡單談談工洛賓對新疆音樂的發展作出的歷史貢獻??蓺w納為以下四個方面:1.工洛賓長期挖掘、整理、保存了大量新疆各少數民族民問音樂義化。在他整理并記錄的這些民歌中即反映了新疆各少數民族長期的歷史生活和思想、心理變化,又反映了新疆各少數民族長期的文化發展和文化創造積累。2.王洛賓通過自己的藝術再創造,把大量的新疆各少數民族民問音樂作品傳播到了全國以至全世界,這是工洛賓在民問音樂T作巾杰出的成就。一方面,他使新疆各少數民族民問音樂在全國以至于全世界占有了一定的藝術地位;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民問音樂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感染和熏陶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操,促進了各族人民之問的感情。3.工洛賓在發掘、搜集、整理新疆各少數民族民問音樂作品的同時,他又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不同的現實生活出發,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如現今仍流行傳唱的《撒拉姆毛主席》、《美麗的新疆好地方》等。4.工洛賓在搜集、整理民問音樂作品時所積累的各方面的經驗,對以后音樂理論的建設和音樂創作實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次,通過他的所有作品,感受他的美學特征。從二個方面看:1.工洛賓搜集、整理、改編并記錄的民問歌曲和他自己創作的歌曲,反映出少數民族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共鳴性的人性和人情。2.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而他又將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具有自己時代的特點,自己時代的色彩。同時以色彩作為特定時代的審美標準。充分的體現出王洛賓又是一位i出色的“時代歌手”。3.工洛賓的作品,體現出他獨特的藝術追求。例如在《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描寫了遠方姑娘和追求愛情的小伙子的形象,特別是為了愛情甘愿當綿羊挨皮鞭抽打的小伙子的形象,描寫的惟妙惟肖,生動感人,體現出他追求生動、獨特的音樂形象。而此曲抒情性、敘事性極強的旋律,又體現H他追求生動、獨特、優美,同時不缺乏民歌風格特色音樂旋律,可以說王洛賓是反映民族心聲、促進民族融合的一位杰出音樂家。
二、“王洛賓熱”的原因
為什么當工洛賓所搜集并整理的這些民歌被收進他白選集時,會引來如此大的爭議和討論,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歌曲傳唱范圍之大,知名度之高而引起的。這些歌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還是依舊經久不衰,珍藏在大眾的心巾。為什么這些歌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體會一下這些歌曲中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感情就不難回答這個問題。先從藝術特色進行一些探討:1.工洛賓的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他共創作、搜集、整理、記錄、改編各類歌曲作品700多首。其內容豐富,題材,形式多樣。早期的作品則具有強烈的民族憂患一是和愛國主義精神,如《老鄉,上戰場》、《洗衣歌》等作品;歌唱愛情主題的作品占工洛賓作品的相當一部分。如1938年他在蘭州整理、記錄、譯配的吐魯番維吾爾民歌《達坂城》,在青海搜集的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以及最著名的以哈薩克族民歌《白額》為素材改編記錄的,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在《囚人之歌八首》、《云曲》等作品中反映了他獄巾生活以及心理上的變化。王洛賓歌曲作品的演出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有獨唱、重唱、合唱等形式。2.他的作品結構短小,精巧洗練。工洛賓歌曲作品的結構方是,大多是單二段式或單三段式,如《掀起你的蓋頭來》,還有相當一部分作品甚至只是一個單一段式,如《在那遙遠的地方》。一般來講,結構精煉、短小,恰恰是民歌廣泛流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工洛賓準確的把握住了這一特點,使自己的作品受到r民眾的喜愛。3.他的作品旋律優美,節奏清新。他早期的作品旋律具有一定的歐洲音樂色彩;通過特殊的節奏反映民族特色,如《達坂城》;通過在記錄、改編過程中改變調性使作品比原始民歌更具有音樂表現力,如《半個月亮爬上來》。在他改編創作的歌曲巾,都能展現出各少數民族的民歌特點和民族風格。4.白編歌詞,文字大眾化而精美。歌詞是歌曲的基礎,旋律為歌詞插上翅膀。工洛賓歌曲作品之所以廣泛流傳,其創作的歌詞令人喜愛,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若在記錄民歌時嚴格的按照譯文來作為歌詞,在其之上加上旋律,總會覺得缺乏旋律感、敘事性、也就是缺乏音樂感情。再來分析一下王洛賓音樂作品巾的藝術感情。藝術感情是作家、藝術家在對生活進行藝術思考并對各種事實、事件、關系進行藝術的評價總結的過程巾形成的。藝術感情的形成需要藝術家特殊的思維活動,它不是藝術家即時感受,而是對生活長期思考的結果。藝術感情具有審美感情的全部特征和全部功能。工洛賓一生過著雙重生活:一般人的生活和藝術家的生活。特殊的生活,特殊的生活環境,生活感悟,給予他特殊的音樂才能,而這些才能通過其作品傳遞出了特殊的藝術感情。
