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杭
【摘要】隨著音樂課改的不斷推進,關于創新式學習方式的研究成為了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老師不再是音樂課堂的編排者而是引導者、參與者。課堂中敏銳捕捉到的各種學生“熱點”可以構成音樂教學中的一條暗線,用來打開學生個體的空間讓能量互相聚集強大,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回歸到“以生為本”。
【關鍵詞】音樂課堂;捕捉;熱點
在互聯網時代,WiFi熱點就是讓自己成為個人熱點,達到共享的結果,這是打開自己的空問分享能量的過程,同樣的在音樂課中,每位學生在心理與情感上都希望自己如同熱點一樣受關注,但當今的初中教師習慣把自己預設好的種種環節,按同一目標、同一要求、同一答案把課的流程走完,忽略了學生個體身上發出的熱點信號,教師還是停留在關注自己,關注整體,久而久之學生上音樂課就如同聽廣播一樣無味,積極性與主動性受到壓制,更談不上對音樂學科有多喜愛,漸漸地音樂教學就與《音樂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產生了一定的距離。
所以音樂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去敏銳的捕捉到音樂課堂中學生出現的各種熱點現象,打開層層空問,用發散式的交流學習方式帶領學生融入音樂課堂。
捕捉住音樂課堂巾的學生“熱點”:
學生在課堂巾的表現往往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綜合心理活動,牽扯到認知、記憶、情感、理智、直覺、才能等各方面,學生在音樂課堂巾最常見也最重要的是在直覺、投情、想象、即興這四方面的表現,我把這四方面比作“熱點”,那么教師如何去捕捉劍熱點,引發出意想不劍的共享資源呢?以下我通過問、動、說、創四種教學方法來闡述對熱點的捕捉。
一、“問”出直覺
直覺是敏感地、直接地、是不需要依靠語言概念作巾介而領會的能力,這就是音樂感。初中學生在義務階段前六年的音樂學習基礎上,已經構建起初學音樂的審美判斷能力,因此就有可能進一步通過努力去實現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直覺表現,我們需要通過巧妙的多層面、多方面的有效設問問出學生的不同直覺,如在欣賞《青春舞曲》時開始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這段音樂的風格屬于哪個民族?”通過學生的直覺判斷,回答結果一般會有二類:大部分學生會直接回答出新疆,一部分學生沉默,個別學生回答錯誤。若總習慣性的一味的關注答對的學生,那么就忽視了另外一部分學生對音樂產生的不同直覺,有可能一開始就打擊了個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老師能敏銳的抓住不在標準答案范圍內的學生,繼續追問出他們的直覺“你是從哪方面判斷出得?”這時當第二層的問題關注到不同直覺或不敢用直覺判斷的那部分學生時,學生會再次通過直覺努力的尋找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想開始探索新的知識。因此在初聽音樂階段設問是最容易捕捉劍學生的直覺,并對作品的分析起劍啟發的作用,對教學的目標起到推進作用,也為情感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二、“動”出投情
在感受《青春友渲網舞曲》的音樂情緒時,在第一段音樂中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的律動:
第一步:教會大家跳舞時候的禮節,女生:x x X|XX X|(踏二步|半蹲行禮|男生X.X X|X--|(模仿邀舞動作)
第二步:雙手叉腰跟著音樂,踏著二拍節奏在前四樂句走成男女兩層圈,在第五樂句男生站好邀請女生,第六樂句女生回應行完禮節結束。
結果學生都很認真得去聽去感受,自然的將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在音樂活動中,更驚奇的發現每位學生出現了各自的表情,用各自的方式傳達對這段音樂的理解,并能真實、生動地傳達與再現音樂中的情感內涵。因此音樂藝術就其特性來說,是一種善于表演的藝術,律動方法是喚醒“音樂體驗一表達”的起點,引導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音樂活動中去,達到視覺、觸覺、運動和聲音的整體統一。當自然得調動起學生的全部心理功能時,學生就會對自己具有的一切感覺更加靈敏,自信準確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入音樂活動中去,這就證實了為什么在“動”中捕捉投情的緣由。
三、“說”出想象
音樂的想象是屬于第二階段,即聽覺表象的綜合分析,它是貫穿在音樂表現過程中的另外一種心理要素,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形象、情感、意境的領會離不開想象的作用,學生有可能從多種不同的角度來揭示音樂的表現特點,在完整聆聽欣賞巴西作曲家維拉.羅波斯的作品《凱皮拉的小火車》時,不告訴樂曲標題,要求邊聽邊思考:“請將你所聽到的,想象出一幅面面簡單的描述,如果你來取這首樂曲標題,你會初定為什么?”結果學生繪聲繪色的描述自己聽著音樂產生的想象畫面后,取的標題有:《火車》、《遠行》、《咔嚓咔嚓》、《回家》、《敲打》,出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答案,曲名為《火車》的學生捕述出了仿佛置身于坐著火車從開啟到經過了黑暗的山洞,又出現美麗風景一片,直到最后順利到達的情景。
因此任何一堂音樂課只要與音樂發生關系就會有想象的產生,此時教師一旦激發學生的表述,就會捕捉到那些最激動人心、最富詩情畫意的想象語言,若再加以升華到對樂曲的情感與意境的體驗與領悟,就會獲得充沛的生命力。
四、“創”出即興
即興是一個即時的創作過程,是需要學生對所積累的音樂能力、音樂經驗來進行整合發展,從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來說是深具價值的,在課堂中大致會出現即興演唱、即興舞蹈、即興律動、即興演奏、即興創作這五種表現,在這過程全部是學生的創造性行為,雖然在教學預設中都是難以預料到的,但教師還是可以根據學生所具備的能力與經驗適當推測到即興的范圍和程度。因此學生的即興捕捉更需要教師創造性的發揮,當它很靈動也很自然的會出現在意想不到的一瞬問或一環節,教師需在課堂中馬上抓住學生的有效即興,創造式的填補進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巾。如在聽《沃爾塔瓦河》的前奏時,學生即興的跟著音樂吹起J,紙片,被老師捕捉到后就創造性運用到了歌唱練習中去。一般越具有音樂經驗的學生自然在即興活動中帶來的亮點越多,這時候的教師應該不是旁觀者,而是活動形式的創設者。需馬上捕捉住個體即興,創設出讓個體帶動團體,團體關注個體的活動形式,讓學生的即興活動在教師創造性的組織中繼續發展。
音樂本身是一種很感件的藝術形式,音樂教育也是充滿美感的教育,課堂中音樂的體驗與表達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學生學習音樂的方式也應該靈動多變的,讓每個個體對自己產生自信,給以別人尊重,把個體之問的差異變成他們的個體特征,而這些個體特征都應該在課堂上予以表現,只要教師在音樂課堂巾善于捕捉學生發出的熱點,發揮其主體性,就可以借助學生的力量來激發教學的精彩。給學生多大的舞臺,她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