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佳嫻
【摘要】童聲合唱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對少年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學校都組建有少年合唱團。但有些音樂教師在合唱團的初期訓練中只注重音準、節奏、吐字等方面的訓練,而忽視規范、和諧的科學訓練。本文就如何在合唱團的初期階段抓好基礎訓練、進行科學發聲訓練和簡單合唱等方面談談一些粗淺的經驗和做法實踐證明,在合唱團初期階段進行科學、規范的訓練,能有效提升合唱水平。
【關鍵詞】合唱團;基礎訓練;科學發聲;集體主義
一、堅持抓好基礎訓練
(1)識譜是學習音樂的一種重要手段,又是學習合唱時必須采取的步驟。因此在基礎訓練巾,應加強學生的樂理知識學習,提高他們的識譜能力,通過提高識譜能力,為學生打下牢同的演唱基礎。
(2)統一的節奏、準確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基礎。因此,在前期訓練中須重視節奏、音準方面的訓練。這樣的練習宜由淺人深的進行,訓練音準能力時,先從聽單音和唱準上、下行音階開始,從簡到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音準能力就會得到提高。訓練節奏能力時,可結合已有的練習曲節奏進行訓練,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平常易接觸劍的一些較有特點的節奏,如模仿馬蹄聲節奏、鼓號譜節奏等,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節奏感。
二、注重科學聲樂訓練
(一)重視養成良好的歌唱姿勢
良好、正確的歌唱姿勢是唱好歌的前提。如果沒有正確的歌唱姿勢,就會影響發聲、吐字等,從而影響歌曲的演唱效果。少年兒童的模仿能力強,開始訓練時不重視正確的歌唱姿勢訓練,很容易養成不良的歌唱習慣,時間一久,便難以糾正。為了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從訓練一開始就應嚴格要求學生,首先要精神飽滿、表情自然、頸部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其次身體要保持自然而端正,頭部保持正直,眼睛平視,胸部略微挺起,雙肩微微向后;站立時,采用立止或兩腳分開的姿勢,坐著背不要靠在椅子上,腰桿要挺直。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注意學生的歌唱姿勢是否正確。
(二)重視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有人說:“歌唱就是呼吸”,古人也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的說法,由此可見歌唱呼吸的重要。在合唱訓練初級階段,應把呼吸訓練放在重要位置,因為它是發聲和歌唱的動力。
怎樣才能訓練學生掌握止確的呼吸方法呢?針對小學生呼吸淺、不會控制氣息等錯誤的歌唱呼吸方法,采用形象貼切的學生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嘆氣式呼吸法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嘆氣時都是下行,放松的,所嘆的部位又是腹部周圍,這符合止確歌唱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所以,在訓練時可經常提示學生先嘆后吸,即嘆到那又從那吸,在唱的過程中也注意保持嘆氣狀態。
2.下支點呼吸法
提示學生吸氣時感覺氣息是在衣服第四顆扣子處吸,好象沒有用鼻、口似的。呼氣時身體好象脹大的汽球慢慢的放松、放氣,但第四顆扣子處仍保持支點感覺,這種感覺可以讓學生把手放在肚子上去感覺體驗。
3.聞花式呼吸法
聞花式的吸氣,沒有聲音,吸得深,動作也小,發聲器官易放松,學生易掌握。呼氣時,讓步學生想象前面有一支蠟燭,需要慢慢地吹滅,一邊呼氣一邊要求學生用腹肌來控制氣息。
(三)注重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
發聲訓練在合唱訓練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個合唱團如果不運用正確的發聲方法來演唱,即使練得再多也是徒勞無益。因為不講究科學發聲的合唱不但沒有較強的表現力,也談不上聲音統一和諧、悅耳動聽,失去了合唱藝術之美,而且長此以往,還會造成學生發聲器官受損、聲帶病變、聲音嘶啞等不良發聲現象,因此,發聲是合唱訓練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如何才能根據兒童的特點進行發聲訓練呢?
