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任命朱德、彭德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正副總指揮。至此,國共兩黨長達近兩年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談判,終于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果。
毛澤東:蔣介石的策略是
最后瓦解紅軍
1935年12月31日,蔣介石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今年中心工作為剿匪,可說已達到七分成功,明年則可以抗倭為中心,對匪僅著力于清剿可也。”這個“七分成功”的“剿共”戰果,在蔣介石看來,已基本達到“攘外必先安內”的效果,1936年就要“以抗倭為中心”。
中日兩國相比,國力懸殊,要以弱國戰勝強國,必須求得國際援助。蔣介石最先想到英、美等西方大國,可是,英、美卻隔岸觀火,采取所謂中立策略。蔣介石這才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蘇聯,況且,蘇聯當時也受到日本的軍事威脅。除此之外,蔣介石還想借助蘇聯影響中共。
1936年1月17日,國民政府駐蘇武官鄧文儀受蔣介石指派,與在莫斯科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會談。鄧文儀給王明開出了國共合作的路線圖,那就是中共取消蘇維埃政府,其領導及工作人員可參加國民政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國共兩黨可以恢復到1924—1927年的合作形式等等。
王明不在國內,對中共和紅軍的情況了解不多,所以,沒有貿然應允鄧文儀,而是讓他去國內談,并說,凡涉及共產黨和紅軍的命運,“必須去和毛澤東及朱德同志談”。
中共當然清楚蔣介石的真正動機和用心。1936年2月21日,張聞天、毛澤東和彭德懷以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的名義,在給正在與張學良談判的李克農的訓令中說:“蔣介石策略,即取消蘇維埃紅軍,納入三民主義的軌道,引進共產黨代表于國民大會,在共赴國難口號下取消蘇維埃制度與暴動策略,接受南京節制,以最后瓦解紅軍。”
陜北紅軍在與東北軍秘密達成諒解后,勝利地完成東征,橫掃山西十多個縣,兵逼河北和綏遠。驚恐不安的蔣介石調集中央軍進行“追剿”,紅軍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于1936年5月初退回陜北。這時,蔣介石又讓國民黨談判代表曾養甫給中共傳遞四項具體條件:一、停戰自屬目前迫切之要求,最好陜北紅軍經寧夏趨察綏外蒙之邊境,其他游擊隊則交由國民革命軍改編;二、國防政府應就現國民政府改編,加入抗日分子,肅清漢奸;三、對日實行宣戰,全國武裝抗日隊伍自當統一編制;四、希望中共的領袖來南京共負政治上之責任,并促進聯俄。
這四項具體條件不乏積極的態度,但國民黨的談判代表在解釋這四項條件時,卻要中共放棄對改編后紅軍的領導。至于紅軍的出路,則“最好另辟新土”,這個“新土”就是外蒙邊境。此時,外蒙已成日蘇的軍事關注點,蔣介石把紅軍發配到外蒙,其用心已是不言而喻。
蔣介石:我想還是送他們到
外蒙古去吧
針對國民黨的四項條件,中共向國民黨談判代表提出,在國民黨沒有“停止圍剿與封鎖紅軍和蘇區”的情況下,中共“無意考慮取消蘇維埃組織及紅軍之提議”。
但蔣介石在順利解決“兩廣事變”后,對紅軍的態度又強硬起來。曾養甫十分明確地告訴中共代表張子華,國共兩黨達成妥協的基礎是上述四項條件,而核心是“實現指揮與編制之統一”,中共“應于此時放棄過去政治主張,并以其政治軍事全部力量置于統一指揮之下”。明眼人一看便知,這已根本不是原先意義上的改編,而是貨真價實的收編。
民族危機,大敵當前,中共唯一的選擇只能是妥協和讓步。11月12日,毛澤東致電中共駐東北軍聯絡代表劉鼎,表示可以接受由陳立夫提出的四項條件,即共產黨公開活動,蘇維埃繼續存在,蘇區派代表參加國會,紅軍改名照國民革命軍編制及待遇,但不變更原有人員。同時委派潘漢年為正式代表,迅速重開談判。沒想到陳立夫在會談時,竟然以發通牒的口氣,要求立即取消對立的政權和軍隊,紅軍可保留3000人,師長以上領導一律解職出洋,半年后按才錄用。潘漢年當即予以拒絕。