三、如何看待王洛賓的著作權
王洛賓是否擁有那些民歌的“著作權”一直是當時音樂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這個問題隨之便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被媒界炒的熱乎的失去了真實的內涵。新聞媒介追求轟動效應,出版物利用名人招牌追逐利潤更助長了某種起哄吹捧的不健康傾向。就連我們也被這些沸沸揚揚的炒作搞的暈頭轉向,一時問失去了清醒與理智的頭腦。我們應用法律和學術的觀念來審視一個巾心問題:記錄、整理、改編民問文藝作品大的作者是否應擁有該作品的著作權。“在我國1991年6月開始施行的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沒有直接對于rh民問文藝作品記錄、改編的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作出明確規定,但參照著作權法第12條“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以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10條“注釋、整理他人已有作品的人,對經過自己注釋、整理二產生的作品享有著作權,但對同一已有作品不享有著作權,并且不得阻止其他人對同一已有作品進行注釋、整理”等兩天規定內容?!保ㄗ⑨專捍恕啊苯淼囊糜凇度嗣褚魳? 1995年第4期田聯韜《用法律觀念審視工洛賓西部民歌的著作權》一義巾第四段巾第5行——22行)通過這兩條規定內容,可以得出以下判斷:即民歌雖無具體作者,但對記錄、整理、改編者而言,則屬于“已有作品”,而整理、改編、記錄的人對最后形成的作品是具有“著作權”的。在此,還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王洛賓本人在進行這些民歌的搜集、記錄的過程中是嚴格地記錄還是邊改編邊記錄。如果僅僅只是嚴格地記錄,(也就是記錄者不作任何加工、改動)那么工洛賓只享有這些歌曲地出版權與發表權,不擁有著作權;若王洛賓在整個搜集過程中對這些歌曲進行了改編,(也就是記錄者付出了創造性地勞動,包括程度大小不等地改動或部分創作)從而形成了新的藝術作品,王洛賓是享有這些作品地著作權的。通過參考杜業雄在《人民音樂》1994年第6期上發表的《編選<洛賓歌曲集>的前前后后》一文巾介紹的情況,從法律的角度對這些歌曲的著作權加以探討。此文巾,作者寫道:“在《洛賓歌曲集》之巾共發表作者記錄、整理的民歌55首,其中11首是作者再次去上做過加工改編的,其余44首是作者記譜、譯配的,即只在唱詞上做了翻譯、整理、加工,而在音樂上未做任何加工、改編工作。”如果以上統汁數字于情況說明旨準確無誤的話,按照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規定,工洛賓作為改編者,應擁有上述11首歌曲的全部著作權,以及其余44首歌曲的發表權和部分著作權(即經他加工、整理的唱詞部分的著作權)。至于這44首歌曲的音樂部分,應屬著作權法巾所指的“已有作品”部分,而這些作品的著作權應歸屬于它們的原作者——人民大眾。所以客觀的說,王洛賓是享有某些作品的“著作權”。
四、對“論戰”的思考
關于當時對“工洛賓熱”的論戰,我認為應該理性的作出評論,應全面對其現象進行分析,進行思考。我認為,當時在評論此現象的時候我們太關于關注媒體的炒作,而王洛賓本人當時也過于的沉浸在此光環之下,就連他本人都被折騰的暈暈乎乎,時常說些作些白相矛盾的話和事。可作為局外的我們,是應持著冷靜和慎重的態度,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一種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的現象發生。王洛賓在“記錄”西北民歌巾有兩種做法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在歌詞上“半編半譯”,加進了自己一定的“創作”成份,并且形成r抒情化、口語化、通俗化的個人創作風格;二是在曲凋上進行了某種形式的加工,簡化了維吾爾、哈薩克民歌復雜的節奏和較多的裝飾音,即保留了一定的新疆民歌風格,又在某種程度上使之“漢化”,便于漢族人民更易于接受和歌唱。半個多世紀以來,《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等一批西北地區“民歌”在全世界華人圈中傳唱不衰,便是社會給予工洛賓工作的肯定。因此,這樣一種文化創作勞動,無論是“整理”也罷,“改編”、“記錄”也罷,從著作權角度審視,工洛賓有充分的理由受到法律的保護,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承認王洛賓對這些作品享有的“著作權”。所以。我認為關于當時王洛賓的“版權轉讓”等現象,并沒有侵犯到人民大眾作為民歌真正作者的任何權利。因為王洛賓“出賣”的只是他根據西北民歌改編、創作的“作品”,并不是西北地區的民歌。我覺得我們更應該肯定的是工洛賓在作為西部民歌傳唱過程中的作用和貢獻。我們作為后來人,有責任繼承工洛賓的精神,為發展和豐富巾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作出應有的無愧于時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