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夫榮
自打半年前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賈偉就經常一個人沉浸于構思各種好玩的故事中。
2014年六七月份的一天,賈偉接到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雅民助理的電話,對方稱王雅民想見他。
第二天,賈偉裝了一車自己設計的作品趕到故宮文殊院。賈偉是洛可可設計集團的老板,同時也是這家公司的首席設計師。
見到王雅民,賈偉一件件講述自己的設計產品。當天,他們一拍即合,決定開發故宮文創產品。
目前,圍繞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開發,故宮已經規劃出7000多種產品,其中800多種由洛可可設計。在故宮合作的一長串設計文創公司的名單上,越來越多的創意和產品被提出來。這些創意產品目的只有一個——讓故宮“萌萌噠”。
手持一把印有“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折扇,上書:“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傲嬌、任性”之態躍然扇上。
脖子上掛一串朝珠,沒錯,就是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清代高官上朝時佩戴的朝珠。戴上耳機寫東西,“簡直像是在批奏折”,這種古和今、朝堂和民間的對撞讓人們大呼有趣。
賣萌只是開始,故宮與以往不同的各種玩法和產品正在陸續被定義。針對文創產品,故宮還將專門在中軸線上開商店,在機場開專賣店,建故宮研發中心……很多文創產品目前已經進入打樣和試生產階段。
故宮不是突然變萌的。2013年7月,臺北故宮推出“朕知道了”膠帶引發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萌翻的消費者異常追捧和喜歡,該膠帶推出不久即賣斷貨。膠帶上的四個字“朕知道了”是康熙真跡的復制品,因為康熙在批閱奏折時,最愛在文末朱批“朕知道了”“知道了”。 看到臺北故宮文創產品銷售如此火爆,一個月后,故宮博物院的高層似乎坐不住了。要知道,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七成收入來源是文化創意產品,三成才是門票,而故宮博物院相反,七八成收入靠門票。這個時代,老模式正在逐漸被淘汰。
在新時代,如何改變故宮高冷的形象?博物院的主持者們嘗試著舉辦了“紫禁城杯”故宮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征集文創設計產品,希望產品從設計階段就從民間吸收點地氣。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年輕人用‘萌萌噠‘腦洞大開,我還去打聽過這是批評還是表揚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不管怎么說,從那個時候起,故宮開始與各類設計公司、設計師接觸,探討相互之間合作的可能性。
不玩不知道,一玩嚇一跳。故宮博物院表示,2014年故宮文創產品的收入可達到9億元,其中就有很多是剛剛上市文創產品的貢獻,而這些錢還將繼續投入到文創產品再研發中。2015年,故宮還將上線3款APP,3個數字博物館也將開放。
誰知道現實中故宮有多少只貓?答案是2000多只。
洛可可正在基于貓設計一系列故宮文創產品,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把故宮的貓拍成動畫片。“我賣的是故事,但故事付諸在產品上。”賈偉想講一系列和故宮有關的故事,“為何不能像加菲貓、Hello Kitty貓一樣,我們也出一個故宮的平安貓呢?”
從做文創產品入手,故宮開始改變一個國家博物館的固有形象,用感性和略顯萌態的方式,結合移動互聯網手段,開始商業化的探索。這種改變真的會吸引游客嗎?
一位網友的回答很有代表性:這么萌還不買,臣妾做不到啊!
(摘自《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