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坤
【摘要】蒙古民歌是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文旨在對蒙族的發展簡史、語言、生活方式進行了解;對蒙古民歌的形式、分類及演唱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蒙族;民歌;探析
當世界進入工業文明極度發達的今天,城市化、都市化成為社會繁榮主要標志之時,蒙古族民歌以它北方草原獨具的清馨,帶著它留存遠古的游牧民族所擁有的神氣,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一一悠遠、遼闊、高亢、豪放、純樸、甜美、委婉、綿長,令人心醉……這是一筆無法估量的音樂財富。
一、蒙古族歷史、語言、生活概況
(一)蒙古族的發展簡史
“蒙古”最早見于唐代,是當時蒙古地區一個部落的名稱。蒙卉部落發祥于古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7世紀向西部草原遷移,并分衍出許多部落,散布在鄂嫩河到貝加爾湖之問的遼闊地帶。13世紀初,蒙古部落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于1206年被推為大汗號稱成吉思汗,蒙古地區諸部由此逐漸合為一個新的共同體——蒙古汗圍。蒙古族為開拓和保-邊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部西征,先后建立了橫跨西歐的窩闊臺,察合臺,欽察,伊兒四大汗國,打通了業歐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進步。與此同時,蒙古人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r70多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二)蒙古族的語言文字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該語言無聲調,多音節詞有同定重音,落在第一音節上。蒙古語巾,反映蓄牧業生產活動的詞匯極為豐富。我國境內的蒙古語可以分西部,巾部和東北部二種方言。西部方言又叫衛特拉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等地蒙古族使用的語言;東北部方言又叫巴爾虎布里業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盟巴爾虎,布里業特土語;巾部方言又叫內蒙古方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地區蒙古族使用的語言。巾部方言分布最廣,說此方言者占蒙古族人口90%以上。
(三)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公元12世紀,蒙古族早期的各部落以草原游牧和森林狩獵為經濟生產形式,在元朝大統一的局面下,蒙古族的游牧經濟和全國的農業,手工業經濟之問加強了交流。元朝滅亡后,粗放的游牧經濟成為蒙古族生活的主要形式。作為游牧民族的蒙古族多依賴于自然條件。因此,游牧遷徙成為其生產生活主流。
二、傳統的蒙古民歌
“蒙古高原遞相興起的諸游牧之族,音樂始終伴隨著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悲歡離合,勝敗興衰往往寄托在音樂的語言之中。”在這些“音樂的語言”中,唯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最為貼切,始終伴隨民族興衰的發展全程。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贊美牲靈、歌唱大自然、歌頌英雄等。這些民歌生動的反映蒙族的風土人情,是北方草原文化巾的“活化石”。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上,大致分為“長凋”和“短調”兩大類。
(一)長調民歌
長凋民歌,蒙古族傳統民歌體裁,蒙語稱之為“烏日汀·道”。蒙古族牧民在游牧勞動中創造了這一獨特的民歌形式,用以抒發情感,表現游牧生活。長期流傳過程中,長調民歌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包括草原牧歌,贊歌,情歌等種類。長調民歌的表演形式以獨唱為主,馬頭琴伴奏,人聲琴聲水乳交融。演唱形式靈活多樣,有齊唱,對唱,合唱,伴唱等。長調民歌篇幅浩大,氣勢恢宏,內涵豐富,形式完美,具有濃郁的草原特色,代表著蒙古族音樂的最高境界。長調民歌的顯著特點主要表現在節奏方面,陳述性的語言節奏,抒情性的悠長節奏,是蒙古長調中的基本節奏形態;長調民歌音調高亢,音域寬廣,富有極大的情感張力;曲調優美流暢,起伏跌宕,旋律線多波浪式進行,顯現出天高地闊的自然空間;長調民歌屬于抒情歌曲范疇,yaq 歌草原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善于止面表達蒙古人內心深處的美好情感;長調民歌順乎自然法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充滿著自由奔放的草原氣息,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蒙古長調民歌常見題材主要有歌唱草原、贊美駿馬、感懷母親、謳歌英雄、詠唱愛情等五個方面。
