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托市”高價,并不直接支付給種糧農民,而是支付給“中儲糧”控制的經紀人,而中儲糧的經紀人付給農民的,卻是較低的農村市場流行價。“托市”高價與市場流行價之間的差價都由“中儲糧”與自己手下的經紀人分肥了。
近日海關聲稱查獲大量走私進口大米,新聞稱“當前國內大米等糧食價格明顯高于國外,走私存在較大利潤空間”。
消費者每年為糧食多付400億美元
事實上,按《國際商報》2014年報道,不只當前,從2010年起,中國糧食價格就已經高于國際市場的離岸價。2013年,國內的長粒大米設定的最低收購價是每噸420美元,而這種大米當時的現貨價格達到了每噸大約600美元,這比越南的大米基準價格高了大約50%。加工后的國內產大米售價一般在2元/斤左右,而中國以進口越南米為主,進口越南米離岸售價在1.6元/斤。以6月份糧價為例,國內晚秈米價格比品質接近的越南大米每噸高1507元,價格相差較大。
2014年8月,按《華爾街日報》報道,在中國傳出糧食“十一連豐收”預期時,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價格為每噸人民幣2390元左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相當于每噸人民幣890元。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徐遠2014年10月的文章,大米、玉米、大豆、小麥四種谷物的價格都是國內遠高于國際,分別高出73、180、530、103美元/噸。看比例的話,分別高出17%、88%、60%、33%。這四個比例數字的簡單平均是50%,也就是說國內糧價平均比國外高出一半。
中國消費中大米、玉米的占比高,小麥、大豆的占比低,用消費量做加權平均的話,結果也差不多,也在50%左右。按財新網報道,2015年3月,每噸國產玉米、大米、小麥分別比同品種進口完稅價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價差更高,達1600元/噸。按學者徐遠的估算,國內消費者為每噸國產糧至少多付了70億美元,每年為糧食至少多付了400億美元。
來自農業部的信息顯示,今年我國夏糧種植面積達4.15億畝,比上年增加100多萬畝。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認為,今年冬小麥豐產形勢較好,夏糧增產有望在去年高增長的基礎上,實現“十二連豐”。
按常理而言,中國連續糧食豐收,全球范圍內也是多年糧食豐收,中國糧價理應隨全球趨勢一同下降,但中國糧價卻遠高于世界糧價。據報道,究其原因與“托市收購”有關。
據了解,托市收購是國家為穩定市場糧價、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民”而采取的調控手段。2004年國家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后,先后出臺了最低收購價和國家臨時存儲收購政策。兩項政策的實施在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促進國內糧油穩產增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對國內糧食流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大規模的糧油收儲使中國糧價持續走高,承擔糧油收儲的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保持了相對較高的收益率,而承擔市場競爭風險的其他糧食加工企業卻怨聲載道。
據報道,在收儲領域,中儲糧一家獨大,無人能及。糧油加工企業對此頗有微詞,地方國有糧食系統更是憤憤不平。去年中儲糧收購了近9000萬噸糧食,但是通過批發市場競價銷售政策性糧食僅為3636萬噸。大量托市收購的糧食,由于價格較高,糧食加工企業缺乏興趣,只能堆放在倉庫中,中儲糧倉容吃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視察中央儲備糧株洲直屬庫時,提出儲糧要買得進、存得好、賣得出。
記者接觸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大規模收儲糧食機制需要改革,在市場化運作與行政干預之間要重新找到平衡點。
貪污腐敗坑了種糧農民和消費者
除此之外,國有銀行的貸款利息、糧食的庫存損耗浪費、甚至糧食國企的貪墨舞弊損失等“沉默成本”也包括在消費者為國產糧支付的價款中。按財新網2015年報道,中國為糧食庫存支付的除了建倉收納的建設成本外,各級財政還要為落實糧食臨時儲備任務,支付收購、保管費、利息等支出。據黑龍江省發改委測算,國家每庫存一噸玉米,就需要支付補貼費用275元(含收購費50元、保管費86元、監管費6元、利息補貼133元),此外還有運費、移庫補貼等開支。糧食庫存的變質霉爛損耗,再加上糧食在裝卸、運輸過程中的拋灑遺漏,使得每年中國的糧食損失超過3500萬噸。
“托市收購”價格不隨行就市而一路走高,原本是為了補貼種糧農民、保護農民利益。但實際上不止一家官方媒體報道過,直接種糧的農民自己拉車到中儲糧賣糧根本入不了庫,所謂的“托市”高價,并不直接支付給種糧農民,而是支付給“中儲糧”控制的經紀人,而中儲糧的經紀人付給農民的,卻是較低的農村市場流行價。“托市”高價與市場流行價之間的差價都由“中儲糧”與自己手下的經紀人分肥了。
由于中儲糧系統的庫點較少,它有權委托其他企業參與托市收購;而且托市收購的收購費用和保管費補貼由市級農發行一次性下撥給中儲糧直屬庫,再由直屬庫根據各延伸收購庫點的收購糧食入庫情況陸續撥付,這就令中儲糧公司掌握了資金的調配權。由于權限幾乎不受制約,因此中儲糧地方分庫,尤其是代儲庫已成該系統貪腐重災區。在2015年春季曝光的遼寧、吉林中儲糧地方庫“以陳頂新”套取國家補貼事件早已不足為奇。河南省檢察院在2011年辦案時就發現,中儲糧公司的案件有顯著特征:犯罪主體集中,糧庫主任和財務人員占九成;貪污主要環節發生在“托市糧”收儲和儲備庫輪換銷售、建庫收庫、虧庫漲庫過程中。這些貪腐造成的虧空最后也得折進消費者承擔的糧價里。
國內糧價遠高于全球,已經刺激了糧食進口的增加。但在中國,糧食不是誰都能進口的,要申請進口資格和進口配額,超過配額的部分不能進口。而且進口配額大部分都批給國企。按路透社報道,一家私營飼料加工廠要從國庫購買10噸糧食,才能換取1噸的進口配額。這樣,特權尋租自然如影隨形。按路透社2014年的報道,有交易機構的咨詢師承認了“現有制度下,一些企業賄賂政府官員以獲取配額,導致面粉廠以及其他下游企業被排除在進口配額之外”,并且交易進口配額的黑市也已經出現。
(新華社、網易新聞、第一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