1.首先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
剛開始時,老師要簡潔講解歌唱的發聲原理和正確歌唱方法。為避免過多的說教,應盡量讓學生聽范唱對比,聽錄音對比,通過將白聲和科學發聲進行對比,讓學生分辨止誤,從而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
2.其次引導學生用中等音量或輕聲唱
兒童的喉頭和聲帶大約是成人的二分之一,正處于發育階段,如果過多用嗓或大聲喊唱,就會造成聲音嘶啞甚至聲帶病變,因此,在發聲時,引導學生用中等音量唱或輕唱是十分重要的。這樣做不儀克服r喊唱造成的白聲,使學生在發聲時能自然舒適,而且輕唱能放松喉頭,改善發聲器官肌肉緊張造成擠、卡、扁等不良發聲現象,為科學發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然后用啟發式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
少年兒童和成人一樣,聲音也分高、中、低三個不同聲區,但未經訓練的學生音域較窄,唱歌時發聲以自然的真聲為主。要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教師首先自己要有過硬的聲樂功底和厚實的理論基礎,其次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我們都知道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不高,思維能力也不強,要想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單靠純粹的理論引導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問的實踐訓練過程。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師不能操之過急,一口就想吃成個大胖子,應該有耐心地,按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發聲能力。而且,合唱訓練的對象是少年兒童,如果在訓練初期教師過多地講一些“真假聲混合”、“高位置”、“共鳴”、“頭聲”等抽象術語,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有的放矢的采用形象地具有啟發式的方法訓練學生,才能讓學生盡快地、少走彎路地掌握發聲方法。
發聲前用半打哈欠的方法啟發學生打開喉嚨,放松下巴,然后用輕聲作簡單“U”母音或“a”母音的發聲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保持吸氣狀態,喉嚨、下巴、雙肩也要保持放松狀態。這樣,堅持不懈地作打開喉嚨、輕聲發聲的練習,久而久之,就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發聲基礎狀態。
有了良好的發聲基礎狀態后,就可結合氣息控制,使音色逐漸趨于科學發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少說抽象術語,多采用啟發式方法引導學生感覺體會正確的發聲。如:
(1)采用“嘆氣”法發聲
在歌唱中,發聲和呼吸是一個不可脫離的整體,聲音必須有較深的氣息支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訓練中,要讓學生保持放松狀態,將發聲練習巾每個音都用嘆氣的方法使字貼在氣息之上,不論高低或強弱都必須如此,在唱的過程一直保持嘆氣狀態。這樣的方法學生易懂易做,也使聲音和氣息能結合起來,做到科學發聲。
(2)采用“支點”法發聲
這種“支點”法是假設“支點”在衣服第二顆扣子處,讓學生感覺“嘴巴”長在那里,將所有的字和聲音都在這個“嘴巴”上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支點”部位。因為假設的“嘴巴”比實際的喉頭位置要低,所以在發聲時學生的喉頭自然而然就會下降,喉嚨就會打開,喉頭也相對穩定,氣息也得以貫通并保持較深的吸氣狀態。這樣的方法能讓學生避開不經科學訓練發聲時喉頭緊、氣息淺等毛病,使發聲練習取得初步的成效。
合唱訓練的初期階段在發聲練習時,應從簡易的基本練習開始,不能過于復雜。在音域方面,應先練巾聲區,等到中聲區的音打好基礎后,再半音半音地向上向下擴大音域。練習過程巾,應時時提醒保持放松喉頭、下巴、雙肩,并用中等音量唱,對于錯誤的聲音要指出,對于好的聲音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且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急于求成。實踐證明,任何一種想繞開持之以恒的科學訓練方法去“走捷徑”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急功近利,到頭來只能導致訓練失敗。
三、進行簡單合唱訓練
初期的合唱訓練可以從輪唱開始,在齊唱的基礎上進行簡易的模仿復凋輪唱訓練,使學生逐漸克服只能齊唱的習慣。也可以練唱簡單的二部或三部合唱,鍛煉聲部的獨立和互相配合的能力。
在訓練巾要注意循序漸進,具體步驟是:
1.指導學生調節自己的音量,求得聲部之間的均衡,防止越唱越響以至于出現“賽歌”、“喊歌”的現象。
2.指導學生體會聲部問相互配合的效果,注意傾聽其它聲部,使自己的演唱與之協調。
3.注意節拍的強弱變化,糾正聲部間速度不統一、節奏不穩定等現象。
另外在合唱練習時還要提醒學生用發聲練習時的正確發聲狀態唱好歌,防止在唱歌時出現脫離正確發聲回到原來白聲的演唱情況。
四、培養集體主義觀念
在合唱訓練初期,不僅要著重于聲樂技巧訓練和聽覺訓練,以達到提高合唱質量的目的,而且在訓練過程還要滲透德育。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就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德育內容。合唱訓練是以集體的形式進行的,對于每一位初進合唱團的學生來講,他們都具備著比一般學生更好的音樂素質和個人演唱能力,因此表現欲也強一些。特別是在訓練二部合唱時,學生大都喜歡唱主旋律,而不樂意唱第二聲部,因為一聲部旋律性較強,二聲部一般較難唱。針對這些問題,在訓練時一邊抓訓練一邊抓德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合唱時要滲透“建立團結和諧的合唱集體”思想觀念,讓學生認識到合唱是一項集體藝術,是由集體共同創造的音響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它所追求的是“合”而不是“個”,個人的聲音再美也得服從集體,溶于集體,不然就是雜音;各個聲部之問如果不合,唱得再好也是亂的,談不上統一、和諧之美。這樣通過滲透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知道以集體為重的重要性,進一步克服愛面子,出風頭的傾向。
總之合唱團在初期階段訓練時應注意嚴格而科學的訓練方法,把質的追求放在首位,不求多、不求快。堅持以易到難、從簡到繁,循序漸進的達到提高合唱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