當時,國共代表的會談已接近核心問題:紅軍改編、蘇維埃改制、以南京政府為中央政府。后兩個問題都可以具體磋商,唯獨紅軍問題最為棘手。蔣介石對馮玉祥說,軍隊問題“這是最不易解決的問題,誰敢去領導他們的軍隊呢?何況現在他們不答應改編,我想還是送他們到外蒙古去吧!”蔣介石舊話重提,用的是借刀殺人之計,仍要將紅軍發配到外蒙邊境,讓其自生自滅。
中共中央致電潘漢年,讓其轉告陳立夫,這種條件我們“無法接受”。
周恩來:我們并未從
西安事變中索取什么
之后,紅軍在山城堡戰役中全殲胡宗南部一個多旅。蔣介石又改變了態度,指示陳立夫告訴潘漢年,原先只允許紅軍保留3000人,現在可以保留30000人,不是編遣,而是改編。與此同時,蔣介石又親率眾多軍政要員飛赴西安,要傾其全力把紅軍趕到外蒙邊境。
蔣介石雖將紅軍人數擴大了十倍,卻附加了苛刻的約束條件,蘇區和紅軍必須改制改名,統一行政和軍事組織于南京政府領導之下。
12月10日,毛澤東致電潘漢年,強調必須兩黨(不是兩政府)平等地簽訂抗日救亡之政治軍事協定,紅軍不能減少一兵一卒。離開實行抗日救亡之任務,無任何商量余地。
西安事變的爆發,突然中止了蔣介石更大規模的“剿共”戰爭,他所希望的把紅軍趕往外蒙邊境的設想,再也不能實現。
幾乎是在事變的第一時間,張學良給中共中央拍去電報,要求中共參與事變的善后,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來等赴西安協商。
12月24日夜,蔣介石接見了周恩來。周恩來對蔣介石說,中共并未從西安事變中索取任何資本,所提建議措施與數月前之主張并無二樣。現在,我們想要蔣介石作出如下保證:一、停止“剿共”;二、容共抗日;三、允許中共派代表到南京向蔣解釋其主張。
蔣介石回答說,紅軍北上抗日一直為其心中愿望,若如周之所言,中共愿意停止一切赤化宣傳,聽從其指揮,他將視中共軍隊如己出,享受胡宗南軍隊一樣之待遇。
12月25日,蔣介石在張學良的陪同下,由西安飛往南京。毛澤東、周恩來致電潘漢年,讓其向蔣介石轉達這樣的意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不再有戰爭,不再“剿共”,并保證紅軍的最低限度之供養等。蔣介石同意了上述意愿,于1937年1月31日電告顧祝同:紅軍駐地陜北,南京每年給20萬至30萬的經費。兩黨聯合抗日,紅軍可在西安設立聯絡處。
朱德、彭德懷:立即自動改編并向全國公布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中共為表示合作抗日的誠意,在致國民黨三中全會的電文中明確保證:“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在此政治保證的前提下,周恩來就紅軍改編問題正式向國民黨代表張沖提出,紅軍應改編四個軍十二個師,以組成一路軍,照中央軍待遇,如果遲緩改編,每月對紅軍的接濟至少百萬。
蔣介石仍不把共產黨放在平等的位置,甚至認為紅軍不是改編,而是投降。至于紅軍改編為一路軍的意見,被他斷然拒絕。
紅軍改編后的建制和人數,雙方一直在磋商談判之中,很難最后決定。而這并非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蔣介石孜孜以求的是取消中共對改編后的紅軍的領導。
朱德、彭德懷等紅軍將領對此態度非常堅決。他們認為,蔣介石對紅軍改編所提條件,超過我們統一戰線最低限度原則,如果接受其條件,紅軍有瓦解的危險。他們主張,不論蔣介石同意與否,我們立即自動地改編為三個師一個軍部,并向全國公布。
戰事的發展已由不得蔣介石。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根據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下轄115、120、129三個師,將近五萬人。
(摘自《軍事史林》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