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凱廷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講話中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這一講話精神為未來媒介發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就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林海日報社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實踐中所取得的一些經驗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談一些看法。
一、用互聯網思維建設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1.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意義重大
黨和國家把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用戶獲取信息的第一入口,互聯網技術從根本上顛覆了傳媒業。如果傳統媒體不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就會失去輿論引導,正面宣傳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正是因應形勢變化推出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是適應新時期媒體管理和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掌握輿論主導權,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做好這項工作,傳統媒體才能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2.必須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
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職工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要把林區的重大戰略、輝煌成就在新媒體以神形兼備、直觀形象的方式深入到千家萬戶。同時通過新媒體巨大的信息平臺,把黨和政府的主張、職工群眾的呼聲、愿望及時準確地傳達出來,從而形成為全局服務的向心力、凝聚力。要在重大事件活動報道中,顯示新媒體巨大的影響力。把網絡視頻、微博、微信、LED屏等新媒體作為歷史活動和事件的記錄者,在凝聚職工力量,營造時代氛圍,滿足職工群眾信息需求上發揮媒體引導輿論方面的重要作用。
3.必須加快新媒體建設
要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抓住重點工作和關鍵環節,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積極引進和利用先進技術,建立優勢新媒體平臺,完善信息服務。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緊抓移動互聯網發展契機,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媒體等,加強各類移動終端建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轉型步伐,充分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媒體資源,發展網絡視頻、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搶占發展主動權。
二、實現7個打造,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面對新形勢,傳統媒體必須走轉型發展之路,具體到林海日報社來說,就是要以新技術為引領實現7個打造,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1.打造《林海日報》品牌優勢。《林海日報》有著很好的品牌影響力、公信力、內容優勢和通聯資源優勢。在新形勢下,要將報紙的內容優勢與互聯網的技術優勢進行融合互補,把互聯網中的中國綠網、電子報,移動互聯網中的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作為發布《林海日報》新聞的新載體,內容得以快速便捷無界傳播,新媒體也借助報紙的品牌、人力和新聞資源優勢,傳播力、公信力得以提升,收到信息互動、宣傳互動、受眾互動、品牌互動的良好效果,產生強大的合力效應。
2.打造中國綠網升級版。自2009年以來,林海日報社全力打造“中國綠網”這個傳播平臺,建成了“中國綠網”網絡直播間,掌握了視頻轉換技術,實現了網絡視頻直播與視頻點播。目前,“中國綠網”總點擊量已超過2500萬人次,已被百度認證為官網。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林海日報社把打造“中國綠網”升級版作為一項重點工程,對頁面和數據庫進行全面優化,對首頁進行改版,購置全新的適合時代需要的大容量、功能全面的數據庫和服務器,增加云服務器空間,加大帶寬,增加網絡視頻網頁,建立視頻工作站,更好地成為森工集團(林管局)政務、新聞和民生信息的發布平臺。
3.打造“兩微、一端、一報、一屏”。為順應新形勢,林海日報社專門配備了新媒體編輯,通過《林海日報》官方微博、微信,使網友在新媒體平臺實現與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和互動。《林海日報》在“中國綠網”設立了電子報,在移動互聯網上建立了手機客戶端。這些媒體形態集原創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立足林區特色,發布實時資訊,用簡單便捷的方法記錄了林區的變化。充分發揮位于森工集團(林管局)機關南樓院內的戶外LED屏這一直觀傳播平臺的作用,使之成為集新聞宣傳、民生資訊、形象展示的全新平臺,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4.打造優質的信息內容。《林海日報》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大力推進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創新,實現題材體裁和表現手法的極大豐富,使文化產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積極鼓勵原創作品,報社記者現場采訪、寫稿,既發回通稿,同時也帶著新媒體思維的策劃到前方,除在報紙上刊載外,新媒體同步發稿。同時記者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終端將新聞報道轉載出去、傳播出去,從而顯示媒體融合的獨特威力。
5.打造科學的體制機制。媒體融合發展要在尊重和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建立職責明確、權責一致、整合與分工相協調的新型的機制體制。機制體制要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在理念、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適應媒體融合。在建立體制機制方面,既要系統總結和繼承以往傳統媒體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優秀做法,也要深刻反思和改變以往媒體管理當中存在的不當做法。
6.打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把傳統媒體記者、編輯轉變成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編輯。在采訪手段上,要求記者除會使用錄音、錄像等常規采訪設備外,還要熟練掌握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體技術。從采寫方式上,要樹立“全媒體”理念,要深入采訪現場,生產出消息、通訊、圖片、視頻等多種新聞產品。全媒體編輯則要對各種新聞產品進行深加工,根據不同的內容推送到不同的終端,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
7.打造文化產業平臺。新技術的發展不斷催生新的傳播形態,并將繼續推動平臺、產品、內容和終端的多層面融合互動。林海日報社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全力打造新媒體文化產業發展平臺,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是完善戰略布局。將新媒體發展作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加快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挖掘新媒體產業延伸和拓展的潛力。二是尋求多樣化營利模式。文化產業可以有直接的產品盈利,還可以有間接的轉移性獲利方式,探索合理的營利模式,是以新媒體為依托發展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環節。三是樹立精品意識。生產弘揚主流價值觀的精品力作,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靈魂和支柱。
(作者系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林海日報》總編輯)
編輯:邰山虎