蒙古長調民歌最具藝術特色的技巧是“諾古拉”的運用。“諾古拉”漢譯為波折音,即“折,打彎。”通常指長調牧歌旋律拖腔中的裝飾性顫音唱法技巧。這是長凋民歌技巧的精髓。掌握“諾古拉”演唱技巧方法運用能力的熟練程度也往往成民歌手演唱水平高低的標準,或者是衡量歌手恰如其分,完美表現蒙古族長鬩牧歌的標準。除“諾古拉”演唱技巧外,像長調民歌技巧體系巾的高腔技巧“柴如拉手”(真聲)與“舒日嘎”(假聲)等,也使蒙古族民歌在歌唱音色,力度變化,虛實對比等方面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似天籟之聲蕩于草原與白云之問,使曲調放射出五彩斑斕的光環,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享受。
(二)短調民歌
短調民歌,蒙古語稱之為“寶古尼·道”。流行于河套草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也叫爬山調、山曲兒。短調民歌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儀蒙古族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族人也喜歡唱。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短小,曲調緊湊簡潔,節奏整齊鮮明,音域不寬,裝飾音少,旋律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多采用單一節拍,曲式多為對稱的方整性結構。歌詞多為四句一段,節歌形式,簡單易學,老少皆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題材十分廣泛,幾乎涉及蒙古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情歌、酒歌、婚禮歌、祝壽歌、敘事歌、搖籃曲等。優秀的短調民歌有《嘎達梅林》、《森吉德瑪》、《諾文吉娜》等。
三、蒙族歌曲實例分析
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草原風情大放異彩。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系統的整理,也創作了很多深受人們喜愛的蒙族風味的歌曲,《草原戀》(韓冷詞,張立巾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歌具有濃厚的蒙族風味,旋律優美,委婉深情。主題是游子對家鄉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歌曲要唱得深情、舒緩,全曲的起伏,要像慢鏡頭走馬的動作,速度要穩得住,不要越唱越快。歌曲跳度較大,音域較寬,聲樂技巧要求較高,是首有一定難度的歌曲。
歌曲開頭部分是平淡的敘述,音程跨度較大,一下子就跨過八度,特別要注意聲音的位置。在演唱“我可愛的家鄉”的“家”字和第二段“智慧的源泉”的“源”字時,要滑而連貫,就像馬頭琴的滑音一樣。“生命的搖籃”的“搖”字和“人生的起點”的“起”字,氣息要連,聲斷情不斷。在演唱“你用深情地歌聲為我催眠”時,要唱得特別的深情,把蒙族同胞細膩的感情表達出來。“無論我走到哪里,總聽得見馬頭琴在歌唱”注意聲音的委婉,尤其是“聽”字,要模仿馬頭琴的顫音;“無論我離開你多遠,總聞得到奶茶的香甜”的“奶茶”兩字要滑下來,還有第二段“美好的心愿”的“好”字都要模仿馬頭琴的感覺,就像真的聞到奶茶的香甜,要唱出真實、貼切的感受。第二段同樣也要根據第一段的處理。在演唱“無論我走到哪里,總看得見你在舉目順盼”的“盼”字時要非常有分量,要找到像老父親對兒子寄予極大的希望,要從眼睛里看得到游子對家鄉父老、母親的眷念之情。最后長調的演唱特別重要,它是蒙古民歌的精髓,演唱時要借鑒原始蒙族長調的唱法,氣息要拉得住,聲音位置要高,漸弱的時候就像馬隊慢慢走遠了……
這是一首流傳已久的歌曲,深受人們喜愛,歌唱家德德瑪、姜嘉鏘、呂繼宏以及通俗歌手齊峰等都演唱過,風格韻味各有千秋,魅力無限!
蒙古族有無數膾炙人口的民歌,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挖掘和熱愛,讓我國民族音樂寶庫巾的這朵奇葩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